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 )
A.皇位世袭 B.官员由皇帝任命
C.地方分权 D.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特点。
答案: D
2.“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外朝体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选项A、B是秦朝采取的措施。中外朝体制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从题意看出是唐朝采取的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解析: 本题要求比较唐宋时期削弱相权的共同策略,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答案: B
4.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能力。秦朝时相权极大,成为君权下的唯一政权操纵者;隋唐时期,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而部分解决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
答案: B
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太尉 D.刺史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政治。
答案: D
6.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台 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①②③均具有监察职能。
答案: A
7.唐朝前期,某平民子弟非常希望担任政府官员,为此他必须( )
A.掌握多门实用技术
B.刻苦攻读经典诗文
C.孝敬长辈并注意处理好邻里关系
D.投靠名门望族寻找靠山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特点的理解能力。科举制考试的内容即词典论文。
答案: B
8.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 A、B、D三项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前提,只有C项符合题干中的“是因为”要求。
答案: C
9.(2011·金华高一检测)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行省被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是因为行省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10.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解析: 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反映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强化。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注意关键词“中书省”“将上”“再下中书”“尚书省”。第(2)问,注意“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本拟相防过误”反映了相互制约;对“上”决定进行“议论修改”,则是皇帝之下的民主。第(3)问从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看出法律占了上风。
答案: (1)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
(2)三省各自独立及互相制约,既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又便于皇帝控制,皇帝之下的民主制。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