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
最初的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有和皇帝站着商讨国事了,而当皇帝他老人家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宰相只能“跪奏笔录”了。这些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教学重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教学难点: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评价。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结合图片分析,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同姓诸侯,巩固皇权
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
汉惠帝以后,诸侯王国势日盛,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羽翼丰满、王国问题
削藩
汉景帝
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设刺史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汉武帝刘彻
史海拾贝
在唐朝后期的一百五十年里,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中,真正由唐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被破坏了,形成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与扩大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太祖问计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 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衙枢密院,
兵权互牵制。
三分宰相权,
财政属三司。
州郡属中央,
设通判监视。
文臣任知州,
财赋运京师。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积极影响:
结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造成积贫积弱的“三冗”后患。(冗官、冗兵、冗费)
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
二、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废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废相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宰相权力扩大 “胡惟庸案”
结合材料思考: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计有3391件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劳模朱元璋
思考:假如你是明太祖,面对以上情况,会怎么办?
2、设内阁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们?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结合视频分析:明朝内阁和前朝宰相有何不同?
内阁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权力来源 职权范围 与皇权关系
丞相 制度 统领 中央机构 制约皇权
内阁 皇帝支持 不统率 六部百司 不能 制约皇权
三、清朝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
南 书 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皇权得到扩大
皇权到达顶峰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结合视频分析: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原因
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特点
参与处理军务,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影响
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外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4)有利于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1)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
(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3)明清时期严重阻碍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积极
消极
探究思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1)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政治特色,在制度演变中清晰的表现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和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2)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合作讨论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
VS
地方分权
君权
VS
相权
汉初
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推恩令”
唐末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1.在《旧唐书》中曾记载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种情况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2.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C
3.某历史兴趣小组为论证“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这一观点,列出了以下史实。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政事,以削弱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D
4.2010年8月23日,“中华诵系列朗诵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隆重上演,《沁园春 雪》是其压轴之作。作品纵论历代英雄:“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C.吸取教训,休养生息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B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转身也不一定最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