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 ,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 ”。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 》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 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 一样,他力图将 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③若火之始然( )
(2)古今异义
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3)一词多义
①辞
无辞让之心(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停数日,辞去( )
不辞劳苦( )
大礼不辞小让( )
《归去来兮辞》(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②若
若火之始然(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③之
辍耕之垄上( )
子犯请击之( )
是寡人之过也(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4)词类活用
①无羞恶之心( )
②不足以事父母( )
(5)特殊句式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②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
③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4.思维导图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随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英实,也不仅限于至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说人生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1.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什么?这里的论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有人认为孟子的思想无处不在,那么,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1.了解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 上》)
2.名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不忍人之政 忍让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突然
C.无是非之心 错误
D.无辞让之心 谦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知皆扩而充之矣
D.若火之始然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C.犹其有四体也/其可怪也欤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D.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下列有关文学知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孟子》是由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的。
B.《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词锋犀利。
C.《孟子》是记录春秋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
D.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儒家大师,有“亚圣”之称。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恐惧
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盗贼
C.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发端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涌出
7.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对人说都要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B.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
C.所用来证明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事
D.所以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9.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11~14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B.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D.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城:真是。
B.安居而天下熄 熄:熄灭。
C.丈夫之冠也 冠:戴帽子。
D.威武不能屈 屈:挫折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5.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知识回顾
1.
【答案】轲 战国 民贵君轻 亚圣 孟子 语录体
2.
【答案】孔子 儒家
3.
【答案】(1)①同“纳”,结交 ②同“纳”,结交 ③同“燃”,燃烧
(2)①古义:狠心对待别人 今义:忍耐别人、容让别人 ②古义:伤害 今义:盗贼
(3)①谦让/推辞、拒绝/告辞、告别/推托/讲究、计较/一种文体/辞谢,婉言道歉 ②似乎、好像/如果、假如/代词,你/及、比得上 ③到/代词,他们,指代秦军/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①形容词做动词,感到羞耻 感到憎恶 ②名词作动词,侍奉、赡养
(5)①状语后置句,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 ②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知识解读
1.
【答案】由“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可知,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
【答案】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例证法。
3.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批判思维
【答案】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先学后练
一、
1.
【答案】A(狠心)
2.
【答案】C
3.
【答案】D(A助词,的/代词,指冰;B介词,同、跟/介词,在;C代词,他/副词,大概;D转折连词,却)
4.
【答案】C(忍人,古义:狠心对待别人 今义:忍耐别人、宽容别人)
5.
【答案】A(《孟子》一书是有孟子和其弟子编著的)
6.
【答案】B(伤害)
7.
【答案】B
8.
【答案】(1)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9.
【答案】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0.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11.
【答案】B
12.
【答案】B(通假字,“息”,平息)
13.
【答案】C(“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错。原文是说:丈夫(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要对他有所教导。)
14.
【答案】(1)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2)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15.
【答案】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