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8单元 期末复习(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8单元 期末复习(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05 06: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单元 期末复习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99页期末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整十、整百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与笔算,提高运算能力。
2.在数学活动中,运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回顾整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知识回顾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一个学期的学习进入尾声了,经过同学们的努力,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不小,可以交流分享你们的成果吗?
学生自由看书目录,师生交流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感受。
先说一说,再填写表格。PPT课件出示表格:
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我学得最好的内容
我觉得有困难的内容
2.学生先独立填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请你说出每一栏的内容,尤其是觉得有困难的内容,为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本节课的复习要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2)整十、整百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提问:估算时你是怎么想的?请以实例说明。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系统练习
1.期末复习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完成)
(2)师生交流,选择几道题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整理小结:谁能说出乘法口算的方法?
2.期末复习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出乘的顺序。
提问:进位应该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
3.期末复习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2)交流反馈,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说一说计算方法。
4.期末复习第5题。
(1)PPT课件出示题目,教师读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5.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估计一下,安排哪个年级比较合适,先估算什么?应该怎样估算?
指定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3)学生估算,判断安排哪个年级合适。
(4)交流反馈,教师总结估算方法。
6.期末复习第7题。
(1)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中信息和问题。
(2)讨论:从“有4行树苗,每行28课”能算出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
(4)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解题的,为什么这样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学生为主体,先复习算理,后练习。复习课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将原有的认知深入化。先复习算理后练习,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组织教学:回顾——整理——巩固——扩展。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了哪些知识,学生在回顾表述时知识是零散的。当呈现出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时,易激发学生整理的意识。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整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将原先零散的知识理成“线”,形成“片”,从而主动建构成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有遗忘。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除了整理知识之外,还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分析与针对性训练。
第2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0页期末复习第8~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与笔算,提高运算能力。
2.在数学活动中,运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探索性,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并交流笔算的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谈话:数学的计算要求主要有三点:正确、迅速、灵活。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看看哪些同学表现出色。
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一些实际的计算问题。
二、巩固深化
1.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本节课的复习要点。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2)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要点。
估算时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以实例说明。
2.完成期末复习第8,9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完成)
(2)交流,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谁能说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
3.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每一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整理小结。
①笔算时,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要用前两位去除。
②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哪一位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面写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4.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情况,可指定4名学生板演,要求验算。
(2)交流反馈。
集体核对,看一看验算的方法一样吗?计算准确吗?
集体订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5.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1)PPT课件出示题目,教师读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交流: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分别用什么方法?
6.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PPT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思考、独立列式计算。
(2)教师巡视,了解答题情况。
(3)交流反馈,说一说自己列式时的思考过程。
提问:你是怎样判断“最多能穿多少串”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0页期末复习第14题。
2.《·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意方法的有效性。课堂上为保证先理后练的复习方法的有效发挥,在组织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复习的欲望,增强学生自主复习的意识。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合作交流,逐步学会自主复习。
[不足之处] 学生熟练后机械识记计算方法,对算理有些忽略。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应避免复习课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期末复习第15~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能正确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积累和研究有关平面图形问题的经验。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识别轴对称图形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对周长的认识和简单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空间观念的确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引入新课
提问:周长、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在我们的生活中能用到相关知识吗?
揭题:能说出自己掌握得较好的内容和觉得有困难的内容吗?为什么?
二、复习整理
1.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你能指出相关图形或物体的周长吗?(PPT课件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2.你会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1)PPT课件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先量一量,再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
(2)提问: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测量时,每条边都需要量吗?为什么?需要测量哪几条线段的长度?
(3)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4)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提问:通过上面的练习,你对周长加深了哪些认识或者感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反馈
1.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提问:你能指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吗?
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1)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师:求“篱笆的长是多少米”应该怎么理解?
(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3)汇报订正。
3.提问: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你能用手势表示吗?
PPT课件出示期末复习第17题。
(1)小组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图中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作出判断。
(2)全班交流。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
4.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PPT课件出示期末复习第18题。
(1)同学们了解消防安全标志吗?图中这些消防安全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指定学生说一说,教师借机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2)图中这些消防安全标志,哪些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与提高?
五、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准确把握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课型之一,它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复习与巩固的独特功能。
[不足之处] 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得不好。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适当增加练习量,让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习题训练,使得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的周长及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4课时 千克和克的认识以及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9~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高估计和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感受数的概念的拓展及其价值。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解决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引入新课
谈话:小明今年9岁了,身高135厘米,体重30克。小明家里有4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小明,小明占他们家人口数的13.
揭题: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的这句话有问题吗?(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很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千克和克以及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千克与克
1.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老师的错误,告诉我说是30千克,而不应该是30克,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千克和克的知识,那么就继续挑战吧!
PPT课件出示第19题,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2.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运用,那么千克和克之间如何转换呢?你们就来试试吧!
PPT课件出示第2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结:1千克=1000克。
3.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
学生先看图,教师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天平的右边放了两个20克和一个50克的砝码,左边放了2个橘子,现在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完成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提问: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
提问:通过上面的练习,你对千克和克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三、复习分数
师:前面同学们指出了老师的错误,现在老师要表扬大家。这里有一个苹果,想分给2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那你知道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吗?
1.完成期末复习第22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含义。
2.完成期末复习第23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老师一起对折、再对折……数一数每次对折后平均分成的份数,然后完成填表。
学生讨论: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教师小结:对折次数每增加1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就等于原来的2倍。
3.完成期末复习第24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这个大长方形表示什么?一共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大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然后涂色。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操作时是怎么思考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五、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复习时做到查缺补漏,强化知识弱点。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存在对分数的认识不清晰,对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点模糊等现象,所以在复习时我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练习的趣味性不强。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争取优化所学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所学内容,而要几个相关内容组合在一个题目中,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了解,而且能够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和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5课时 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期末复习第25~2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以及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少儿图书馆的叔叔阿姨们进来了一批读物,你们看看是什么?
PPT课件出示:《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三种书,其中《成语故事》42本。
二、复习巩固
1.完成期末复习第25题。
师:同学们刚才猜了一些数,但不知道对不对,只知道《成语故事》的本书,我们能知道其他两种书的本数吗?看来只知道一个条件是不行的。少儿图书馆的叔叔阿姨们不难为我们小朋友了,又给了我们第二个条件。
PPT课件出示第二个条件:《寓言故事》比《成语故事》多18本。
师:现在你能得到哪种书的本数呢?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板书:《寓言故事》:42+18=60(本)。
PPT课件出示第三个条件:《童话故事》的本数是《寓言故事》的3倍。
学生继续求出《童话故事》的本数。
板书:《童话故事》:60×3=180(本)
2.完成期末复习第26题。(PPT课件出示题目)。
师: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买了多少棵松树苗可以联系哪个条件?
学生试着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讲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提问:通过上面的练习,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期末复习第27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强调:题目中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
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算出三角形花圃的周长,再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2.完成期末复习第28题。
学生读题、审题。
教师提问: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完成填表。
提问:(1)求每个年级的作品幅数要用到哪些条件?
(2)求比一个数的2倍少36的数时,要先算什么?
3.完成期末复习的思考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思考题。
学生读题、审题。
教师引导思考:从第1棵树到第200棵树,一共有多少个5米?
教师画图,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明白:间隔的个数总比树的棵数少1。
学生试着完成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与提高?
五、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最大化地做到因材施教。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在教学的设计上,我着重强调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巩固“双基”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优秀学生的“胃口”,协调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矛盾,从而最大化地做到因材施教。
[不足之处] 注重了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忽略了重点、难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把握知识梳理的度,更好地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而不是机械地进行知识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