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四单元综合 期末复习特训
一、选择题
1.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2.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
3.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如旗袍和 ( )
A.西装 B.长袍马褂
C.列宁装 D.中山装
4.中国的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中国茶传播到欧洲、大洋洲等地是在 ( )
A.18世纪以后 B.18世纪以前
C.近代以后 D.近代以前
5.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农政全书》书影 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6.公元前6世纪,人们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不满,各种新教派和学说广泛流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印度教 B.伊斯兰教
C.婆罗门教 D.佛教
7.“何时有Colosseo(大斗兽场),何时就有罗马;当Colosseo倒塌之时,也是罗马灭亡之日。”对这句话的含义,解读最贴切的是 ( )
A.大斗兽场是古罗马的象征
B.没有大斗兽场就没有古罗马
C.大斗兽场与古罗马共存亡
D.大斗兽场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竞技场
8.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9.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 )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中国佛教受本土思想文化浸润
D.佛教思想传播过程中产生分歧
10.草原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更加畅通,其原因可能是( )
A.辽朝政府建立后采取了有利的措施
B.沿途国家需要在经济方面互通有无
C.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较前相对安稳
D.草原丝绸之路比其他路线环境优越
11.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B.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
C.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
D.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
12.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 )
A.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推动了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
C.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3.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 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14.“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 )
A.了解古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生活
15.据史料记载,欧洲人抵达美洲大陆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大约1亿人。但面对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到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仅存300多万。材料说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
A.造成亚、非、拉美各文明的相继毁灭
B.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产交流和交换
C.使传染病流行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
D.是美洲印第安人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16.下图显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请问这种人口结构最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
A.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尔干半岛
D.印度
17.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18.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发展
19.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20.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时( )
A.日本正在进行大化改新
B.中国正处于大唐盛世
C.儒学在东南亚地区流行
D.利玛窦来华传播教义
二、非选择题
21.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
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欧种游牧民陆续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延续了1 500年的迁徙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种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
——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欧人的大迁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社会,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的描写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88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超过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等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无论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有多大区别,其目的均是宣传启蒙思想,故选C项;虽然他们观点不同,但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体现,排除A项;“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说明他们并未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排除B项;“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说明他们对儒学的理解也不一定全面,排除D项。
2.C
依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B项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绸之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D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
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是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西装样式,亲自主持设计的服装式样;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鸦片战争后吸收了西装的优点,成为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所以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答案为D项。西装是西方服饰,列宁装是苏俄(联)服饰,二者都属于外来服饰,与材料中中西合璧不符,排除A、C两项;根据所学可知,长袍马褂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与材料中中西合璧不符,排除B项。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故正确答案为C项。
5.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A项正确;B项中“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近代以后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介绍并传播,排除D项。
6.D
公元前6世纪以后,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加剧,佛教产生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故选D项。
7.A
据材料“何时有 Colosseo(大斗兽场),何时就有罗马;当 Colosseo倒塌之时,也是罗马灭亡之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大斗兽场是古罗马的象征,故A正确。没有大斗兽场就没有古罗马,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大斗兽场与古罗马共存亡,没有突出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大斗兽场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竞技场,故D错误。
8.C
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越来越多,对世界的描绘也更加具体、详细,这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故选C项;题干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洋务运动只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感兴趣,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政治控制无关,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材料所述变化反映了佛教的本土化,即中国佛教受本土思想文化浸润,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印度早期佛教徒不关心世俗之事与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徒尊敬父母、忠君爱国之间的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不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问题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是材料表象,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影响而本土化的问题,没有体现佛教思想传播过程中的分歧,故D项错误。
10.A
草原丝绸之路在北方,主要穿行于游牧民族地区,宋朝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即位于此地区,它采取主动措施,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不是宋元时期独有的经济特征,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
11.B
材料“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了公众认同,故选B项。
12.A
这些公司是特权贸易公司,也是进行列强殖民掠夺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故选A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思想兴起,推动了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D项。
13.A
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注重爱民,是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选A项;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儒家学说中来,排除B项;荀子提倡礼法并用,强调社会秩序,君民平等说法错误,排除C项;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但不等于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全盘接受,排除D项。
14.B
据材料“婆罗门……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属于古印度的一种社会制度,故B正确;“婆罗门”不属于古埃及的制度,故A错误;古巴比伦也没有种姓制度,故C错误;中国也没有相关制度,故D错误。
15.D
根据材料信息,欧洲人在抵达美洲后,面对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致使美洲人口锐减,故D符合题意;西方殖民扩张并没有完全摧毁亚、非、拉美文明,A排除;B不是材料讨论的主旨信息,排除;在西方殖民扩张之前,传染病已经是世界性问题,C排除。故选D。
16.A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存在黑人、白人、混血种人和原住民,其中黑人和白人所占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原住民必然是印第安人,故A正确;非洲的原住民就是黑人,故B错误;巴尔干半岛的原住民就是白人,故C错误;印度黑人比重较小,故D错误。
17.C
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正确。由材料可知,美国《1952年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劳工入境作了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D错误。
18.D
材料现象的出现,并非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无关,A、C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荷兰主要发展海外贸易,并非发展与欧洲国家间的贸易,B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出现以进行海外贸易为目的的商业公司和为海外贸易活动服务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开展而出现的,D正确。
19.B
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卡拉萨萨亚神庙的太阳门对阳光的准确计算,以及金星历的精确性,由此可知印加人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故B项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将印加人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无法得出其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的结论,故C项错误;近代科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故D项错误。
20.B
阿拉伯帝国于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唐朝时期。
二、非选择题
21.
示例一
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
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示例三
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初衷;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22.
①形成了新的族群:如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腊人等;②铁器推广;③战车和马匹使用推广,发明了骑兵,军队数量和机动性大为增强;④交通发展;⑤推动了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
23.
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向近代转型。
观点二: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当时人们的生产、交往能力有限,美洲的印第安人与旧大陆长期隔绝,而且不同部族之间也相对处于封闭状态。印第安文化的演进始终缺乏拓展与更新的强大张力。
24.
(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