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3 08:31:31

文档简介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模拟)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潜(qiǎn)力 癖(pǐ)好 固执己见(zhí)
B.旋涡(xuàn) 遒劲(jìng) 倩影(qìàn) 休戚相关(qī)
C.矿藏(zàng) 匀调(tiáo) 苔藓(xiǎn) 汗流浃背(jiá)
D.栖息(qī) 虔诚(qián) 羞怯(qiè) 脍炙人口(kuài)
2.(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许多的哥抱怨,自从专车出现,自己的月收入大幅减少。人们越来越亲睐手机约车,认为其比出租车便宜、叫车更快以及服务更好。
B.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二天,就有人在网上拍卖她的一幅题词和三封亲笔书信,这是势利者对屠呦呦、对科学精神的双重亵渎。
C.最悲伤作文《泪》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外界对大凉山贫穷问题的关注。然而《泪》的发现者却遭到调查,其所在学校也收到因涉嫌违建被强拆的最后通谍。
D.高考不是唯一,失利也不必哀声叹气,甚至自杀。当不幸来临,我们绝对不是出离愤怒、铤而走险,而是要学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3.(2017·浙江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色彩鲜艳,像老式铜板画一样没有景深,印刷得十分 。
②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 ,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③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 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④老贝尔曼的充血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 ,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A.考究 既而 沸沸扬扬 不以为意
B.讲究 继而 沸反盈天 不以为然
C.考究 继而 沸反盈天 不以为然
D.讲究 既而 沸沸扬扬 不以为意
4.(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科幻影片《火星救援》在北美上映前,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液态水,成为这部电影的绝佳预告片
B.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自5月1日起,将现行的18项对小微企业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C.针对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法律界与教育界专家修订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犯罪成本,震慑青少年犯罪行为
D.“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和逸闻轶事,语言精练含蓄,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情
5.(2017·浙江模拟)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的一句是(  )
若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让心保有在自然中的谦卑,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____________。
A.虽然看不到秋天的美,但也会被落叶击中
B.即使看不到秋天的美,也会被落叶击中
C.虽然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但看不到秋天的美
D.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看不到秋天的美
6.(2017·浙江模拟)下列有关古人的名、字、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B.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
C.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 D.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
7.(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
B.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
C.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D.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
8.(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以为莫己若者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9.(2017·浙江模拟)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采用荆轲刺秦王的策略,这才加速了祸患的 到来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小呢
C.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到我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10.(2017·浙江模拟)下列对《相信未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A.从诗中“蜘蛛网”“美丽的雪花”“凄凉的大地”等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荡、黑暗的社会
B.前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C.第三节采用比喻手法,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
D.三节诗歌均以“相信未来”结尾,如歌曲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二、阅读题
11.(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敢以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阙秦以利晋
A.越国以鄙远 B.敢以烦执事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暗示秦、郑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先决条件。
B.烛之武智勇双全,娴于辞令。在游说秦伯的过程中,他真诚地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秦伯,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C.为了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本文集中笔墨重点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而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一字未提。
D.烛之武临危受命,体现出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也说明佚之狐对他的外交才能了解之深。
12.(2017·浙江模拟)下列对《前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A.片段中,路,指人生之路;家,指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B.“前方”指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说明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C.“苦旅”指人生征途中,在朝着理想和未来追求的道路上,人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
D.“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人们精神无处寄托的痛苦、惶惑与茫然
13.(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活起来的前提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是独特的。为大众熟悉的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非遗,选取特定材料,用传统技艺进行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种独特性,恰好是这些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所在。将这部分非遗资源转化为物态化的产品,既能为非遗的保护传承造血,也可以让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这些产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分享非遗文化蕴涵。传承保护得益于此,非遗的创新发展也将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在不少地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让当地民众从中获益。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用得当,无疑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多赢之举。
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开发”。所谓“生产性保护”,其核心依然是保护,生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开发”文化遗产的表述,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非常反感。在他看来,对文化遗产而言,“开发”是个野蛮的词汇,开发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让非遗走样,最终伤害的还是非遗本身。
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融入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用机器大批量生产非遗产品。看到机器压的皮影、剪纸,机器印的年画,人们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些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叫非遗吗?一些号称非遗的产品,采用化工原料快速染制,低价卖给游客。游客多非专业人士,就是到此一游,图个便宜、买个新鲜,既不了解,也不会挑剔制作方法。
殊不知,这种成本低、来钱快的好办法,却是在自我伤害。仅从生产技艺上看,机器生产不仅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其生产效率、成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如此竞争,真正的非遗产品自然吃亏,李逵也就打不过李鬼了。如此偷梁换柱,用工业文明替代了手工文明,非遗产品也就徒有其名了。
这种现象的流行,当然与商家重利的投机心理有关,也与人们对手工价值的忽略有关。真正的非遗产品,且不说材料的难得,仅手工艺人的培训和制作过程,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一双内联升的手工纳底布鞋,恪守每平方寸九九八十一针的规矩,需要耗费1个熟练工人3天的劳动。这样的非遗产品怎么能与胶底布鞋或者运动鞋等价?
