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课后反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课后反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4 13: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学习准备:
对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进行复习回顾。
重温杜甫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熟读本诗。
教学目标:
反复吟诵,体会诗境。
理解和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
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
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
通过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及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唐朝的诗人中,有一位给我的印象总是眉头紧锁,你们初中时就学过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曾发出豪言壮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现在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吗?对,是杜甫。杜甫这人,眼光总是投向人间的苦难,他一生多灾多难,又总能推己及人,忧国忧民。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登岳阳楼》,感受杜甫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情怀。
分析诗歌:
初读,逢诗情画意。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请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检查读音、节奏掌握情况。
学生再读诗歌,理顺诗意。
请一位学生翻译诗句,教师适时点拨。
细读,品诗圣壮思。
品读诗歌颔联,思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为什么?
明确:“坼”和“浮”
“坼”, 意为“分裂” ,引申为有力地划分, 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 把广裹的吴楚两地冲开分裂了,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 ,意为“飘荡、浮动”, 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 洞庭湖几乎包容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天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日夜飘荡起来,写出洞庭湖的波澜壮阔。
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一步揣摩。
通过二字,表现国家的分裂,时局的动荡。
这两句描摹出的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宏奇伟丽。
品读诗歌颈联,思考:通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们知道,杜甫有什么?无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有”什么和“无”什么, 紧扣诗句,而后结合老杜的人生经历及此时处境。
明确:
无——物质贫乏,无亲朋音讯,无精神慰藉,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无青春岁月,由“老”字得来, 也就无岁月可以等待。
有——年老,多病,孤舟。
以“无”之实, 虚生盼“有”之情,不仅留有大量想象空间,而且能增添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更添漂泊凄凉落寞之感。
品读诗歌颈联,如何理解“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二字?这涕泗交流之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涕泗是眼泪鼻涕。引导学生感情浓烈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涕泗交流了。
蕴含的感情极为丰富:对亲朋的眷念,对自己年老孤独的悲伤,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壮志难酬的自悼。
比较阅读: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抒发的情感相比,有何不同?
明确:这首诗抒发渴望被赏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怀才不遇的失意。
跟杜诗相比,孟诗局限于个人,杜甫却能跳出个人,关注国家民族,格调更高。
深读,赏沉郁顿挫。
教师点拨,沉郁顿挫在本文中的体现。
明确:沉郁——思想感情的深沉浓郁。
顿挫——诗境的开合,结构的变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请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一到两位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自主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整首诗感情低沉,应用缓慢的语调去读,首联应读出极目远眺之意,“日夜浮”读时放缓,表现出时间的绵长,颈联写个人的心酸,读时要低沉,尾联写国家战乱,语调宜上扬,表现悲愤,“涕泗流”读时尤其要缓,读出哽咽的感觉。
结语:
同学们,有人说:杜甫是大儒,他远超过一般的儒家。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却不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可以说杜甫为我辈读书人构筑了一座精神家园,但愿今天,不要让他荒芜才好,但愿今天,我们依然能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登岳阳楼》学情分析
知识和能力储备:
学生已经通过人教版四册必修课本中诗歌鉴赏的学习,储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比如:如何去鉴赏诗中词语的表现力、通过意象去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咏怀古迹》《登高》《蜀相》《阁夜》等诗歌名篇,对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艺术风格已经有所了解。
不足:
学生受到应试和自觉能动性的影响,生活阅历有限,对于杜甫的胸襟和情怀理解不够深入。
上课班级是普通教学班,鉴赏基础打得不牢,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会感到吃力。
课前准备:
上课班级学生学风扎实,课前对于杜甫生平和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回顾,并对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复习和记诵,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登岳阳楼》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学生基本都能感受到杜甫胸怀的博大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并能够基本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但是沉郁顿挫的风格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我应该适时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有认知冲突,有精彩观念,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比较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于津杰与同学有不同的观点,积极举手回答,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于杜诗有了更为深入地理解
师生交流对话充分,教学相长,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反映出浓厚的课堂文化。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在有了自己的思考成果之后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情况的出现。
总体来讲,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迁移能力还是不够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心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增强学生鉴赏诗歌的迁移能力。
《登岳阳楼》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自主赏析部分。本单元的设计主题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即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本单元的自主赏析部分选取了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现了自盛唐到晚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诗人诗作各自不同的历史风貌。
而杜甫的《登岳阳楼》就是产生于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时期,诗歌以具象的语言将社会的动乱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创伤和灾难呈现于我们目前,让我们对于诗人和当时百姓的伤痛更能够感同身受,从此种意义上来讲,杜甫的这首诗确实堪称“诗史”。此外,这首诗歌因其思想情感内涵的丰富、深厚,足以归纳杜甫一生的思想情感。因此,这首诗成为研究杜甫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绝对不能遗漏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的诗歌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谈《登岳阳楼》的艺术性。我们知道杜甫一生不仅心中时刻装着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锤炼字句的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点对后世的贾岛等苦吟派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后世的诗人因为思想的淡薄,只能学到形式,却不能达到神似。由此可见,杜甫的高明是源于他的思想之深厚,也让我们明白,一切诗歌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抛却内容去谈形式无疑是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为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和锤炼字句的精妙,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并且进而理解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众所周知,杜诗典型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鉴赏者对杜甫其人其诗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将赏析《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作为教学难点。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采用了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阁夜》《旅夜书怀》《登高》等诗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时数设计为一课时。
《登岳阳楼》评测练习
(一) 请你将本节课我们赏析的知识规范得整理一下:
1. 你认为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为什么?
