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历史练习:4 专题复习与测评(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历史练习:4 专题复习与测评(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4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共同纲领》在1949年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代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国家的性质,故选A。
答案: A
2.同唱一首歌,同升一面旗。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是在(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的识记能力,即对国歌、国旗的掌握。
答案: A
3.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这是因为新政协会议(  )
A.由全国各族人民选举产生
B.排除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
C.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D.中国共产党起领导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等,所以具有广泛性。
答案: C
4.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C
5.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  )
①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从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故选A。
答案: A
6.我国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能力。人数特少的少数民族,也保证其在全国人大有1个名额,代表本民族参加国家管理,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选C。题目信息不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评价,及人民代表的职权评价。
答案: C
7.(2011·唐山高一检测)2011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3周年。50多年来,宁夏和广西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党的民族政策”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B
8.“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抄家和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了(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C.国家的政权被江青等反革命集团篡夺
D.国家的法律遭到破坏
解析: A、B两项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9.“文革”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国家主席,要通过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但毫无结果,刘少奇最终含冤而死,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刘少奇案说明了(  )
A.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B.以德治国的重要
C.民主合作多党协商的重要
D.当时没有法律依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刘少奇的冤案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发挥作用,没有经过合法程序,严重破坏了宪法。只有健全民主法制建设,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故选A。当时并非没有法律依据,只是法制不健全,不依法办事,D错误。
答案: A
10.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要避免“文革”类似事情再次出现,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D项表明“依法治国”已作为宪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法律文件和一切国家行为都必须以它为准绳。
答案: D
12.“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
A.香港、澳门 B.香港、台湾
C.台湾、澳门 D.台湾、香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答案: D
13.“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这首诗反映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答案: C
14.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战争与和平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
①台湾内部的分裂势力继续大搞“台独”活动 ②某些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题干中要求“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④与此不符,而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15.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打击侵略,两岸思想统一;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分)
(2)从材料二中可获得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一中的图二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我国哪些政治制度?各项政治制度分别有何意义?(8分)
(4)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哪项政治制度?(3分)
解析: 回答第(1)问时根据图片判断是哪一历史事件; 第(2)问从材料中的权力归属、材料的出处及由此体现出的1954年宪法的性质等方面归纳;第(3)问从材料三中党派的构成、职务的比例,可分析出中共占50%以上,居领导地位,由此再结合材料其他信息进行回答;第(4)问结合西方政治制度及考虑西方是多党政治,多党竞争,互相攻击;而中国则是中共领导,多党团结合作,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为参政党。
答案: (1)开国大典。(3分)
(2)1954年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6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共同建设国家。(8分)
(4)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
17.历史上台湾与大陆有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第三次分离使台湾与大陆至今还没有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于右任1962年《望大陆》
材料三 1980年以来,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被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请回答:
(1)《春愁》作于何时?作者为何而愁?(4分)
(2)“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身在海峡对岸的于右任先生为何只能葬在高山上“望我故乡”?(4分)
(3)材料三出现“和缓松动的暖风”的原因是什么?(8分)
(4)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台湾与祖国分离的过程及现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解答此题应结合甲午战争、解放战争和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 (1)1896年。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邱逢甲等领导台湾人民进行的反割台斗争失败。(4分)
(2)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1949年随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残余势力从大陆退守台湾。从此,台湾与大陆处于敌对状态。(4分)
(3)由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岛内逐渐引起强烈反响;大陆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促进和缓交流;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8分)
(4)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特别是美国的阻挠。(4分)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