优秀的手工作品,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价格,甚至可以成为奢侈品。全球公认的奢侈品品牌,无论汽车、手表还是皮具,在品牌文化之外,强调的都是稀有的材质和精良的手工。只有当优秀手工制作的价值得到大众认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非遗鲜活起来、大放异彩的时候。
(1)下列对“非遗”产品特点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采用传统技艺、由艺人手工制作。
B.蕴含独特的文化信息、情感投入。
C.不可“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D.材质稀有,制作精良,市场价值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非遗资源都转化为物态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民众分享非遗文化蕴涵的需求,还可以改善民生,形成地方良性发展的多赢局面。
B.保障非遗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前提所在。
C.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和对非遗进行商业开发,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的在保护传承,后者的目的是经济利益。
D.在机器压制皮影、剪纸等的活动中,工业文明替代了手工文明,非遗独特的文化品位得不到保护和传承,直接伤害着非遗的文化价值。
14.(2017·浙江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 氓》)
③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④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三、现代文阅读题
15.(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爿店,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这时,我就继续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
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1)“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格斯拉为什么而悲伤?
(2)“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这句话表现了格斯拉怎样的性格?
四、写作题
16.(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只要满怀深情地热爱诸多事物,深情热爱这日子,当下即是天堂。
——利奥 巴斯卡利亚《开往天堂的9路巴士》
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当你追逐它时,它是难以到手的。但是,当你安静地坐下时,它却可能降落到你身上。
——纳撒尼尔 霍索恩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潜”的正确读音为qián;B、“旋”的正确读音为xuán;C、“浃”的正确读音为jiā;“藏”的正确读音为cáng.D、正确。
【点评】本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常见多音字举例:
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弹: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
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ò)见不鲜了。
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A.“亲睐”中的“亲”,应改为“青”;B.全部正确;C.“通谍”中的“谍”,应改为“牒”;D.“哀声叹气”中的“哀”,应改为“唉”;故选:B.
【点评】复习时要注意:(1)加强意义识记。如“脉搏”的“搏”,常同“博”混淆,“脉搏”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搏”有“搏动、跳动”义,而“博”则是博取、赌博等义。(2)加强形旁识记。汉字中有80%是形声字,而形旁是表义的,这就可据形推义,由义辨字。如“讴、呕、沤”,“讴歌”的“讴”字,“讠”旁表示该字与语言有关,“讴歌”当然要用语言,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呕吐”“呕心沥血”必须是“呕”;“沤”形旁是“氵”,表明与水有关,“沤肥”属此。(3)探索词源识记。如“针砭”的“砭”是中医治病的石针,不能为“贬”,“名列前茅”,“茅”,古时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辨析“考究和讲究”“既而和继而”“沸沸扬扬和沸反盈天”“不以为意和不以为然”三组词语的辨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可采用词语对照法,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词语的含义一一对照选出恰当的答案。
考究:通过严谨的考证或者查询,表现出来的重视与讲究讲究;亦可指穿衣做事比较端正、得体、讲究讲究;
讲究:注重,力求完美;
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
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
沸沸扬扬: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七嘴八舌,谈论纷纷;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①句强调的是“风景画印刷得十分完美”,语境意是指“形容眼前景物优美的程度”,故选用“讲究”符合语境;②句强调的是“不可挡的洪水之后是新浪”,语境意是指“生命和死亡这之间的关系”,故用“继而”符合语境;③句强调的是“合伙抢走祥林嫂这件事闹得乱成一片”,语境意是指“人声喧闹,乱成一片”,故用“沸反盈天”符合语境;④句强调的是“不认为是对的”,语境意是指“老贝尔曼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表示不同意”,故选用“不以为然”符合语境;故选B.
