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3.2摩擦力(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新版】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3.2摩擦力(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20 14:05: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接触面粗糙

接触面之间有弹力

接触面发生相对滑动
3.特征

滑动摩擦力大小
表示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支持力),其中为动摩擦因数,它的值跟接触面有关,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示例】
质量的物体在水平面向左运动,物体与地面之前的动摩擦因数为
滑动摩擦力可表示为
【例9】以下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D.两个互相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它们都要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并挤压,且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A、B、D错误,C正确。
【例10】关于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公式中的压力FN一定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B.由μ=,可知动摩擦因数μ与滑动摩擦力F成正比,与压力FN成反比
C.由F=μFN可知,若μ一定,F与FN成正比
D.F的大小是由μ和FN决定的,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答案】C
【解析】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可知,FN是物体受到的弹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故A错误;而μ只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与摩擦力F、支持力FN无关,故B错误;由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可知,F与μ成正比,与FN成正比,故C正确;由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可知,摩擦力F的大小是由μ和FN决定的,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
【训练23】一物体置于水平粗糙地面上,按如图所示不同方法,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运动,设地面与物体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f甲>Ff乙>Ff丙
B.Ff乙>Ff甲>Ff丙
C.Ff丙>Ff乙>Ff甲
D.Ff甲=Ff乙=Ff丙
【答案】D
【解析】两物体间滑动摩擦力Ff=μFN,按不同方法放置,动摩擦因数μ相等,正压力FN相同,滑动摩擦力Ff相同,D正确.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挤压且保持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接触面粗糙

接触面之间有弹力

接触面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
3.特征

静摩擦力的大小不可直接求解,大小范围为
式中的为最大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因数,通常情况下可认为与动摩擦因数相等,但实际上,最大静摩擦因数略大于动摩擦因数,即。
【例1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表面粗糙的物体,只要直接接触就会产生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两个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总是一个定值
【答案】C
【解析】
由于静摩擦力产生在彼此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所以A错误;静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不能说成阻碍物体的运动,所以B错误,C正确;两物体间静摩擦力的大小通常随物体所受其他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D错误.
【训练24】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应的正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答案】D
【解析】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A错误,D正确;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大小随外力变化,不一定与压力成正比,B错误;静摩擦力在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不一定静止,C错误.
【训练25】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k=20
N/cm,用其拉着一个重为200
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当弹簧的伸长量为4
cm时,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弹簧的伸长量为6
cm时,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为多大?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3)如果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突然撤去弹簧,而物体在水平面上能继续滑行,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答案】(1)0.4 (2)120
N 80
N (3)80
N
【解析】
(1)由Ff=kx=μFN=μG知μ===0.4.
(2)由F=kx′得:F=20×6
N=120
N;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所以F′f=μG=0.4×200
N=80
N.
(3)由于物体仍能滑行,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不变,大小仍为80
N.
三、两种判断摩擦力的基本方法
1.假设法→主要用于判断静摩擦的有无和方向
假设物体接触面光滑
不发生相对滑动
无相对运动趋势
无静摩擦力
发生相对滑动
有相对运动趋势
有静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2.平衡条件法
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若存在,可根据平衡条件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并能够计算其大小。
【例12】如图所示,汽车B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1向右运动,车上的货物A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2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v1B.若v1C.若v1>v2,货物A受到了汽车B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D.若v1>v2,汽车B受到了货物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答案】B
【解析】
若v1v2时,货物A相对汽车B向左滑动,受到汽车B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汽车B受到货物A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故选项C、D错误.
【训练26】如图所示,杆的上端用细绳吊在天花板上的O点,下端放在水平面上,且杆都处于静止状态,则地面对杆的摩擦力方向向左的是(  )
【答案】A
【解析】
物体在拉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有向右的运动趋势,故物体受到向左的摩擦力,A正确;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上的拉力,则B只受竖直方向上的力,水平方向没有外力作用,故物体不受摩擦力,B错误;物体受向上的拉力,水平方向没有外力的作用,故杆没有水平方向的作用,故没有摩擦力,C错误;物体在拉力的作用下,相对地面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故物体受向右的摩擦力,D错误.
【训练27】(多选)用手握住一个盛有一部分油的油瓶,油瓶始终静止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油瓶与油的总重力的大小
【答案】ACD
【解析】
手握住油瓶,油瓶静止,表明手对油瓶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跟油瓶与油的总重力平衡,油瓶与油越重,它受到的静摩擦力越大,手握得越紧,手与瓶间的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也越大,但油瓶受到的静摩擦力始终与油瓶和油的总重力平衡,大小不变,B错误,A、C、D正确。
【训练28】同学骑自行车上学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1,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f1;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2,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f2,则(  )
A.F1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B.Ff1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C.F2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D.Ff2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答案】B
【解析】
骑自行车时,后轮是主动轮,在它与地面接触时,后轮有相对于地面向后滑动的趋势,故受向前的摩擦力;前轮是从动轮,它在与地面接触后有相对于地面向前滑的趋势,故受向后的摩擦力;而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后;所以F1向后,Ff1向前,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F2,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f2都向后,选项A、C、D错误,B正确.
【训练29】判断各图中物体A是否受摩擦力作用(A和B相对静止);若有,判断A受的摩擦力沿什么方向?
(1)图a中A、B相对地面静止;
(2)图b中A、B相对地面静止;
(3)图c中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4)图d中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不受摩擦力作用 (2)向左的静摩擦力 (3)不受摩擦力作用
 (4)向左的静摩擦力
【解析】
图a情况,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假设物体A受静摩擦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物体A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因此假设是错误的,故在图a情况下物体A不受摩擦力.图b情况下物体A也处于平衡状态,由于A受向右的力F的作用,由二力平衡知A一定受向左的静摩擦力作用.图c情况,用力F拉水平地面上的B物体,B物体及其上面的A物体保持相对静止做匀速直线运动,假设A受静摩擦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物体A的平衡条件被破坏,因此假设是错误的,A不受摩擦力作用.图d情况下,由于A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A在水平方向上平衡,根据二力平衡可知,A在水平方向上一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与F相平衡,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接触面粗糙

