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学习掌握炼字答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感受《登岳阳楼》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全诗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学习掌握炼字答题技巧。
四、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语】
洞庭湖上,一岳阳楼,古往今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一楼何奇?一楼不奇。奇的是众文人的才华,众文人的情怀。孟浩然曾在洞庭湖边描绘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就是孟浩然的大气。其实,像孟浩然这样的大气人物是从不会寂寞的,就像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杜甫,也留下了千古佳作——《登岳阳楼》,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杜甫简介】
杜甫,字_____,河南巩县人,自号_____,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诗人。代表作是_____、 _____等,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_____,他与李白齐名,并称_____,被人誉为_____。
【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字词】
无一字:_____????? ??轩:_____ 涕泗:_____??
【内容解析】
初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准字音、节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初步感知:四联分别写了什么?
(结合诗句分析)
引题 交代背景??
写景 __?_
个人 身世之悲??
国家 动荡之忧??
三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
精读
1、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①“坼”和“浮”
②“坼”即“分裂”,“浮”即“浮动”。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辽阔的吴楚 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似乎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③这两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也暗指国家动荡分裂,个人漂泊无依。
拓展:结合高考——炼字题
提问方式:
(1)某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明确字眼——解释意思+诗句翻译——阐明效果
【练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1、本诗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2、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问: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①是“蒸”和“撼”两字。
②“蒸”即“热气上升”“蒸腾”;“撼”即“撼动”。洞庭湖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大力拍打着岳阳城,似乎连岳阳城也要被撼动了。
③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和澎湃,体现了孟浩然心中自荐求官治天下的豪气。
【对比鉴赏】
颔联的景色特点和杜诗的相比,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杜诗作于国家动荡、个人漂泊无依之际,洞庭湖虽辽阔,却吴楚“坼”、乾坤“浮”,暗指分裂的国势和个人孤苦的状况。
孟诗作于开元盛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时孟浩然一心要求得引荐。所写洞庭湖虽同样辽阔无边,但“气蒸”“波撼”多了一层磅礴、壮阔的色彩。
【拓展】后人评价:
杜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无论后人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状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
【小结】
引题 交代背景??
写景 浩瀚无垠
个人 身世之悲??
国家 动荡之忧?
意境:沉雄悲壮?
四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画面
【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颔联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①“引”和“衔”。
②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为笔下的自然万物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③此二字最能体现出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写作资料积累】
杜甫颁奖词一览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我们有一位灵魂足以跨越千年,精神足以照耀华夏的伟大诗人,在生前的年代他忧国忧民,在死后的岁月他光照千秋。陕北民歌有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郭沫若赞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就是我们敬仰的诗圣——杜甫!
★他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他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失意,他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他的“三吏”“三别”道出了多少戎马年代百姓之苦,亦道出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一代诗圣,一生壮志未酬,仕途抑郁,却始终胸怀国家与人民!
★一杯浊酒,一盏孤灯,一轮残月,这就是他的诗。他的诗,是一部史,一段盛与衰、荣与辱的历史。他的诗,又是一种情,一种忧国忧民、怜悯苍生的感情。他的心,记录着社会的愁苦与艰辛,感受着山河破败的凄凉。而他,有流不完的泪。
★他是闪耀在诗国天空里的一颗恒星,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高峰。他饱经沧桑却依然时时记挂国家安危,他历尽苦难却依旧刻刻牵挂黎民疾苦。在这位文学巨匠的身上折射出忧国忧民、宽容博大、伟大无私的光芒。这种光芒,将永远照亮史册,照亮我们每一个人。
★不在乎官职的卑微,不在乎房屋的狭小,杜甫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职责。他的诗,不只是自己心声的反映,也是时代的写照。他在和平时代快马轻裘,显示了诗人的浪漫;在战乱之际不忘忧国,显示了君子的风范。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诗的成就,也在于他人格的魅力。在文学史的璀璨星空里,杜甫,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
★经历“安史之乱”,见证唐盛转衰,悲叹江山沦陷,一个生命竟如此深沉。他的一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喊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他在磨难中体现的顽强,唤醒了多少人麻木的心灵;他在文学和生命中坚守的信念,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经历一个朝代,见证唐朝盛衰,抒写社会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诗词中抒发的感情,震撼了多少人的灵魂;他在人生中的刚正,感动了多少人的心灵;他在生命中坚守正直、忧患、无私,在唐诗史册中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教学后记: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