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热身课堂4.1《论语十二章 》 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热身课堂4.1《论语十二章 》 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4 13: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1.作家作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 六经。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
《论语》乃是孔子弟子及 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综合多种版本而成,凡二十篇,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全文采用 ,章节简短,每事一段,语句多警句形式,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 ”,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知者不惑“ ”同“ ”, 。
②君子食无求饱“ ”同“ ”,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然后君子(古: 今: )
②譬如平地(古: 今: )
③一日克己复礼(古: 今: )
④小子何莫学夫《诗》(古: 今: )
5.一词多义
①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 )
虽不敏( )
②焉
就有道而正焉( )
见贤思齐焉( )
天下归仁焉( )
③而
贫而无谄(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鲤趋而过庭( )
就有道而正焉( )
人而不仁( )
死而后已( )
④闻
子亦有异闻乎( )
朝闻道( )
闻于诸侯( )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草野之无闻者( )
博闻强志( )
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①就有道而正焉( )
②如礼何( )
③朝闻道,夕死可矣 ( )
④见贤思齐焉( )
⑤请事斯语( )
⑥远之事君( )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1.孔子对“仁”与“礼乐”提出了怎样的认识?
2.如何认识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是如何阐述“仁”与“礼”的自我约束关系的?
“仁”是孔子学说核心,有人认为孔子只讲究“仁”,而不要“利欲”,然而孔子学说中仍存在着“利欲”的论述,应该如何理解孔子的“利欲”观。
1.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箭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儒学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就:接近、靠近
B.君子喻于义 喻:喻证
C.质胜文则野 文:文采
D.文胜质则史 史:浮夸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见贤思齐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人而无仁/蟹六跪而二螯
C.迩之事父/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勿施于人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大王来何操 D.能谤讥于市朝
4.对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B.《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C.《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D.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等。
5.名句默写
(1)《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
”,这句话后来成为人们常说的,无论什么时候明白了道路也不晚。
(2)《论语?里仁》中孔子谈论“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两句是“
, ”。
(3)《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4)《论语?泰伯》中,孔子强调责任重要性的两句是“
, ”。
(5)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 ,可以怨。
(6)迩之事父,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亦有异闻乎 闻:教诲。
B.不学诗无以言 言:说话。
C.鲤趋而过庭 趋:趋向。
D.问一得三 得:得到。
7.下列对文中《诗》相关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B.《诗经》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风”“雅”“颂”“赋”“比”“兴”是其内容,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和周颂、鲁颂、商颂。
C.文学史上“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而“骚”指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风俗与婚姻,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些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伯鱼认为自己并没有从父亲孔子学到“异闻”。
C.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D.“问一得三”中“一”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学《礼》,无以立。
(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0.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
《礼》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侧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盖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颠沛而走也。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还。此并过事也。
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后虽有臣、仆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未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袁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人士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馀不足怪也。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交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节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可避 必:如果
B.竞修笺书 修:撰写
C.从父兄弟姊妹已孤 从:假使
D.比见北人甚轻此节 比:近来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袁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
B.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袁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
C.孔子弟子了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袁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
D.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袁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很重视避讳,梁举听到需避讳的字就痛哭,减逢世听到父亲名讳中的“严”字就流泪,作者认为这些过去名人做的避讳的事情都值得人们效仿。
B.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兄弟之子已孤,和别人讲话,对着已孤者叫他兄之子、弟之子,不太好,不如叫他侄。
C.当时河北地区人士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就连王元景兄弟这样的名人,都不能正确避讳,其他的人就不足为怪了。
D.对于北方人路上相遇,就可结成兄弟,只需看年纪老少,不讲是非,甚至有结父辈为兄,结子辈为弟的做法,作者认为这很轻率。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
(2)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3)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
15.简要概括作者对避讳的看法。
知识回顾
1.
【答案】春秋 儒家 《易》《春秋》 《论语》
2.
【答案】再传弟子 语录体 仁 礼
3.
【答案】①“知”同“智”,聪明 ②“无”同“毋”,不要
4.
【答案】①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顺承的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②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名词,平坦的土地 ③古义:一旦 今义:一天 ④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男孩子,或对人的蔑称
5.
【答案】①动词,勤勉/形容词,聪慧 ②代词,自己/代词,他/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 ③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假设,如果/助词,凑足音节,无义 ④名词,见闻、教导/动词,听闻/动词,闻名/名词,传闻、消息/名词,声望、威望/名词,知识、见闻
6.