2. 这两句描摹出的画面有何特点?
3. 通过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们知道,杜甫有什么?无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4. 思考诗歌的首联,从“昔闻”到“今上”,是喜?是悲?还是两者兼有?
5. 如何理解“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二字?作者为什么会“凭轩涕泗流”?
(二)比较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这首诗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面对《登岳阳楼》这样一首博大精深的诗歌,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杜甫博大的胸襟和杜诗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将教学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综合采用学生自由朗读、个人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各种诵读方式,通过问题设置引领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突破了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极性较高,我的各个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我们探究诗歌时,首先要尊重文本,通过诗歌凝练的文字,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因此我从诗歌的炼字入手让学生去体会“坼”和“浮”的表现力,进一步体会杜诗锤炼字句的功力。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规范了学生的鉴赏思路。
另外,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让学生体会诗歌壮阔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明白,唯有壮阔之境才能承载杜甫丰富、浓郁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对于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因此我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加以讲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文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立德树人”的要求,将德育目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环节的始终,并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明白,人生不能只顾得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还应该心怀家国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发现我课堂的不足之处:对学生朗诵点评不到位。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讲课时没有太多的机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也是一个遗憾。
《登岳阳楼》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而本次《登岳阳楼》的教学以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为重点,对于学生心胸和视野的开阔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教学能使学生深入感受杜甫爱国爱民的思想,无形中引发学生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将产生重要影响。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能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开拓自己的人生蓝图时不拘泥于个人的名利得失,而能更多地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本课教学从杜诗独特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壮美意境,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杜甫开阔的“心眼”,才让他能够放开眼光,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整个家国天下,延伸到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身上。只有诗人的审美视野开阔才能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意境,才能使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受到震撼,获得审美享受和熏陶,培养出自觉而高尚的审美情趣。
本课还从炼字入手,引导学生去感知杜甫锤炼字句的功力。通过用词的精妙传神,诗人很好地将诗境展现于我们目前;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揣摩诗歌的字句,为学生提供一条感知诗歌美感的路径。
此外,本课的教学还有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的开合变化与诗人内心情感的契合,让学生去关注诗歌形式只有与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相契合,才会产生优秀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理解何为杜诗的“顿挫”,以便更好地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本次课堂教学还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杜甫的一些诗歌,比如《阁夜》、《登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另外引导学生回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提高学生对于《登岳阳楼》颔联的理解。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学习准备:
对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进行复习回顾。
重温杜甫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熟读本诗。
教学目标:
反复吟诵,体会诗境。
理解和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
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
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
通过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及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唐朝的诗人中,有一位给我的印象总是眉头紧锁,你们初中时就学过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曾发出豪言壮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现在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吗?对,是杜甫。杜甫这人,眼光总是投向人间的苦难,他一生多灾多难,又总能推己及人,忧国忧民。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登岳阳楼》,感受杜甫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情怀。
分析诗歌:
初读,逢诗情画意。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请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检查读音、节奏掌握情况。
学生再读诗歌,理顺诗意。
请一位学生翻译诗句,教师适时点拨。
细读,品诗圣壮思。
品读诗歌颔联,思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为什么?
明确:“坼”和“浮”
“坼”, 意为“分裂” ,引申为有力地划分, 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 把广裹的吴楚两地冲开分裂了,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 ,意为“飘荡、浮动”, 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 洞庭湖几乎包容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天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日夜飘荡起来,写出洞庭湖的波澜壮阔。
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一步揣摩。
通过二字,表现国家的分裂,时局的动荡。
这两句描摹出的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宏奇伟丽。
品读诗歌颈联,思考:通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们知道,杜甫有什么?无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有”什么和“无”什么, 紧扣诗句,而后结合老杜的人生经历及此时处境。
明确:
无——物质贫乏,无亲朋音讯,无精神慰藉,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无青春岁月,由“老”字得来, 也就无岁月可以等待。
有——年老,多病,孤舟。
以“无”之实, 虚生盼“有”之情,不仅留有大量想象空间,而且能增添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更添漂泊凄凉落寞之感。
品读诗歌颈联,如何理解“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二字?这涕泗交流之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涕泗是眼泪鼻涕。引导学生感情浓烈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涕泗交流了。
蕴含的感情极为丰富:对亲朋的眷念,对自己年老孤独的悲伤,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壮志难酬的自悼。
比较阅读: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抒发的情感相比,有何不同?
