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1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1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05 06: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第1课时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及第3页练一练第1,2,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商品标价,经历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3.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某些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数位顺序表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数表示数量和事物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读一读,写一写。(PPT课件出示)
23读作:    34读作:    567读作:    709读作:
七十八写作:
九十写作:
五百零五写作:
八百五十写作: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两位数和三位数大家学得都不错,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它们大的数,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家里电器的价格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电器的价格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1))(板书:认识万以内的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商品标价。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电器价钱,鼓励学生说出这些电器的价钱都大于1000元,试着读出来。
3.师生共同说一说2165元中有几个一千元、几个一百元、几个十元和几个一元。鼓励学生说出其他电器的价钱中有几个一千元、几个一百元、几个十元和几个一元。
(二)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商品的标价。
师:(PPT课件出示标有数位的表格)
1.明确万位以及万位以内的数位顺序。(师生一起从右往左填出数位,说明第五位是万位)
2.引导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1)独立探究。(把每种电器的价钱写在数位顺序表中,读出来并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组内交流。(重点说出8008中的两个8的不同含义)
(3)集体汇报。(老师简要板书)
2165读作:两千一百六十五,千位上的2表示2个千,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十位上的6表示6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3200读作:三千二百,千位上的3表示3
个千,百位上的2表示2个百。
4080读作:四千零八十,千位上的4表示4个千,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
8008读作:八千零八,千位上的8表示8个千,个位上的8表示8个一。
(4)总结方法。
读数时,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数的组成:千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千,百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
(三)利用数位顺序表写数。
师:在生活中,除了商品的价钱,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大数。我们一起来看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上面的四幅图)
让学生读一读文字,并用阿拉伯数字写出参加表演的人数。
了解2008的读法,知道读数时,中间的两个0只读一个零。
让学生读文字,利用数位顺序表写出其他两个数。
总结:写数时,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四)用数表示事物。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大数?
1.引导学生充分发言。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说一说)
(1)独立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发现了哪些用数表示的事物)
(2)组内交流。
(这些数表示什么?列举生活中其他用数表示的事物)
(3)汇报展示。(老师板书)
110是警车的特殊符号;汽车牌照是汽车的编号;053,008是运动员的编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2,4题。
六、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为万以内数的读写作铺垫。
2.让学生动手一起制作数位顺序表,一起体会万位在从右往左数的第五位。
[不足之处] 读写数的方法总结时没有充分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第2课时 认识一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2、例3,第5页做一做及第6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和多种数学活动,经历认识并感受一万的过程。
2.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万与一千的关系,知道一万是五位数。
【教学难点】
解决与一万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
(2)一个数是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2.边读数边按规律数出后面的数。
(1)994、995、(    )、(    )、(    )、(    )
(2)2270、2280、(    )、(    )、(    )、(    )
(3)6800、6900、(    )、(    )、(    )、(    )
(4)9352、9351、(    )、(    )、(    )、(    )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复习,知道同学们很好地掌握了大数的读写。我们先来做个数数游戏好不好?
