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教学目标
(1)课标及省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了解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了解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及其影响。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溃败原因的了解,汲取历史教训。
发展要求
说明 “北非战场的激战”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知识与能力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北欧战役;德军的西线进攻;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
2、理解:波兰败亡的原因;“闪电战”的特点;法国败亡的原因;不列颠之战的特点及影响
3、运用:结合本课史实,综合归纳本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局、战术方面的特点并对我们的现代国防提出建议。
(3)、过程与方法
讲述过程;问题探究;史料研习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一些国家墨守陈规,军事思想、装备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遭到亡国厄运。这再次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二、教学重点
德国侵入波兰和法国败亡
三、教学难点
“闪电战”及波法两国败亡的原因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导入]:
师:有人曾说:欧洲的近代历史,就是法德两国打冤家的历史。的确,自德意志统一之后,法德两国在3/4个世纪中多次刀兵相见,结下了深深的历史怨恨。双方都处心积虑地削弱对方,并炫耀自己的强大,在两国人民心中投下了深深的历史阴影。(出示照片:法国凡尔赛宫镜厅)
这座金碧辉煌的大厅,曾经见证过法德两国的哪些历史大事呢?
生:回忆,回答(略)
师: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这里加冕称帝,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但却深深刺伤了法国的民族感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特意把宰割德国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定于1919年1月18日在镜厅召开。法国总统在开幕词中咬牙切齿地声称:“48年前,德意志帝国就诞生在这个大厅里。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法国自认为在当年蒙羞的地方洗雪了耻辱。然而,21年后,德国人却在另一个地方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照片)
这节车厢我们是否似曾相识呢?
生:回忆,回答:(略)
师: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行军列车的车厢中,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0年6月22日,这节车厢被从博物馆中拖出来,成为法德两国之间一次新的停战协定的签署地。然而,这次双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下面,就让我们回到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了解这一幕是怎样发生的。
[新课教学]
一、德国入侵波兰
师: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按照既定计划——“白色方案”,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在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后,根据此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先后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在波兰战役中投入了160万人、2000多架飞机、6000门大炮和28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并首次在战争中使用了“闪电战”战术,(讲解并提问:什么是“闪电战”,它有什么特点)即首先派出大批飞机偷袭波兰机场,将大部分波兰飞机炸毁于地面,从而取得制空权。进而以飞机、坦克为先导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在波军后方实施深远迂回,达到歼灭波军主力的目的。那么,德国为什么要进攻波兰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以及波兰的地理位置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1、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2、经验教训: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如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3、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波军虽然进行了顽强得抵抗,到了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9月28日,华沙沦陷。苏军也趁机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在仅仅28天的战役中,波军约20万人伤亡、70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4.1万人。作为欧洲国土最大的国家之一,并且拥有100多万兵力的波兰,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溃败呢?请大家结合教材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这个问题
(展示材料)(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
1、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2、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要强调德国军事的强大正式由其政治上的反动所决定的。
3、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英法的宣战是被迫的,长期以来绥靖政策的影响,没有做好对德作战的准备,坐视波兰败亡)
(过渡):占领波兰后,希特勒随即将战争重心转向西线,打击德国的宿敌法国。绥靖政策的结果是英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德国为什么不继续东进,而转向西线呢?