【答案】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②名词作动词,对待礼 ③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在傍晚 ④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⑤名词作动词,实践、从事 ⑥名词作动词,侍奉
7.
【答案】状语后置句,即“勿于人施”
知识解读
1.
【答案】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2.
【答案】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
批判思维
【答案】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先学后练
1.
【答案】B(晓喻、知道)
2.
【答案】D(A代词,他/兼词,于之;B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并列;C助词,凑足音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连词,表并列)
3.
【答案】D(D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被动句,B定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
4.
【答案】A(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5.
【答案】(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5)可以观,可以群 (6)远之事君
6.
【答案】C(趋是指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7.
【答案】B(“赋”“比”“兴”是《诗经》创作手法)
8.
【答案】A(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
9.
【答案】(1)不学《礼》,就没有办法立身于社会。(2)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10.
【答案】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11.
【答案】C
【解析】应为“堂房亲属”。译文:堂父兄弟姐妹已孤。
12.
【答案】D
13.
【答案】A
【解析】“作者认为这些过去名人做的亊情都值得人们效仿”文中无此依据,根据文意,作者应是认为这些都是把避讳的事情做过头了。
14.
【答案】(1)譬如伯叔、兄弟,(容貌)极像先人,能够一辈子因见到他们就极悲痛以至和他们断绝往来吗? (2)北方人多自己称呼名,这是古代的遗风,我个人认为自己称名的好。 (3)天下的人结拜成为兄弟,谈何容易?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终如一的,才能谈论结成兄弟的亊。
15.
【答案】作者认为避讳不应过度,过犹不及;作者认为对人称名好;父辈子辈颠倒的做法很轻率。
【参考译文】
《礼记》上说:“见到容貌相似的目惊,听到名字相同的心惊。”有所感触,心目凄怆,如果处在一般情况,自应该让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啦。但如果无法回避,也应该有所忍耐,譬如伯叔、兄弟,容貌极像先人,能够一辈子因见到他们就极悲痛以至和他们断绝往来吗?
《礼记》上又说:“作文章不用避讳,在庙里祭视不用避讳,在君王面前不避自己父祖的名讳。”可见听到名讳应该有所斟酌,不必一定要匆忙走避。梁朝时有个叫谢举的,很有声望,但听到自己父祖的名讳就哭,被世人所讥笑。还有个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学问踏实,品行端正,能维持门风。梁元帝出任江州,派他去建昌督办公事,都县的百姓,都抢著给他写信,信多得早晚汇集,堆满了案桌,信上有写了严寒”的,他看到了一定对信流泪,再不察看作复函;公事常因此不得处理,引起人们的责怪怨恨,终於因避讳影响办事而被召回。这都是把避讳事情做过头了。
从前王侯自己称自己孤、寡、不谷,从此以后,尽管孔子这样的圣师,和弟子谈话都自己称名。后来虽有自称臣、仆的,但也很少有人这么做,江南地方礼仪轻重各有称谓,都记载在专讲礼节的《书仪》上。北方人多自己称名,这是古代的遗风,我个人认为自己作名的好。
古人都喊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喊伯、叔。从父兄弟姐妹已孤,而当地面喊他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从回避的。兄弟之子已孤,和别人讲话,对著已孤者叫他兄之子、弟之子,就颇为不忍,北方人多叫他侄。按之《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通用于男女,都是对姑而言的,晋代以来,才叫叔侄。如今叫他侄,从道理上讲是对的。
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就可以作为孙辈的氏。孔子的弟子记事时,都称孔子为仲尼;吕后在微贱时,曾称呼汉高祖的字叫他季;至汉人爱种,称他叔父的字叫丝;王丹和侯霸的儿子谈话,称呼侯霸的字叫君房。江南地方至今对称字不避讳。这时候在河北地区人士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叫做字,字自然叫做字。尚书王元景兄弟,都号称名人,父名云,字罗汉,一概避讳,其馀的人就不足怪了。
四海五湖之八,结义拜为兄弟,也不能随便,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终如一的,才谈得上,一旦如此,就要叫自己的儿子出来拜见,称呼对方为丈人,表达对父辈的敬意,自己对对方的双亲,也应该施礼。近来见到北方人对这一点很轻率,路上相遇,就可结成兄弟,只需看年纪老少,不讲是非,甚至有结父辈为兄,给子辈为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