游戏:数一数,出示数数要求,师生共同边数边答。
十个十个地数,数到几个十是一百?(十个)
一百一百地数,数到几个一百是一千?(十个)
一千一千地数,数到几个一千是一万?(十个)
你们知道一万有多大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2)(板书:认识一万)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受一万的大小。
1.从图中大头蛙的话让学生借助时间感知一万是一个很大的数。
2.实际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一千一千地数,感知千和万之间的关系。
出示一个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再出示10个这样的正方体,让学生一起一千一千地数,重点是数到九千时,再数一千是一万。得出结论10个一千是一万。(老师板书结论)
(二)认、读、写一万,重点体会一万的读法和写法。
1.独立探究。(引导学生画出数位顺序表写10000)
2.组内交流。(说一说一万是一个几位数)
3.集体汇报。(老师板书)
一万写作:10000。
4.总结万的认识。
“万”是比个、十、百、千都大的计数单位。10个一千是一万。
一万写作:10000,一万是一个五位数。
活动二:
师:我们认识了一万,那么谁知道一万元人民币有多少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3)
感知一万元人民币的多少,体会一万的实际意义。
1.数一数100元、50元和10元人民币,感知一万元人民币有多少。
2.实际算一算情景中爸爸妈妈的工资,感知一万元人民币是多少。
(1)独立探究。
(推算三种人民币各多少张是一万元)
(2)组内交流。
(推算红红爸爸的工资)
(3)汇报展示。(推算方法合理即可)
红红爸爸的工资:
方法一:一个月是2500元,两个月是5000元,四个月是一万元。
方法二:一个月2500元,两个月5000元,三个月7500元,四个月10000元。
活动三:
师:老师想测量10000张复印纸的厚度,应该怎么办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
测量10000张复印纸感知一万有多大。
(1)独立探究
。(课前准备两包复印纸各500张,观察了解包装纸上的信息,推算出20包这样的复印纸是一万张)
(2)组内交流。(还可以怎么测量一万张复印纸摞起来的厚度)
(3)汇报展示。(可以用不同方法)
先测量出一包500张有多厚,再推算两包1000张有多厚,最后推算出一万张的厚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物测量推算出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不足之处] 设计的数数游戏没有巧妙地和数小正方体结合起来。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体会、认识万,在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总结出万是计数单位,一万是一个五位数,一万写作10000。
第3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4和试一试及第8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我国五座名山的高度,经历自主尝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
2.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清楚地表达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表述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教师出示这些数的卡片。
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45 
78 406 
390 
630 
1000 999
(让学生比较,并按要求贴到黑板上)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复习,你们还记得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吗?带着问题,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比较一些更大的数。(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例4)(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将我国五座名山按高度排序。
(一)引导看图,并补充交流课前收集的五座名山的资料,了解五座名山的高度。
(二)提出按五座名山的高度从高到低排列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1.独立探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读出五座名山的高度)
2.组内交流。(学生交流排序的结果和个性化的比较方法)
3.集体汇报。(老师板书结果)
方法一: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方法二:先比较两个超过2000的,再比较三个1000多的。
方法三:先找出最高和最低的山,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五位,再从其他的三座山中找出最高和最低的山,分别排在第二和第四位,剩下的排在第三位。
活动二: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试一试)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比较三组数。
(1)独立探究。
(让学生自己完成)
(2)组内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展示。(老师简要板书)
1055>996 四位数大于三位数 6908<7500 千位上的7大于6
3199>3156 千位和百位相同,比较十位,9大于5
3.总结。
位数不同的,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的,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相同的,就比较下一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使学生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清楚地表达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不足之处] 归纳总结老师说得比较着急,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应该鼓励学生在1000以内数的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结合10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结果。
第4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上面的两幅图及第10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经历认识近似数和选择近似数描述事物的过程。
2.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能根据给出的近似数选择合适的答案。
3.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假期都喜欢出去游玩,喜欢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如此吸引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可以聆听清脆的鸟鸣,可以观赏美丽的花卉。你们都喜欢什么鸟,什么花呢?你们了解我国的鸟类和观赏花卉有多少种吗?(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上面的两幅图)(板书:近似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看图,
让学生初步理解1300和2230不是准确数。
1.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1300和2230是我国鸟类和观赏花卉的准确数吗?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解释数据和文字描述的实际意义)
(1)1300不是我国已经发现的鸟类的准确数量,准确数量比1300多。2230也不是我国的观赏花卉品种的准确数量,准确数量比2230多。
(2)1300和2230是与准确数量比较接近的数。
