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历史练习:2.2(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历史练习:2.2(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4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三元里抗英。
答案: A
2.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元里人民抗击的是外国侵略者,故B不选;而D与题目无关联。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当时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一些历史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其内涵与外延。
答案: A
3.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率兵收复新疆         B.设置新疆行省
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 D.建立西安行辕
解析: 清政府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事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了新疆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答案: B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东沟海战”、“致远”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讲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史实。
答案: C
5.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是1895年日军占领(  )
A.大连 B.旅顺
C.平壤 D.威海卫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悉能力。题干是“标志”,题项摆出标志的地名,经辨析可知:A、B两地是日军登陆之地进行的辽东战役,D项“威海卫”符合题干表述之意。
答案: D
6.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誓与台湾共存亡”分析,《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答案: C
7.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
A.左宝贵的部队 B.义和团
C.丁汝昌的部队 D.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题干所述是1895年抗日,A、B、C时间不是1895年,且B是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 D
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解析:  准确解读题干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反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否定,“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则是对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的肯定。
答案: C
9.右图是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C.清王朝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答案: A
10.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 第一、二幅图片反映中国的军民抗日,第三幅反映了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2011·广州市统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这些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解析: 第(1)问的关键是判断反映的重大事件,只要仔细观察、阅读材料,充分提取信息,我们不难判断两件事分别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原因即可。第(2)问有相对的开放性,只要从爱国御侮、维护国家主权、不畏强暴角度作答,语言表达限制并不严格。
答案: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前者发生的原因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占广州;后者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2)显示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