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三章
内能
第2节
内能
抓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1
内能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减小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C.温度为0℃的水没有内能
D.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内能越大
2.仔细观察甲、乙、丙三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B.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C.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D.乙、丙杯中,水的内能相等
知识点2
内能的改变
3.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A.用炉灶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B.两手互相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C.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
D.寒冷的冬天,用暖水袋取暖
4.如图是古人锻造铁器的过程,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属于热传递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做功的是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内空气的温度________,内能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空气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的;筒内的棉花由于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燃烧,棉花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的。
6.小明为了探究“物体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这个道理,做了如下实验:在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后往瓶中打气,到一定程度时,塞子会从瓶口跳起来。
(1)在该探究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的是
(
)
A.打气过程
B.瓶塞跳起的高度
C.打气过程中水的情况
D.瓶塞跳起来的瞬间,瓶内发生的变化
(2)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
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
7.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温度越低,含有的热量越少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内能越大
8.生活中所说的“热”可以有温度、热量和内能多种含义,请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热”字的含义。
(1)搓手即能发“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年,太原的夏天很“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吸“热”升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重点·提升练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B.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C.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
D.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0.下列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它是
(
)
A.给自行车打气,打气筒壁会发热
B.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C.炒菜时,菜的温度升高
D.从滑梯滑下,臀部发热
11.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4时刻,物质的内能为零
B.t2、t3时刻,物质的内能相等
C.t2时刻物质的内能比t3时刻的小
D.t1时刻物质分子的动能比t2时刻的大
12.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用的热水瓶,其外壁采用镀银的双层玻璃,并将中间抽成真空,这是为了减少因__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引起的内能变化。注入一定量的热水后,立即盖上软木塞,软木塞会跳起来。瓶内气体对瓶塞________,内能________________,温度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是“先锋”高超音速战略导弹,这种导弹具有抗高温性能,它的飞行就像是“冰棍效应”,一边飞,一边熔化。该导弹在飞行中因克服摩擦力________(填改变内能的方式),内能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
14.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约为-25℃一天,南极的小企鹅豆豆和丁丁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豆豆:“呵呵,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丁丁:“对啊,分子的热运动都停止了,所以这里的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丁丁的解释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甲所示,一容器中盛有冷水,小明将装有热奶的瓶子放入容器中。容器中水的初温约为20℃,热奶的初温约为90℃。他利用温度计和秒表测出水和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画出了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
(1)请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这一物理变化过程。要求用上热传递、温度、内能、热量这几个物理名词。
(2)其中曲线________是表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图像可以看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这位同学记录的数据,如果你要喝一杯奶咖,可以有两种方式供你选择:
①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②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立即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杯中,然后冷却5min。
你认为方式___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
16.小明看到爸爸在维修车胎时要将车胎内的气体先放出来。在放气过程中,他发现金属气门嘴(放气口)的温度较低。请解释其原因。
抓核心·素养练
17.有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其中一个是双层不锈钢杯,另一个是双层玻璃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比较哪个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1)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2节
内能
1.A
[解析]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不论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内能。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2.C
[解析]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越高,体的内能越大,所以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3.B
[解析]用炉灶烧水,水的温度升高,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用暖水袋取暖,都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
4.加温、淬火
锻打
[解析]加温、淬火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锻打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
5.升高
增大
做功
热传递
[解析]用力将活塞下压,对筒内的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通过热传递,棉花的温度升高。
6.(1)D
(2)瓶内出现白雾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3)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解析]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7.B
[解析]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内能不一定越大。
8.内能
温度
热量
[解析]搓手是通过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大。
9.C
[解析]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可能会变化,如晶体熔化时内能会增大。
10.C
[解析]炒菜时,菜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菜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11.D
[解析]t1时刻物质的温度比t2时刻的高,分子运动得更剧烈,其动能更大。从t2时刻到t3时刻,物体要放出热量,内能会减小。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12.热传递
做功
减小
降低
[解析]热水瓶里的水和外界空气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
13.做功
增加
[解析]导弹在飞行中因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导弹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14.错误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论温度高低,物体都具有内能
15.(1)热奶放在冷水中,由于热奶和冷水之间存在温度差,发生了热传递,所以热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A
随着时间的变化,热奶的温度降低的速度先快后慢,最后和水的温度相同
(3)①
[解析]一杯热奶冷却时,根据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先快后慢可知,开始时,温度自然降低得快,不必加冷牛奶,5min后,在温度降低得比较缓慢的时候再加一匙冷牛奶,这样效果会比一开始就加冷牛奶到热咖啡中好一些。
16.答:车胎放气过程中,胎内的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所以会发现金属气门嘴(放气口)的温度较低。
17.(1)两支温度计、热水
(2)①同时在两个保温杯中加满初温相同的水,盖上杯盖;②经过相同时间后,同时测出不锈钢保温杯和玻璃保温杯中水的末温分别为t1和t2;③比较两个杯中水的末温t1和t2,末温越高的保温杯,保温效果越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