(二)通过中学、小学学生人数的不同描述,介绍准确数和近似数。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描述一些事物。(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下面的两幅图)
1.看图,让学生读一读。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人数会用两个不同的数来表示呢?(老师来解释,明确图中数据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准确数)
(1)认识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数据不需要知道它的准确数,只要知道大概的数即可,这时为了方便交流和记忆,就选择使用近似数。2904和3000都表示某中学的人数。1213和1200都表示某小学的人数。
其中2904和1213是某中学和某小学的实际人数,像这样的数叫准确数;而3000和1200是某中学和某小学大约的人数,它们与准确数很接近,像这样的数叫近似数。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近似数的方法。
一般近似数前面有“大约”“约”“大概”等词语,或后面有“余”“多”等词语。近似数都是整十、整百、整千……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
(3)近似数的写法。
3000是2904的近似数。写作:2904≈3000。
1200是1213的近似数。写作:1213≈1200。
3.鼓励学生举出用近似数描述事物的具体实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教材中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近似数,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之处] 本节课通过两组数据,让学生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老师直接说出结论,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鼓励学生尝试说出哪个是准确数,哪个是近似数,再由老师补充明确结论。
第5课时 估 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1、例2及第12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自己尝试加减估算、交流以及评价估算方法的过程。
2.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解决简单的加减估算问题,会进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
3.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以及估算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多估、少估的道理与合理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老师出示卡片)
987   499   1008   2988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购买一些物品。周末,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到超市购物,在快餐店吃饭,会不会经常听到,今天我们大约花了多少钱。这就用到了估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板书:估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1.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元,不用计算准确结果。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
1.让学生理解题目,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提示学生把价钱看作合适的近似数估算)
(2)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巡走指导书写方式)
(3)汇报展示。(老师板书)
方法一:1280≈1300  3240≈3200
   
1280+3240≈4500(元)
方法二:1280≈1300  3240≈3300
   
1280+3240≈4600(元)
2.总结书写方式。
先写出近似数,再写出加法算式,用“≈”表示出估算结果。(熟练后直接写算式和估算结果)
(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师:用4500元买一部照相机和一部手机够吗?
1.让学生写出实际计算的结果4520。
2.让学生将实际结果和估算结果对比,得出往大估算比较好。
3.总结计算方法。
估算买东西需要的钱时,一般都要多估算一点。方法二的估算方法好,都多估算了一点。
四、深入探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2)
1.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让学生讨论估算收入应该怎样估算,发表不同意见)
(2)组内交流。
(让学生估算)
(3)汇报展示。(老师板书)
1366≈1400   1132≈1100
1366+1132≈2500(元)
答:这两项收入一共大约是2500元。
1366≈1400   1132≈1100
1366-1132≈300(元)
答:小明家养鸭收入和养鸡收入相差大约300元。
3.总结。
根据具体情况估计收入往小估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让学生用准确结果和估算结果对比,理解估算多估、少估的道理与合理性。
[不足之处] 解决实际问题选择近似数的思考方法和单纯加、减估算取近似数的方法有所不同,复习引入只是单纯的练习,目的不够明确。
[再教设计] 解决生活中的加减估算问题,是在学会用近似数表示万以内数,并掌握整千、整百、整十的数加减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再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把握程度,在复习引入时,注意设置数据时,让它既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买电视机问题,经历了解信息、加工信息、制订购物计划并交流的过程。
2.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表达制订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有计划、合理消费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购物计划。
【教学难点】
能表达制订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逛过电器商场吗?有的同学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吧!强强家计划买一台液晶电视机,我们来帮帮他吧!(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内容)(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1)图中有两种液晶电视机,价格分别是4600元和9800元。
(2)强强爸爸的月工资是2080元,妈妈的月工资是1830元。
(3)强强家每月的生活费大约需要1500元,可能还有其他消费。
2.小组合作,帮强强家制订购买计划。
(1)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积极发表意见)。先算强强家每月大约剩余多少钱(提示除了生活费,还有其他费用),再算用每月剩余的钱买4600元的电视机,大约需要几个月。最后算购买9800元的电视机,大约需要几个月。
(2)展示汇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汇报)
2080+1830-1500=2410(元)
假设强强家每月其他费用为410元,那么强强家每月剩余钱数为2410-410=2000(元)。
买4600元的电视机:2000×3>4600,大约需要3个月。
买9800元的电视机:2000×5>9800,大约需要5个月。
3.归纳总结。
购买贵重物品时,应根据家庭或个人每个月的剩余钱数来进行预算,有计划地消费。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按老师引导从三个方面成功制订购物计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注意在让学生小组讨论时,能巧妙地给予帮助和提示。