【点评】积累常见的近义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4.【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A.偷换主语,句子开头的主语是“科幻影片《火星救援》”,还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谓语动词,主语就偷换成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将“科幻影片《火星救援》移到“在”后;B.语序不当,“现行的18项”语序不合理,改为“18项现行的;C.正确;D.搭配不当,“运用细节”不搭配,在“细节”后加“描写”;故选:C.
【点评】语序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
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例如: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附近的”移到“许多”前面。)
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例如: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
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
例如: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新钉起来的木版床上。
(表范围的副词“都”应放到表数量的“一个一个”后。)
5.【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总结概括,注意字数的限定。
语段大意用心会发现秋天的美,前一句是正面写,后面一句是假设反面情况,重点在是否发现美,据此可排除A、B两项,C项是转折关系,D项是假设关系,根据“只有”关联词,这里选D项合适;故选:D.
【点评】做句子衔接题,总体来说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彩要一致;
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6.【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文学常识来分析。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的作家可以从作品、朝代、字号等方面掌握。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掌握重点作家的简介,可以按朝代顺序列表整理归纳。尤其注意作家与作品必须牢记。
7.【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要了解有关比喻的知识,最后认真阅读每个选项,理解选项的意思,最后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桥洞”比作“人的眼睛”;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粉红色的日本樱花”比作“祖昂院上空的一片彩虹”;C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就是不直说本意,而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此处作者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实际上是对送去的批判;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船行驶的速度”比作“离弦的箭”;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修辞手法的运用,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层级E,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所给的选项,然后按照要求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领悟语句的意思,根据语句的含义确定修辞手法就不会出错。
8.【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解每个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A.定语后置句,恢复后:求可报秦者人。意思是求可以报告秦国的人;B.定语后置句,恢复后:能不易其志者缙绅,意思是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C.宾语前置句,恢复后:以为莫若己者,意思是认为没有赶得上自己的;D.定语后置句,恢复后:大四海;意思是“,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考生翻译或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翻译语句,根据与句的含义来判断句式类型,本题好在是课内篇目中的语句,如果遇到课外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句子的含义判断句式类型。
9.【答案】A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A.以…为:把…作为;速:招致。句子翻译为: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B.夫:句首发语词;庸:哪里。句子翻译为: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小呢。C.夺:强行改变。句子翻译为:到我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D.奚:为什么;南:向南飞;为:呢。句子翻译为: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故选:A.
【点评】【为】
(一)动词。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答案】A
【知识点】诗歌
【解析】【分析】《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A.“美丽的雪花”不能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美丽的雪花:指纯洁与质朴。“雪花”在诗人内心首先是“美丽的”,构成心灵上的亮色和愉悦;其次,“雪花”的洁白和“蜘蛛网”的灰色调以及“灰烬”的黑色调构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带给人以愉悦和乐观的情绪,给人以希望。再次,雪花可以覆盖肮脏的大地,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给人一个崭新的未来。故选:A.
