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4 12:2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范文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八、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集体背诵杜甫《登高》。说说本诗选用了意象,营造了意境,抒发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连,引入新课)
  二、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