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诗歌阅读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西塞山下①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颌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不同时间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
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菩萨蛮(其二)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词中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4.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
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7.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问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开门见山,雄浑有力,过去是听说,今天终于得以登楼见到。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划分开吴国与楚国,日月星辰都像在它上面漂浮着,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登楼所引发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只剩下一条孤舟陪伴自己。但从整体看来,本联把前面阔大的境界变得狭窄了,稍显突兀,看不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D.尾联诗人凭栏杆北望,不禁声泪俱下。昔日的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只有老泪纵横了。
(遭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拷打时唱)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注:高声吆喝),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桃杌见窦娥不屈服,就要对蔡婆用刑)
(黄钟尾)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9.(感皇恩)和(黄钟尾)与下面哪项是同一类(
)
A.(正宫)
B.(倘秀才)
C.(沁园春)
10.前一段唱词实际上反映了什么?
11.后一段唱词中“好色荒淫漏面贼”指的是什么?
12.两段唱词表现了窦娥的性格精神。下面是对唱词内容的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
A.表现窦娥对张驴儿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昏官的棍棒下誓死不屈,表现她性格的刚强。
C.为使年迈的婆婆免受酷刑,甘愿招认罪名,反映了她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
D.作为一个弱女子,有人栽赃陷害,有人严刑逼供,她也只好认命,表现了她的软弱。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螃蟹咏
第三十八回——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霭”本义为云气,首句中的“桂霭”指浓郁的桂花香气,用视觉来写嗅觉,手法新颖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B.首联中的“长安涎口”指的是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富贵人家的习惯,故以“长安”代指富贵权势之家。
C.颔联第一句中,作者直抒胸臆,写自己眼前道路不明,仕途艰难,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显露于字里行间。
D.尾联写螃蟹在锅釜中被煮熟,只能“空馀禾黍香”,就螃蟹而言,已经被人食用,明月光、禾黍香已与它无关。
16.本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颈联予以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作于王安石变法遭到怀疑,他被宋神宗罢免宰相后退居金陵之时。②语出唐代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
17.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初肃”三句,不但交代了地点和季节,而且选择了登高远眺的视角来生发全词感怀。
B.“澄江”“翠峰”两句总写金陵山水,绘出广阔背景;而“归帆”“酒旗”则是对景物相对具体的描绘。
C.“念往昔”一句,由所见过渡到所想,总领下阙,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繁华的金陵和六朝的向往之情。
D.“门外”写大军压境,“楼头”写统治者荒淫,这里是对陈后主因沉溺于享乐而导致亡国历史的感叹。
18.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游园(选段)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①,没揣②菱花③,偷人半面,迤逗④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①花钿:古代妇女两边的装饰物。②没揣:没料到。③菱花:镜子的代称。④连逗:勾引。⑤彩云:妇女发髻的美称。
19.“袅晴丝”原指春天柳枝上树虫吐出的细丝在空中飘舞,这其中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请你说出使用这三个字的妙处。
20.(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杜丽娘怎样的复杂心情?
述怀·出关
(唐)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①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
季布er5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着称。
21.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
22.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人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3.文中前面的“天地也”“天地也”和后面的“地也”“天也”指的是什么?
