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历史练习:1.1(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历史练习:1.1(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如果在黄河流域的一次考古发现中,出现了下列现象:金属工具、成熟文字、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由此可以判断最早的历史阶段是 (  )
A.母系氏族          B.父系氏族
C.早期国家 D.夏朝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教材基础内容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家天下”制度是制度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②政治权力由“传子”演化为“传贤” 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④王位是世袭的,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②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项。
答案: D
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必须对周王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幽王正是利用这一点而“烽火戏诸侯”。
答案: B
4.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广建封国,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和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的能力。“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实质也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削弱功臣、排斥异姓诸侯显然与分封制的内容不符,因为当时受封的诸侯不仅有同姓的王族,还有异姓的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答案: D
5.下列对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受封诸侯无独立性 ③分封使周的势力范围扩大 ④通过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②不正确。
答案: A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成为大宗的条件必须是嫡长子。①中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长子,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C
7.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解析: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而嫡长子的确定是由其母亲的身份和其出生的先后决定的。只有正室所生的长子才被视为嫡长子。
答案: A
8.“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维护周天子统治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问题,稳定统治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问题,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 D
9.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  )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在本题所给的四个备选项中,全部都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同特点,但要注意题干当中的限定语“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因此需要选择二者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答案: B
10.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礼仪制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提到的这些关系体现了一种血缘关系,而古代的宗法制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一种等级秩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该书又对夏朝建立后的社会情况作了如下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二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的。“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了哪一时期的哪一制度?
(2)“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了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民间重修“家谱”渊于西周哪一制度?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方面有何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内容分析是指禅让制。第(2)问应围绕夏朝建立后的“家天下”局面的形成作答。第(3)问要依据材料二“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基本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2)夏朝建立后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3)宗法制。“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基本原则,对凝聚亲族,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弘扬传统美德具有积极影响。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