【点评】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步骤一:看题目
步骤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步骤三:读懂诗句 (可借助相关的注解,及背景资料等来帮助理解诗句)。(写了什么?_例如:借景抒情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步骤四:回答问题 (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11.【答案】(1)C
(2)C
(3)C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第(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1)C赐:恩惠。译文为: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2)C例句为连词,表目的,来;A介词,把;B介词,拿;C连词,表目的,来;D连词,因为。(3)C“前因后果一字未提”错误,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秦师退后的结果。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点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解答此类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方法:①语境推断法,文言文实词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②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课文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③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④代入检验法,将答案代入原文,无滞碍的即为正确答案。
12.【答案】D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语段得含义,语段首先介绍了由于命运使然,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要流浪,要借道向前,然后由于追求,人们只有在路途奔波,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A.说法正确,根据语句“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可以看出“路”是指人生之路,家,指心灵的寄托与慰藉;而B.说法也正确,根据语句“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可以看出“前方”是指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说明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C.说法正确,根据语句“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可以看出说法正确,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的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D.“表达了人们精神无处寄托的痛苦、惶惑与茫然”说法错误,“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可以看出在路途中人们还是有寄托有追求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子,正确理解“人生苦旅”的含义,语段分为两部分首先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是命运的无奈,人在苦旅中奔波,其次是由于人们的追求,人们不断向着前方朝着自己的目标奔波,由此要正确理解“人生苦旅”的含义。
13.【答案】(1)C
(2)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1)C “不可‘开发’”错,原文第三段为“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开发’”。(2)A “将非遗资源都转化为物态产品”错,原文第二段为“将这部分非遗资源转化为物态化的产品”,不是“全部”二是“一部分”。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14.【答案】金就砺则利;夙兴夜寐;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在复习课本“名句名篇”背诵时,要兼顾非“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中的“名句”的背诵。记忆“名句”,首先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除古代诗词散文外,现当代作品中、知识短文中、注释中的引语,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应作一番系统梳理。(1)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砺)(2)夙兴夜寐(重点字:寐)(3)犹抱琵琶半遮面(重点字:遮)(4)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点评】《劝学》(选自《荀子》)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5.【答案】(1)因为他对劣等产品的愤恨而悲伤。这双靴子是劣等产品,而且很有可能是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
(2)自信、讲究诚信(负责任也可以)。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手艺充满自信,一方面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讲究诚信。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分析小说中重要情节的基本作用,把握小说主人公的基本形象。小说中格拉斯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她对劣质的产品充满着一种愤怒的态度,他始终追求一种正义的交易,但是这双靴子是劣等产品,表达出她内心的无比沮丧。(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准确刻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的格拉斯面对劣质产品的靴子,内心充满着一种愤怒,体现出它讲究诚信的责任态度。同时也体现出对自己手艺充满着一种坚定的信心,突出他的人生情怀。
【点评】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6.【答案】幸福就在不经意间 那些微笑的感动,那些点滴的牵挂。 幸福,从来就在不经意间。 幸福就是轻轻掩门时的一丝声响—— 小时候临睡前,爸爸总是轻轻地倚靠在我的床边,给我讲述那一个个动人的童话故事。什么《白雪公主》、《灰姑娘》,似乎百听不厌。每每总是眼皮打仗了我才舍得放爸爸离开。印象中,爸爸总是替我盖好被子后才熄灯关门,而我常常在黑暗中偷偷睁眼,观察爸爸的一举一动。我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殆尽,最终锁洞咬住锁舌,发出极轻的细响。爸爸关门特别轻,像是害怕惊扰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见此,我总是笑着闭上眼沉沉地睡去。 幸福是出门时背后深情的凝望—— 穿好鞋子,我理了理衣服,便迈出了家门。“妈妈我走了。”“嗯,小心点。”闻声,我就往楼下走去。本以为关门声会随之而来,但声音却迟迟未入耳。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家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平时妈妈不是一直都小心谨慎,及时关门的吗?怎么今天…想到这,我立即停下了脚步,瞥了一眼家门口,妈妈正笑着凝视我。原来妈妈是想等我走远了再关门。我顿时觉得那目光溢满了温柔,像一股暖流泻入我的心底。我咧开笑脸,向妈妈用力地挥了挥手。直到坐在教室的位子上,我仍能感受到背后那饱含爱意的炽热的目光。 幸福是一张珍藏已久的老照片—— 适逢假期,我同妈妈一起回到了老家。长久不住人的房间,显得脏乱,许多东西都布满了灰尘,于是妈妈和我准备整理一番。我清洗好了抹布就动手擦起桌子,连抽屉都没打算放过。我拍去表面蒙着的灰尘,轻轻拉出了抽屉。里面装满了杂物,如剪刀,手电筒…唯独一个带锁的盒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捧起它,打量着,很是好奇,想问妈妈里面有什么东西。于是向她跑去,可是手一滑,盒子重重地摔到地上,裂成了两半。里面的东西也被迫公诸于世,一张照片,一张婴儿的照片。我蹲下身,拾起照片。只见照片上的小婴儿正安静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呢。“这不就是我的照片吗?”我喃喃道,情不自禁地扬起嘴角。 幸福就在不经意间。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两句名言,两句名言都充满人生哲理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迪。一句名言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人们只有无限的去热爱自己所追求所热爱的事物,才会获得真正的价值,人生便会如此没好;第二句表明只有不断的去探寻生命中的幸福,才会得到一种静谧的感觉,幸福往往是来自于意想不到之间,但是他需要你不断的去奋斗。