24.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申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25.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④⑤⑥________→⑦________
26.请指出文中几处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中吕]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27.这是一首表达贫士志气的曲作,请问,曲中的贫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8.这首曲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①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②,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①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②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一年。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词人纵目洞庭,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皓月当空,展现出一幅玉宇澄澈的景象。
B.“玉鉴”写出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似入仙境般惬意。
C.遭贬岭南,词人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饮,愈发增添了他客居的孤独及贬谪的伤痛。
D.本词既从现实生活入笔叙事,又以瑰丽的想象来描绘秀丽的洞庭风光,在雄奇豪放中给人以精工之美。
30.后人评价“表里俱澄清”一句,“意格俱佳,提携全篇”。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菊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②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
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
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
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
3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秋兴八首(其一)[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尽管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
33.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粵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等因同属革新派而遭贬。②飐(zhǎn):风吹物使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34.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在写景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35.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36.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7.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8.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材料二: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9.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上述两首诗歌的一书是(
)。
A.《乐府歌辞》
B.《琴趣汇编》
C.《格律诗萃)
D.《古风拾贝》
40.请根据两诗情感抒发方式以及情感内容的异同填写下表。
诗歌
情感抒发方式
情感内容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
借景抒情
/
对国家时势的忧虑、悲慨。
(1)____
《登岳阳楼》(杜甫)
(2)___
(3)____
41.两首诗画线句均有一“浮”
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
甫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①违渔父问②,从此更③南征④。
[注]①敢:怎敢。②引自《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③更:更改。④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所见之景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
B.诗人虽四处漂泊,流落岳阳,生活困窘,但此地有朋友像陈蕃对待徐孺子这样的古代贤士一样盛情礼待于他。
C.“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作者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
D.本诗借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情感基调低沉舒缓,意旨表达含蓄内敛。
4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C
2.①“水似蓝”,表现出水深莫测,以及西塞山势的峻峭,由于山间葱茏的林木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茌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缠绕山间,倒映水中,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形象写出其缈茫起伏之态,且巧妙的倒映在水中;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江水更湿幽深,山峰逐显高耸,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对比强烈,塑造出一种开阔奇特的艺术境界。
3.①“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②“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③“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4.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
,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5.衬托(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词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6.B
7.1.举目无亲的孤苦。2.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
3.对国家动荡不安和战乱不休的悲伤。
8.C
9.B
10.一方面表现了窦娥的宁死不屈的倔强性格,另一方面反映了昏官的残暴无道。
11.张驴儿
12.D
13.D
14.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5.C
16.(1)全诗使用的抒情方式、手法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讽人等)。
(2)①颈联第一句写酒都不能抵挡蟹的腥气,只能靠菊花。暗指在黑暗现实的政治中,面对丑恶人物要坚守自我,不能忘了自己“菊”的品格和初衷。②颈联第二句写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一定要用姜。暗指要用在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中,要战胜甚至消灭丑恶人物,要有更老辣和更高明的的方法和手段。
17.C
18.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表达了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④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19.“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既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得非常巧妙。
20.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
21.逐鹿中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季布一诺(一诺于金)。
22.①使用“中原“关门”“千里”等词展现了宏大的气势(或“纵横”“慷慨”“不惮”等词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②句式整齐,如“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既显工整,又可看出诗人报效国家的意志与决心。③运用了多个典故,以历史人物为榜样,表现了魏征在政治上的过人才识及心忧时世、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23.前面的“天地”指统治阶级的神权;后面的“天”“地”指元朝最高统治者。
24.D
25.
希望
困惑
控诉
怨叹
26.“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应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27.曲中的贫士是一个鄙视功名富贵、安于清贫生活、乐观旷达、坚贞守志的形象。
28.①对比。用“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官场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厌弃浮华富贵、安贫乐道的情怀。(答成“茅斋”、“野花”所表现的自然的永恒与朝代兴废的频繁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豁达淡定的情怀也可给分)
②用典。“陋巷箪瓢亦乐哉”一句,借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志趣。
29.C
30.①“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描绘出了一幅明净澄澈、柔和秀美的洞庭秋景图。
②写景之中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③“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既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也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可谓“意格俱佳”。
31.D
32.①对菊花的喜爱之情;②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③对官场得意的公卿任意排挤文士的不满;④甘为白衣的旷达和坦然。
33.①点明时节、地点;②照应诗题;③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气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的环境气氛
④寄寓了老大伤悲、抑郁苍凉的情怀;⑤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⑥奠定了全诗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34.(1)都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双关”“借景抒情”等)的手法。颔联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是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2)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的是风急雨骤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的是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35.全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的感想。
36.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惜春女子的形象。暮春时节,女子禁受不住寂寞小院的沉闷,独立桥头,用一枝杨柳来捕捉春光。
37.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
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季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8.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39.C
40.流离失所的身世之悲/观景遗愁的无奈
直抒胸臆
老病无依的悲戚/对亲朋的担忧眷恋/无以报国的悲痛
41.“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
42.D
43.①受到礼待的喜悦。诗人来到岳阳受到当地使君的接待,登楼赏景,被礼待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②对裴使君的赞美。借陈蕃礼遇徐孺子的典故表达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感激,借谢朓的典故表达其才华横溢,对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③对未来的希望。湖岸积雪之中有梅花绽放,百草在春泥中萌生,富有生机活力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希望。④渴望得到赏识。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自比徐孺子,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