明确:这首诗抒发渴望被赏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怀才不遇的失意。
跟杜诗相比,孟诗局限于个人,杜甫却能跳出个人,关注国家民族,格调更高。
深读,赏沉郁顿挫。
教师点拨,沉郁顿挫在本文中的体现。
明确:沉郁——思想感情的深沉浓郁。
顿挫——诗境的开合,结构的变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请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一到两位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自主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整首诗感情低沉,应用缓慢的语调去读,首联应读出极目远眺之意,“日夜浮”读时放缓,表现出时间的绵长,颈联写个人的心酸,读时要低沉,尾联写国家战乱,语调宜上扬,表现悲愤,“涕泗流”读时尤其要缓,读出哽咽的感觉。
结语:
同学们,有人说:杜甫是大儒,他远超过一般的儒家。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却不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可以说杜甫为我辈读书人构筑了一座精神家园,但愿今天,不要让他荒芜才好,但愿今天,我们依然能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登岳阳楼》评测练习
(一) 请你将本节课我们赏析的知识规范得整理一下:
1. 你认为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为什么?
2. 这两句描摹出的画面有何特点?
3. 通过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们知道,杜甫有什么?无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4. 思考诗歌的首联,从“昔闻”到“今上”,是喜?是悲?还是两者兼有?
5. 如何理解“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二字?作者为什么会“凭轩涕泗流”?
(二)比较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这首诗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登岳阳楼》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自主赏析部分。本单元的设计主题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即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本单元的自主赏析部分选取了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现了自盛唐到晚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诗人诗作各自不同的历史风貌。
而杜甫的《登岳阳楼》就是产生于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时期,诗歌以具象的语言将社会的动乱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创伤和灾难呈现于我们目前,让我们对于诗人和当时百姓的伤痛更能够感同身受,从此种意义上来讲,杜甫的这首诗确实堪称“诗史”。此外,这首诗歌因其思想情感内涵的丰富、深厚,足以归纳杜甫一生的思想情感。因此,这首诗成为研究杜甫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绝对不能遗漏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的诗歌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谈《登岳阳楼》的艺术性。我们知道杜甫一生不仅心中时刻装着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锤炼字句的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点对后世的贾岛等苦吟派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后世的诗人因为思想的淡薄,只能学到形式,却不能达到神似。由此可见,杜甫的高明是源于他的思想之深厚,也让我们明白,一切诗歌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抛却内容去谈形式无疑是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为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和锤炼字句的精妙,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并且进而理解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众所周知,杜诗典型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鉴赏者对杜甫其人其诗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将赏析《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作为教学难点。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采用了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阁夜》《旅夜书怀》《登高》等诗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时数设计为一课时。
课后反思
面对《登岳阳楼》这样一首博大精深的诗歌,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杜甫博大的胸襟和杜诗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将教学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综合采用学生自由朗读、个人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各种诵读方式,通过问题设置引领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突破了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极性较高,我的各个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我们探究诗歌时,首先要尊重文本,通过诗歌凝练的文字,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因此我从诗歌的炼字入手让学生去体会“坼”和“浮”的表现力,进一步体会杜诗锤炼字句的功力。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规范了学生的鉴赏思路。
另外,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让学生体会诗歌壮阔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明白,唯有壮阔之境才能承载杜甫丰富、浓郁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对于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因此我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加以讲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文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立德树人”的要求,将德育目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环节的始终,并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明白,人生不能只顾得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还应该心怀家国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发现我课堂的不足之处:对学生朗诵点评不到位。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讲课时没有太多的机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也是一个遗憾。
《登岳阳楼》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而本次《登岳阳楼》的教学以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为重点,对于学生心胸和视野的开阔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教学能使学生深入感受杜甫爱国爱民的思想,无形中引发学生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将产生重要影响。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能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开拓自己的人生蓝图时不拘泥于个人的名利得失,而能更多地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本课教学从杜诗独特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壮美意境,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杜甫开阔的“心眼”,才让他能够放开眼光,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整个家国天下,延伸到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身上。只有诗人的审美视野开阔才能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意境,才能使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受到震撼,获得审美享受和熏陶,培养出自觉而高尚的审美情趣。
本课还从炼字入手,引导学生去感知杜甫锤炼字句的功力。通过用词的精妙传神,诗人很好地将诗境展现于我们目前;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揣摩诗歌的字句,为学生提供一条感知诗歌美感的路径。
此外,本课的教学还有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的开合变化与诗人内心情感的契合,让学生去关注诗歌形式只有与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相契合,才会产生优秀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理解何为杜诗的“顿挫”,以便更好地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本次课堂教学还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杜甫的一些诗歌,比如《阁夜》、《登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另外引导学生回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提高学生对于《登岳阳楼》颔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