参考立意:
追求美好的事物;
热爱生活;
幸福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 / 1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模拟)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潜(qiǎn)力 癖(pǐ)好 固执己见(zhí)
B.旋涡(xuàn) 遒劲(jìng) 倩影(qìàn) 休戚相关(qī)
C.矿藏(zàng) 匀调(tiáo) 苔藓(xiǎn) 汗流浃背(jiá)
D.栖息(qī) 虔诚(qián) 羞怯(qiè) 脍炙人口(kuài)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潜”的正确读音为qián;B、“旋”的正确读音为xuán;C、“浃”的正确读音为jiā;“藏”的正确读音为cáng.D、正确。
【点评】本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常见多音字举例:
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弹: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
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ò)见不鲜了。
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2.(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许多的哥抱怨,自从专车出现,自己的月收入大幅减少。人们越来越亲睐手机约车,认为其比出租车便宜、叫车更快以及服务更好。
B.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二天,就有人在网上拍卖她的一幅题词和三封亲笔书信,这是势利者对屠呦呦、对科学精神的双重亵渎。
C.最悲伤作文《泪》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外界对大凉山贫穷问题的关注。然而《泪》的发现者却遭到调查,其所在学校也收到因涉嫌违建被强拆的最后通谍。
D.高考不是唯一,失利也不必哀声叹气,甚至自杀。当不幸来临,我们绝对不是出离愤怒、铤而走险,而是要学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A.“亲睐”中的“亲”,应改为“青”;B.全部正确;C.“通谍”中的“谍”,应改为“牒”;D.“哀声叹气”中的“哀”,应改为“唉”;故选:B.
【点评】复习时要注意:(1)加强意义识记。如“脉搏”的“搏”,常同“博”混淆,“脉搏”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搏”有“搏动、跳动”义,而“博”则是博取、赌博等义。(2)加强形旁识记。汉字中有80%是形声字,而形旁是表义的,这就可据形推义,由义辨字。如“讴、呕、沤”,“讴歌”的“讴”字,“讠”旁表示该字与语言有关,“讴歌”当然要用语言,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呕吐”“呕心沥血”必须是“呕”;“沤”形旁是“氵”,表明与水有关,“沤肥”属此。(3)探索词源识记。如“针砭”的“砭”是中医治病的石针,不能为“贬”,“名列前茅”,“茅”,古时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
3.(2017·浙江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色彩鲜艳,像老式铜板画一样没有景深,印刷得十分 。
②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 ,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③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 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④老贝尔曼的充血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 ,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A.考究 既而 沸沸扬扬 不以为意
B.讲究 继而 沸反盈天 不以为然
C.考究 继而 沸反盈天 不以为然
D.讲究 既而 沸沸扬扬 不以为意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辨析“考究和讲究”“既而和继而”“沸沸扬扬和沸反盈天”“不以为意和不以为然”三组词语的辨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可采用词语对照法,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词语的含义一一对照选出恰当的答案。
考究:通过严谨的考证或者查询,表现出来的重视与讲究讲究;亦可指穿衣做事比较端正、得体、讲究讲究;
讲究:注重,力求完美;
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
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
沸沸扬扬: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七嘴八舌,谈论纷纷;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①句强调的是“风景画印刷得十分完美”,语境意是指“形容眼前景物优美的程度”,故选用“讲究”符合语境;②句强调的是“不可挡的洪水之后是新浪”,语境意是指“生命和死亡这之间的关系”,故用“继而”符合语境;③句强调的是“合伙抢走祥林嫂这件事闹得乱成一片”,语境意是指“人声喧闹,乱成一片”,故用“沸反盈天”符合语境;④句强调的是“不认为是对的”,语境意是指“老贝尔曼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表示不同意”,故选用“不以为然”符合语境;故选B.
【点评】积累常见的近义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4.(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科幻影片《火星救援》在北美上映前,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液态水,成为这部电影的绝佳预告片
B.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自5月1日起,将现行的18项对小微企业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C.针对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法律界与教育界专家修订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犯罪成本,震慑青少年犯罪行为
D.“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和逸闻轶事,语言精练含蓄,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情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A.偷换主语,句子开头的主语是“科幻影片《火星救援》”,还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谓语动词,主语就偷换成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将“科幻影片《火星救援》移到“在”后;B.语序不当,“现行的18项”语序不合理,改为“18项现行的;C.正确;D.搭配不当,“运用细节”不搭配,在“细节”后加“描写”;故选:C.
