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是当时最大的特色,促使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D
2.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①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②取缔帝国主义特权 ③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④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一边倒”政策的内容,故排除含③的A、B、D三项。
答案: C
3.2011年是周恩来诞辰113周年,在纪念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
A.提出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B、C、D三项都是周恩来直接参与者和决策者,A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调整。
答案: A
4.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在会议陷于僵局时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化建议
B.起草了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C.推动达成《万隆公告》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A项符合日内瓦会议,B项不是最主要的体现,C项与此无关,D项是其意义。
答案: A
5.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针对( )
①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 ②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 ③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④印度支那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 依据题意,④印度支那问题是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内容,应排除。
答案: B
6.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
A.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C.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
解析: 这段话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在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答案: A
7.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主要表现在(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利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案”被否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利。
答案: A
8.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指中美双方政府结束对抗局面,其标志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A项和B项为C项作了铺垫,D项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的事。
答案: C
9.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解析: “无知”“好战”“狡诈”“危险”是敌对意识用语,“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是友好关系的用语。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转变是中美关系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化的结果。
答案: B
10.胡锦涛主席曾对非洲国家进行“友好合作之旅”的访问,这充分体现我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与非洲国家友好往来,因此可以排除B、D项。而C项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属于A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内容。
答案: A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比如在朝鲜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组织了“中非合作论坛”、在俄罗斯等国开展“中国年”活动。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出席APEC会议、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已胜利完成任务。以上事实不能反映( )
A.新时期我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B.新时期我国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C.新时期中国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D.我国外交僵局开始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可用排除法。D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答案: D
1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加入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改善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的区域国际组织,如1993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到2001年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 )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始终是我国外交的方针。③④并不是贯穿始终的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来的,对外开放是1978年以后才实行的。
答案: A
13.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即指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各项事务。①④属于联合国事务,故D正确。
答案: D
14.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主题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的有关材料
B.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收集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2001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的有关材料
解析: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B错误;APEC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简称,C错误。
答案: D
15.中国在不同时期都会对外交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关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不包括( )
A.国际形势的变化 B.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某一国家对华政策的变化不是调整依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在当时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10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其原因主要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10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首先从材料第一句话可知美国对华政策:政治上不承认、孤立的敌视政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两问。第(2)问考查70年代外交突破。
答案: (1)美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孤立及封锁中国的敌视政策。
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与苏联等国家建交;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打破帝国主义封锁。(10分)
(2)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国实力增强。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又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10分)
17.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8年5月29日,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动60周年。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请回答:
(1)“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建国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有哪些?(6分)
(2)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3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3分)
解析: 回答第(1)问应首先明确“跪在地上办外交”是指近代中国外交;第(2)问回答前一问时注意从中美两方面分析原因,后一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回答第(3)问时注意概括归纳,而不要罗列史实,材料三中的前三个史实具有共性,第四个史实意在突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回答第(4)问时要突出“弱国无外交,只有主权独立国家才有独立自主的外交”。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亚非会议。(6分)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8分)
(3)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分)
(4)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3分)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