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热身课堂4.2 《大学之道 》学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热身课堂4.2 《大学之道 》学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4 13:2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1.作家作品
《礼记》又名《 》、《 》,成书于 ,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
2.背景资料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与《 》、《周礼》合称“ ”,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3.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①道
大学之道(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怀其璧,从径道之(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于是废先王之道( )
伐无道,诛暴秦( )
②明
在明明德,在亲民( )
在明明德,在亲民(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火尚足以明( )
明死生之大(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明诏大号( )
明火执仗( )
(2)词类活用
①在明明德,在亲民( )
②先齐其家( )
③先修其身( )
④欲正其心者( )
⑤先诚其意( )
(3)特殊句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4.思维导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1.如何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2.你认为如何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
3.从“大学之道”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那么结合这一认识,谈谈你对儒家治国理念的看法。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1.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2.“大小戴”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B.虑而后能得 得:获得
C.先齐其家 齐:整齐有序
D.知至而后意诚 诚:诚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家齐而后国治
A.鲤趋而过庭
B.心正而后身修
C.知明而行无过矣
D.惑而不从师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B.《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C.《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D.《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孔子及弟子对仪礼的看法。
4.名句名篇默写
(1)《礼记?大学之道》中表明“大学宗旨”的句子是
, , 。
(2)《礼记?大学之道》中论述治国与齐家关系的一句是 , 。
(3)《礼记?大学之道》中“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阐述了近于“道”的道理。
(4) ,知至而后意诚, ,心正而后身修。
(5)欲修其身者, ;欲正其心者, 。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5~10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C.意诚而后心正/正:端正。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根本。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C.①国治而后天下平 ②耳得之而为声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
7.下列语句不是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A.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本文主要强调了“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三纲”“八目”;“八目”包括明德、治国、齐家、修身、格物、意诚、心正、平天下。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论述了哪几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哪一方面是关键?
三、类文阅读
阅读《礼记》选段,完成11~14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 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11.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B.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C.以著其义 D.天下为公
众以为殃 众以为殃
1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何叹 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3.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译文]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14.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B.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C.作者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D.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15.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知识回顾
1.
【答案】小戴礼记 小戴记 汉代 儒家
2.
【答案】仪礼 三礼
3.
【答案】(1)①名词,宗旨、原则/名词,规律/名词,路,道路/动词,取道/名词,道理,规律/名词,主张,思想,学说/名词,道义 ②动词,彰显/名词,光明/形容词,明亮/动词,照明/动词,阐明、表明/名词,眼睛、视力/动词,公开/动词,点燃、点亮
(2)①形容做动词,彰显 ②使动用法,使……整齐 ③使动用法,使……修正④使动用法,使……端正 ⑤使动用法,使……真诚
(3)状语后置句,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知识解读
1.
【答案】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要想达到至善,要先目标坚定,目标坚定才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可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才能周详地思考问题,能够周详地思考,就达到了至善。
2.
【答案】“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以看出想达到天下太平,就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需要“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然后再从修身齐家治国而达到“天下平”。
3.
【答案】(1)做事有坚定的目标——知止而后有定;(2)善始善终,尊重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治国平天下要先需要的品德——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善于研究,从对事物的研究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先学后练
一、
1.
【答案】D(诚:真诚)
2.
【答案】B(B与例句都是表顺承,A表修饰,C表递进,D表转折)
3.
【答案】D(“解释孔子及弟子对仪礼的看法”错误)
4.
【答案】(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物格而后知至 意诚而后心正
(5)先正其心 先诚其意
二、
5.
【答案】A
6.
【答案】A(A代词,……的人/代词,……的原因;B表假设;C表顺承;D介词,把)
7.
【答案】A(阐述“道”)
8.
【答案】D(“明德”属于“三纲”)
9.
【答案】(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10.
【答案】治国、齐家、修身之间的关系。以修身为本。
三、
11.
【答案】D(D项均为动词,看作、作为。A在,介词/从,介词。B代词,它/助词,的。C连词,来/介词,把。)
12.
【答案】B(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
13.
【答案】D(用“礼”来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诚信,揭露过错,树立讲求仁德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制的仪轨。)
14.
【答案】C(这段分析错误,不合文意。作者没有否定孔子的理想,只是作者觉得虽然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道时代,但小康社会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礼乐坏乱,但也有惩恶扬善的礼法纲纪;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15.
【答案】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参考译文】
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