【点评】语序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
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例如: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附近的”移到“许多”前面。)
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例如: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
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
例如: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新钉起来的木版床上。
(表范围的副词“都”应放到表数量的“一个一个”后。)
5.(2017·浙江模拟)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的一句是(  )
若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让心保有在自然中的谦卑,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____________。
A.虽然看不到秋天的美,但也会被落叶击中
B.即使看不到秋天的美,也会被落叶击中
C.虽然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但看不到秋天的美
D.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看不到秋天的美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总结概括,注意字数的限定。
语段大意用心会发现秋天的美,前一句是正面写,后面一句是假设反面情况,重点在是否发现美,据此可排除A、B两项,C项是转折关系,D项是假设关系,根据“只有”关联词,这里选D项合适;故选:D.
【点评】做句子衔接题,总体来说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彩要一致;
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6.(2017·浙江模拟)下列有关古人的名、字、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B.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
C.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 D.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文学常识来分析。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的作家可以从作品、朝代、字号等方面掌握。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掌握重点作家的简介,可以按朝代顺序列表整理归纳。尤其注意作家与作品必须牢记。
7.(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
B.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
C.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D.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要了解有关比喻的知识,最后认真阅读每个选项,理解选项的意思,最后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桥洞”比作“人的眼睛”;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粉红色的日本樱花”比作“祖昂院上空的一片彩虹”;C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就是不直说本意,而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此处作者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实际上是对送去的批判;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船行驶的速度”比作“离弦的箭”;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修辞手法的运用,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层级E,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所给的选项,然后按照要求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领悟语句的意思,根据语句的含义确定修辞手法就不会出错。
8.(2017·浙江模拟)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以为莫己若者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解每个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A.定语后置句,恢复后:求可报秦者人。意思是求可以报告秦国的人;B.定语后置句,恢复后:能不易其志者缙绅,意思是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C.宾语前置句,恢复后:以为莫若己者,意思是认为没有赶得上自己的;D.定语后置句,恢复后:大四海;意思是“,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考生翻译或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翻译语句,根据与句的含义来判断句式类型,本题好在是课内篇目中的语句,如果遇到课外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句子的含义判断句式类型。
9.(2017·浙江模拟)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采用荆轲刺秦王的策略,这才加速了祸患的 到来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小呢
C.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到我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答案】A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A.以…为:把…作为;速:招致。句子翻译为: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B.夫:句首发语词;庸:哪里。句子翻译为: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小呢。C.夺:强行改变。句子翻译为:到我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D.奚:为什么;南:向南飞;为:呢。句子翻译为: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故选:A.
【点评】【为】
(一)动词。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2017·浙江模拟)下列对《相信未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A.从诗中“蜘蛛网”“美丽的雪花”“凄凉的大地”等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荡、黑暗的社会
B.前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C.第三节采用比喻手法,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
D.三节诗歌均以“相信未来”结尾,如歌曲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答案】A
【知识点】诗歌
【解析】【分析】《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A.“美丽的雪花”不能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美丽的雪花:指纯洁与质朴。“雪花”在诗人内心首先是“美丽的”,构成心灵上的亮色和愉悦;其次,“雪花”的洁白和“蜘蛛网”的灰色调以及“灰烬”的黑色调构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带给人以愉悦和乐观的情绪,给人以希望。再次,雪花可以覆盖肮脏的大地,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给人一个崭新的未来。故选:A.
