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热身课堂2.1《长征胜利万岁》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热身课堂2.1《长征胜利万岁》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4 13:1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1.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巍巍( ) 熙熙攘攘( ) 运筹帷幄( )
寒噤( ) 长途跋涉(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万水千山: 。
长途跋涉: 。
久别重逢: 。
互诉衷肠: 。
七零八落: 。
恨之入骨: 。
拍手称快: 。
一言为定: 。
熙熙攘攘: 。
运筹帷幄: 。
艰苦卓绝: 。
此起彼伏: 。
2.作家简介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 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 荣誉章。杨成武将军晚年笔耕不辍,恶习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 》《反攻进攻曲》《新的使命》《 》。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3.时代背景
长征是1934年10月到 年10月中国工农 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 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伟大的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树立了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既是对长征精神内涵的全面阐释,也是对长征胜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场伟大远征已过去了80多年,不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也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遗产。
今天我们沿着红军的足迹,重温长征精神,感受先辈们爱党爱人民的赤诚之心。从红军洞到红军路,从红岩村再到当下的发展,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不止息。
1.快速浏览课文,标画重点信息,找到逻辑线索。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并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3.文中的邓小平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作简要分析。
4.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5.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辨别、标画典型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
2021年是中国红军万里长征胜利85周年,永远跟党走,重走长征路的主题活动,体验长征精神。那么,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有哪些?长征精神在今天还需不需要?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跋(bá)涉 窑(yáo)洞 千军雷霆(tíng)
B.追剿(jiǎo) 熙熙攘攘(rǎng) 寒暄(xuān)
C.闽越(mǐn) 黔贵(qián) 滇南(diān)
D.娄山(lóu) 彝族(yí) 寒噤(jī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项是( )
A.传递 祝愿 怜悯 湘江 刀光箭影
B.抱歉 残酷 侦察 撰写 齐心合力
C.插曲 清脆 嘱咐 殴打 活菩萨
D.住话 惩戒 凭证 饲养 热泪盈眶
3.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误。
(1)香港极少数激进分子、借“修例”话题挑起的暴力事件,被拘禁后心中七零八落才醒悟、才认识到不该受他人挑唆。
(2)每到节假日,魏集古村落总是熙熙攘攘,在路边唱小戏的,逗引孩子的、边走边吃烤红薯……热闹非凡。
(3)为什么要艰苦卓绝地奋斗?因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完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而奋斗的武装集团,他们肩负着民族解放的重任。
(4)云浮腰古镇水东村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古村,时光的雕琢使它愈发显得古朴而厚重。
(5)一部分在香港冲击立法会的暴乱分子,翻山越岭到台湾去寻求庇护,遭到拒绝。
(6)清朝末年,穷苦人遇到荒年便背井离乡,到外地去讨饭;现在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是为了多挣钱;提高生活档次。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一辈子的“长征”
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
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
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
“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
(摘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电影《金沙水拍》中,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C.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
D.传记讲求真实性。然而撰写一位艺术家,文笔生动,如“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等语句,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
5.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6.翟俊杰“三拍长征”最为人称道,这和他的“创新”密不可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哪些“创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了浸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望眼欲穿的亲人们来说,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饥寒交迫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象征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 ①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② )。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应对地震、疫情等挑战,“人民”始终是价值底色。
D.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10.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介绍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和精神,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知识回顾
1.
【答案】(1)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运筹帷幄(wéi 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 shè)
(2)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2.
【答案】上将 红星功勋 冀中北平原的地道斗争 杨成武回忆录
3.
【答案】1936 红军 五 雪山
知识解读
1.
【答案】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2.
【答案】第一部分(1-8)我们终于抵达了陕北吴起镇。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3.
【答案】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4.
【答案】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5.
【答案】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批判思维
【答案】文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表述是借毛主席的讲话表明的。集中在第42段。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主席对长征作了高度而准确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 。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英勇不屈、不畏艰难、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等精神是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的时代,更需要这种精神。
先学后练
1.
【答案】D
【解析】D项,寒噤(jìn),其他选项读音均正确。
2.
【答案】A箭—剑
3.
【答案】(1)错误。“七零八落”指具体的事物,而这里是抽象的事物,所以用在此处属于用错了对象。(5)错误。“翻山越岭”形容野外工作或走山路长途跋涉、旅途的辛苦。香港与台湾距离较近,且走水路,用“翻山越岭”不合语境。
二、
4.
【答案】C
【解析】A项根据原文,应是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传统文化和纯朴民情为他日后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B项中“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根据原文“在翟俊杰看来”一句,可见只是翟俊杰的理解。D项中“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这句话,曲解了传记文学的写实性。
5.
【答案】①外部因素:来自祖父和父亲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形成了他的英雄情结。②内在原因:17岁参军,先后经历两场战争,让翟俊杰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
6.
【答案】《金沙水拍》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长征》将严苛的党的内部斗争,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我的长征》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红军小战士贯穿电影始终,表现一名普通战士的温情与信念。
三、
7.
【答案】D
【解析】D项与原文中的引号都是直接引用。A反语,B特殊含义,C强调突出。
8.
【答案】①原句句式较为整齐,读之有节奏感,与上文语言风格协调一致;②原文中的“长”与前文的“响”“乡”合辙押韵,充满诗意,情感表达更饱满。
9.
【答案】①都包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②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10.
【答案】红军长征起于瑞金,止于延安,形成二万五千里,途中,将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