[再教设计] 本课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强强家制订购买电视机的计划,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所以再教学时,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表达制订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及第15页练一练第1,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系统复习整理本单元知识、巩固教育的全过程。
2.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关技能。
3.培养回顾总结的习惯,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组成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大数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我们读写过电器的标价,数过正方体的个数,排列过名山的高度,描述过花鸟的数量,还估算过买手机和照相机的钱数。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内容呢?(师生互动,让学生说一说回忆最深的内容)
二、自主思考,巩固复习
(一)由数位顺序表,总结认数知识。
师:要想复习好万以内的数,我们有个重要的助手——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动手操作,边说边画数位顺序表。(老师巡走)
对照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画,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中写数。(老师读数,学生写10000、1084、3207)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第1题)看看你们写的对吗?根据数位顺序表,我们可以轻松读数和写数。读写数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让学生总结举例说明。(老师及时纠正总结,板书梳理知识点)
4.自主交流,学生汇报。
提出问题:数位顺序表中还能反映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角度来说)
5.总结。(对学生汇报结果,老师纠正总结,板书梳理知识点)
6.应用。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大家总结的都不错,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对知识的运用情况。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自主交流,学生汇报。
(二)近似数和加减估算。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同学们,复习到这里,我们漏掉了哪个知识点呢?(板书梳理知识点)
1.认真读题,了解题中数学信息。
2.自主交流,独立完成。
问题1:用近似数表示每个月家庭购买汽车的数量。
(让学生回顾近似数和准确数的知识,再回答问题)
问题2:1月和2月大约共购买多少辆汽车?(引导学生回顾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估多、估少的选择)
问题3:3月比2月大约多购买多少辆汽车?
问题4: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2,4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画数位顺序表引出习题,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位、数的组成、数的读写知识,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避免刻板地直接出题。
[不足之处] 第3题的引入比较直接,没有那么巧妙自然让学生感兴趣。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适当设计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景,从而复数和估算,引出第3题。
 学会购物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促销的实例,经历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运用数学知识和促销的优惠措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丰富学生日常购物经验,培养科学消费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广告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讨论。
【教学难点】
根据促销的优惠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商场经常会在过年过节时搞促销活动,你们都知道哪些促销活动呢?(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内容)(板书:学会购物)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有奖促销。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重点理解促销广告的内容)(板书:有奖促销)
师:从上面的促销广告和商品价格中,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2.从促销广告和商品价格想到的问题。
(1)组内交流。(说一说怎么买商品就可以得到100元奖金或者更多奖金)
(2)展示汇报。
买一台电视机,就能得到100元奖金。
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可以得到200元奖金。
师:一位叔叔想买手机和电话,请大家当参谋。
3.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分别计算买两种不同电话应该付的钱数。
(1)独立思考。(计算两种买法应该付的钱数)
(2)组内交流。(讨论怎么买比较便宜)
(3)展示汇报。
方案一:860+228=1088(元) 1088>1000,可以得到100元奖金,实际需要1088-100=988(元)。
方案二:860+135=995(元) 995<1000,不能得到100元奖金,实际需要995元。
988<995,所以选择方案一比较省钱。
4.探究“为什么买贵的还省钱”。
鼓励学生对比两种方案,试着解释为什么买贵的还省钱。
(老师板书)
(二)商品促销。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个促销活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内容)(板书:商品促销)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从上面的促销广告中,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2.从促销广告想到的数学问题。
(1)独立思考。
(2)展示汇报。
买5听饮料,可以得到6听。
4×5=20(元),20÷6=3(元)……2(元),每听平均3元多钱。
买一箱(8听)饮料,可以得到10听。
30÷10=3(元),每听平均3元钱。
3.利用促销条件,考虑怎么买最省钱。
师:如果需要10听饮料,应该怎么买?花多少元钱?如果需要27听饮料,应该怎么买?花多少元钱?
(1)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组内交流。(讨论为什么省钱)
(3)展示汇报。
需要10听饮料,是指买的和赠的一共10听就可以。因为10=8+2,所以整箱购买比较便宜。因此可以买一箱,花30元。
买一箱能得到10听饮料,买5听能得到6听,27里面有2个10,1个6和1个1,还需要买1听。
30×2=60(元) 4×5=20(元) 60+20+4=84(元)(老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解决下面的问题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两个商品促销实例,使学生经历了解信息、分析信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购物问题的过程。
[不足之处]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未适当给予引导和提示。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解决问题、交流解答方法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对方提出解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