【点评】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步骤一:看题目
步骤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步骤三:读懂诗句 (可借助相关的注解,及背景资料等来帮助理解诗句)。(写了什么?_例如:借景抒情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步骤四:回答问题 (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阅读题
11.(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敢以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阙秦以利晋
A.越国以鄙远 B.敢以烦执事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暗示秦、郑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先决条件。
B.烛之武智勇双全,娴于辞令。在游说秦伯的过程中,他真诚地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秦伯,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C.为了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本文集中笔墨重点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而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一字未提。
D.烛之武临危受命,体现出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也说明佚之狐对他的外交才能了解之深。
【答案】(1)C
(2)C
(3)C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第(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1)C赐:恩惠。译文为: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2)C例句为连词,表目的,来;A介词,把;B介词,拿;C连词,表目的,来;D连词,因为。(3)C“前因后果一字未提”错误,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秦师退后的结果。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点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解答此类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方法:①语境推断法,文言文实词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②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课文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③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④代入检验法,将答案代入原文,无滞碍的即为正确答案。
12.(2017·浙江模拟)下列对《前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A.片段中,路,指人生之路;家,指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B.“前方”指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说明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C.“苦旅”指人生征途中,在朝着理想和未来追求的道路上,人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
D.“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人们精神无处寄托的痛苦、惶惑与茫然
【答案】D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语段得含义,语段首先介绍了由于命运使然,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要流浪,要借道向前,然后由于追求,人们只有在路途奔波,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A.说法正确,根据语句“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可以看出“路”是指人生之路,家,指心灵的寄托与慰藉;而B.说法也正确,根据语句“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可以看出“前方”是指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说明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C.说法正确,根据语句“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可以看出说法正确,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的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D.“表达了人们精神无处寄托的痛苦、惶惑与茫然”说法错误,“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可以看出在路途中人们还是有寄托有追求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子,正确理解“人生苦旅”的含义,语段分为两部分首先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是命运的无奈,人在苦旅中奔波,其次是由于人们的追求,人们不断向着前方朝着自己的目标奔波,由此要正确理解“人生苦旅”的含义。
13.(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活起来的前提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是独特的。为大众熟悉的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非遗,选取特定材料,用传统技艺进行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种独特性,恰好是这些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所在。将这部分非遗资源转化为物态化的产品,既能为非遗的保护传承造血,也可以让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这些产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分享非遗文化蕴涵。传承保护得益于此,非遗的创新发展也将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在不少地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让当地民众从中获益。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用得当,无疑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多赢之举。
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开发”。所谓“生产性保护”,其核心依然是保护,生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开发”文化遗产的表述,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非常反感。在他看来,对文化遗产而言,“开发”是个野蛮的词汇,开发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让非遗走样,最终伤害的还是非遗本身。
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融入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用机器大批量生产非遗产品。看到机器压的皮影、剪纸,机器印的年画,人们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些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叫非遗吗?一些号称非遗的产品,采用化工原料快速染制,低价卖给游客。游客多非专业人士,就是到此一游,图个便宜、买个新鲜,既不了解,也不会挑剔制作方法。
殊不知,这种成本低、来钱快的好办法,却是在自我伤害。仅从生产技艺上看,机器生产不仅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其生产效率、成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如此竞争,真正的非遗产品自然吃亏,李逵也就打不过李鬼了。如此偷梁换柱,用工业文明替代了手工文明,非遗产品也就徒有其名了。
这种现象的流行,当然与商家重利的投机心理有关,也与人们对手工价值的忽略有关。真正的非遗产品,且不说材料的难得,仅手工艺人的培训和制作过程,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一双内联升的手工纳底布鞋,恪守每平方寸九九八十一针的规矩,需要耗费1个熟练工人3天的劳动。这样的非遗产品怎么能与胶底布鞋或者运动鞋等价?
优秀的手工作品,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价格,甚至可以成为奢侈品。全球公认的奢侈品品牌,无论汽车、手表还是皮具,在品牌文化之外,强调的都是稀有的材质和精良的手工。只有当优秀手工制作的价值得到大众认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非遗鲜活起来、大放异彩的时候。
(1)下列对“非遗”产品特点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采用传统技艺、由艺人手工制作。
B.蕴含独特的文化信息、情感投入。
C.不可“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D.材质稀有,制作精良,市场价值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非遗资源都转化为物态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民众分享非遗文化蕴涵的需求,还可以改善民生,形成地方良性发展的多赢局面。
B.保障非遗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前提所在。
C.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和对非遗进行商业开发,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的在保护传承,后者的目的是经济利益。
D.在机器压制皮影、剪纸等的活动中,工业文明替代了手工文明,非遗独特的文化品位得不到保护和传承,直接伤害着非遗的文化价值。
【答案】(1)C
(2)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1)C “不可‘开发’”错,原文第三段为“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开发’”。(2)A “将非遗资源都转化为物态产品”错,原文第二段为“将这部分非遗资源转化为物态化的产品”,不是“全部”二是“一部分”。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14.(2017·浙江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 氓》)
③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④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答案】金就砺则利;夙兴夜寐;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在复习课本“名句名篇”背诵时,要兼顾非“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中的“名句”的背诵。记忆“名句”,首先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除古代诗词散文外,现当代作品中、知识短文中、注释中的引语,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应作一番系统梳理。(1)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砺)(2)夙兴夜寐(重点字:寐)(3)犹抱琵琶半遮面(重点字:遮)(4)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点评】《劝学》(选自《荀子》)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现代文阅读题
15.(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爿店,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这时,我就继续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
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1)“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格斯拉为什么而悲伤?
