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明是:呼出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2.小明利用蜡烛进行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
C.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
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水蒸气
3.某同学发现实验室里的一个久置的酒精灯不易点燃,有同学认为因为酒精蒸发后灯芯上有水,于是他们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下资料。”“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假设和猜想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想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排列顺序是(
)
A.④③②⑥⑤①
B.③④⑥①②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④⑥⑤③②①
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蜡烛熔化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6.擦玻璃时,人们常向玻璃上哈气,这样会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氮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7.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三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Ca(OH)2]
8.下列有关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B.难以观察到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C.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所以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D.呼吸过程消耗了氧气,属于缓慢氧化
9.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出物质的性质。下列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有误的是
A.石蜡屑放入水中,石蜡屑浮于水面:石蜡密度小于水
B.吹灭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重新燃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小颗粒
C.毛玻片放在石蜡火焰上不久后变黑:石蜡不完全燃烧后产生了炭黑
D.石蜡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后内壁出现水雾:石蜡中含有水
10.人吸入空气,排出CO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且能有效排除空气中
CO2的干扰,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
CO2和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则锥形瓶
I、II
中加入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但没有明显现象)(
)
瓶
I
瓶
II
A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B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C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D
水
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11.小明进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大
C.人体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12.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13.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C.图2装置的实验,可证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碳、氧三种元素
D.图3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
14.实验室里用气体感应器和计算机来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曲线②表示O2含量的变化
C.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被耗尽
二、填空题
15.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16.如何收集一瓶操场上的空气__________。
17.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
(3)取一火柴梗,平放人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说明火焰的_____部分温度最高。
18.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同的,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_____________(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
(2)然后,由___________(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
(3)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_____
19.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由外到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_____产生;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_____;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和_____。
(4)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的成分是_____,点燃白烟后蜡烛_____。
2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给物质加热应用酒精灯的____部分,这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三、简答题
21.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写出操作过程、现象、结论)
22.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为什么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_______
24.(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观察到蜡烛_____,结论是______;
(2)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_____层,最明亮的一层是_____,用一根木条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间,过约1秒钟后取出,就可以看到_____变黑。
(3)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且干燥的烧杯,就可以看到烧杯内壁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石灰水,振荡,可以看到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和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2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上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填“a”“b”
或“c”)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温度最高;
(3)在教师的引导下,婷婷做了以下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___。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D
7.C
8.D
9.D
10.B
11.D
12.A
13.C
14.C
15.(1)
(2)(4)
(3)
(5)
16.先在实验室中将集气瓶内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至操场上将瓶内水倒出,盖上玻璃片,即可收集到一瓶操场上的空气
17.小
蜡烛熔化
外焰
18.A
无明显变化
B
变浑浊
高
19.浮在水面上
小
外焰
内焰
焰心
a
外焰
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水
石蜡蒸汽
复燃
20.内焰
外焰
焰心
外焰
21.用冷烧杯罩住烛火,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水。把这个烧杯迅速正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22.不能(或很吃力才能)将杯子扣到水底下,手一松开,杯子便倒,飘在水面
在空杯口扎上一个瘪的气球,再将杯子底部放在温度稍高一点的水中,会看到气球逐渐膨胀
23.点燃蜡烛的过程中,既有蜡烛燃烧,又有蜡烛熔化。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24.浮在水面上
蜡烛密度比水小
三
外焰
接触火焰部分的木条两端变黑
水雾出现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25.小
a
外焰
水雾
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导管口能点燃,导管内壁上看不到冷凝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导管内壁上可看到冷凝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