接触面之间有弹力

接触面发生相对滑动
3.特征

滑动摩擦力大小
表示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支持力),其中为动摩擦因数,它的值跟接触面有关,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示例】
质量的物体在水平面向左运动,物体与地面之前的动摩擦因数为
滑动摩擦力可表示为
【例9】以下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D.两个互相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它们都要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例10】关于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公式中的压力FN一定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B.由μ=,可知动摩擦因数μ与滑动摩擦力F成正比,与压力FN成反比
C.由F=μFN可知,若μ一定,F与FN成正比
D.F的大小是由μ和FN决定的,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训练23】一物体置于水平粗糙地面上,按如图所示不同方法,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运动,设地面与物体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f甲>Ff乙>Ff丙
B.Ff乙>Ff甲>Ff丙
C.Ff丙>Ff乙>Ff甲
D.Ff甲=Ff乙=Ff丙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挤压且保持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接触面粗糙

接触面之间有弹力

接触面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
3.特征

静摩擦力的大小不可直接求解,大小范围为
式中的为最大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因数,通常情况下可认为与动摩擦因数相等,但实际上,最大静摩擦因数略大于动摩擦因数,即。
【例1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表面粗糙的物体,只要直接接触就会产生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两个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总是一个定值
【训练24】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应的正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训练25】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k=20
N/cm,用其拉着一个重为200
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当弹簧的伸长量为4
cm时,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弹簧的伸长量为6
cm时,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为多大?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3)如果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突然撤去弹簧,而物体在水平面上能继续滑行,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三、两种判断摩擦力的基本方法
1.假设法→主要用于判断静摩擦的有无和方向
假设物体接触面光滑
不发生相对滑动
无相对运动趋势
无静摩擦力
发生相对滑动
有相对运动趋势
有静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2.平衡条件法
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若存在,可根据平衡条件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并能够计算其大小。
【例12】如图所示,汽车B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1向右运动,车上的货物A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2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v1B.若v1C.若v1>v2,货物A受到了汽车B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D.若v1>v2,汽车B受到了货物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训练26】如图所示,杆的上端用细绳吊在天花板上的O点,下端放在水平面上,且杆都处于静止状态,则地面对杆的摩擦力方向向左的是(  )
【训练27】(多选)用手握住一个盛有一部分油的油瓶,油瓶始终静止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油瓶与油的总重力的大小
【训练28】同学骑自行车上学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1,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f1;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2,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f2,则(  )
A.F1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B.Ff1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C.F2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D.Ff2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同
【训练29】判断各图中物体A是否受摩擦力作用(A和B相对静止);若有,判断A受的摩擦力沿什么方向?
(1)图a中A、B相对地面静止;
(2)图b中A、B相对地面静止;
(3)图c中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4)图d中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