(2)“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这句话表现了格斯拉怎样的性格?
【答案】(1)因为他对劣等产品的愤恨而悲伤。这双靴子是劣等产品,而且很有可能是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
(2)自信、讲究诚信(负责任也可以)。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手艺充满自信,一方面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讲究诚信。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分析小说中重要情节的基本作用,把握小说主人公的基本形象。小说中格拉斯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她对劣质的产品充满着一种愤怒的态度,他始终追求一种正义的交易,但是这双靴子是劣等产品,表达出她内心的无比沮丧。(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准确刻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的格拉斯面对劣质产品的靴子,内心充满着一种愤怒,体现出它讲究诚信的责任态度。同时也体现出对自己手艺充满着一种坚定的信心,突出他的人生情怀。
【点评】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四、写作题
16.(2017·浙江模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只要满怀深情地热爱诸多事物,深情热爱这日子,当下即是天堂。
——利奥 巴斯卡利亚《开往天堂的9路巴士》
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当你追逐它时,它是难以到手的。但是,当你安静地坐下时,它却可能降落到你身上。
——纳撒尼尔 霍索恩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幸福就在不经意间 那些微笑的感动,那些点滴的牵挂。 幸福,从来就在不经意间。 幸福就是轻轻掩门时的一丝声响—— 小时候临睡前,爸爸总是轻轻地倚靠在我的床边,给我讲述那一个个动人的童话故事。什么《白雪公主》、《灰姑娘》,似乎百听不厌。每每总是眼皮打仗了我才舍得放爸爸离开。印象中,爸爸总是替我盖好被子后才熄灯关门,而我常常在黑暗中偷偷睁眼,观察爸爸的一举一动。我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殆尽,最终锁洞咬住锁舌,发出极轻的细响。爸爸关门特别轻,像是害怕惊扰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见此,我总是笑着闭上眼沉沉地睡去。 幸福是出门时背后深情的凝望—— 穿好鞋子,我理了理衣服,便迈出了家门。“妈妈我走了。”“嗯,小心点。”闻声,我就往楼下走去。本以为关门声会随之而来,但声音却迟迟未入耳。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家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平时妈妈不是一直都小心谨慎,及时关门的吗?怎么今天…想到这,我立即停下了脚步,瞥了一眼家门口,妈妈正笑着凝视我。原来妈妈是想等我走远了再关门。我顿时觉得那目光溢满了温柔,像一股暖流泻入我的心底。我咧开笑脸,向妈妈用力地挥了挥手。直到坐在教室的位子上,我仍能感受到背后那饱含爱意的炽热的目光。 幸福是一张珍藏已久的老照片—— 适逢假期,我同妈妈一起回到了老家。长久不住人的房间,显得脏乱,许多东西都布满了灰尘,于是妈妈和我准备整理一番。我清洗好了抹布就动手擦起桌子,连抽屉都没打算放过。我拍去表面蒙着的灰尘,轻轻拉出了抽屉。里面装满了杂物,如剪刀,手电筒…唯独一个带锁的盒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捧起它,打量着,很是好奇,想问妈妈里面有什么东西。于是向她跑去,可是手一滑,盒子重重地摔到地上,裂成了两半。里面的东西也被迫公诸于世,一张照片,一张婴儿的照片。我蹲下身,拾起照片。只见照片上的小婴儿正安静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呢。“这不就是我的照片吗?”我喃喃道,情不自禁地扬起嘴角。 幸福就在不经意间。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两句名言,两句名言都充满人生哲理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迪。一句名言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人们只有无限的去热爱自己所追求所热爱的事物,才会获得真正的价值,人生便会如此没好;第二句表明只有不断的去探寻生命中的幸福,才会得到一种静谧的感觉,幸福往往是来自于意想不到之间,但是他需要你不断的去奋斗。
参考立意:
追求美好的事物;
热爱生活;
幸福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