1、战略原因:英法已经对德宣战,而苏德之间已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2、历史原因:德国为法国宿敌,巴黎和会上对德国要求苛刻。
3、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根本矛盾:争夺殖民地和称霸世界。
师:了解这个原因之后,我们就来了解这一时期西线的战役。德国在西线的第一场战役首先是北欧战役,即德国于1940年4月先后攻占丹麦和挪威,以确保侧翼的安全并打破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师:(显示曼施坦因计划)攻占北欧是希特勒的西进序曲,当他在挪威基本取胜后,不等战役结束就向西欧大举进攻。早在1939年10月德国侵占波兰后,希特勒就密令制定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黄色方案”。初案与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相似,但因旧调重弹,容易被对方料及,难以取胜。为此,曼施坦因提出了把主攻防线改为引诱英法联军主力出击的助攻,而把真正的主攻方向放在了中断的阿登山区,这里虽然地势险要,难以通过,但法军设防薄弱。突破后可以将联军拦腰截断,截断退路,取得决定性胜利。
按照这个计划,德国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将进攻指向荷兰、比利时,吸引英法联军北上,随即以空军为掩护,强大的装甲部队从阿登山区杀出,到20日已经抵达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约40万被困于敦刻尔克海岸地区,英国海军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至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6月5日,德军移师南下,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2.法国的溃败(1940.6月22日)
师:号称世界强国的法国,只一个多月就败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
引导学生思考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生:(讨论思考并掌握法国败亡的原因)
师:1、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沮丧,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军事理论落后,根本没有跳出一战中阵地战、防御战的圈子,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
3、无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进步,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
师: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的进攻打破了“西线无战事”的局面,这就造成当天绥靖政策的制定人张伯伦在一片谴责声中被迫辞职,丘吉尔出任首相。
(指导学生阅读丘吉尔演说的材料,请学生思考英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由惧怕战争到坚决抵抗侵略。
师:1940年7月~10月,德进攻英国,开始了不列颠之战。放弃了绥靖政策的英国,实行坚决的抵抗。希特勒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未能达到摧毁英国或逼迫英国求和的目的。英国不屈不挠的抵抗,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由于英国短期内不能征服,希特勒将视线转向东方,准备入侵苏联。那么德国为什么没有达到作战目的?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
原因:英国方面:1、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2、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3、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德国方面:空军处于优势,但他过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影响:1、致使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2、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3、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战初期欧洲的主要战役,德国由于蓄谋已久,军事力量强大和先进的战术思想,使它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先后击败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国,但不列颠之战却打击了它的嚣张气焰。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从中得出什么教训和启示呢?(展示图片、资料)
1 、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在建设国防安全方面,不仅要有先进的军事装备,更要注意吸收最新的战术战略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民族团结,同仇敌忾,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是取得抗击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战争是残酷的,是反人类的,避免战争,珍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
课后延伸:第三次世界大战
(展示材料,设问:你认为会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认为会,那么你认为会由什么原因引起。如果认为不会,请讲明理由。)
板书设计(共30张PPT)
铭记历史,让世界远离战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1.2.3)
1.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吴起认为,战争是因为名、利、恶、内乱、饥荒五种原因,《孙子兵法》归结为一个字:利。
2.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战争起因于荣誉、惧怕和利益.
3.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战争往往先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殖民地),后来又因为是意识形态的分歧(如冷战);而将来,则以文明的冲突为主要原因.
1)材料中关于战争起源的共同论点是什么
探究一:关于战争起源
2)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而展开的
3)造成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冲突加剧的根源是什么
4)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冲突加剧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 结果如何
材料1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
材料2 绝大多数人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3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世界现代史》上册
(1)结合材料1、2,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日本、意大利是否相同?为什么?
(2)结合材料2和3,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结论1: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探究二:
巴黎和会刚刚结束,德国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1933年1月,希特勒以最大政党领袖身份出任德国总理。从此,希特勒便开始推行他的复仇计划。他发誓要对《凡尔赛条约》确定的欧洲政治新秩序作一个彻底的修订,“打垮西方强国的优越地位,使德意志民族获得发展空间。”
你知道吗:希特勒是如何实践诺言的?他可给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结论2: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是导致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直接原因。
结论1: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公开独裁统治、对外疯狂侵略的资产阶级政权。一战后意、德先后于1922年、1933年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也与30年代法西斯化。西班牙、匈牙利等国也推行过法西斯主义。其实质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专制和恐怖统治。
1)德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
主观:
历史:
现实:
1871年统一后浓厚的封建残余,
1919年对《凡约》的不满激发的 民族复仇情绪
大危机的打击
1919年已开始使用
反向十字的党徽
探究三:德日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借助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大肆活动,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民众
垄断资产阶级
军队
what
Why(3)
How(3)
探究三: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2)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何不同?
德 日
依靠力量
建立方式
政权结构
专政与扩张顺序
法西斯党(政党)
军部(机构)
自上而下
(发动政变)
自下而上
(国会选举)
“一人一党”
(元首+纳粹党)
近代
天皇制
先专政,后扩张
先扩张,后专政
探究三: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3)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何相同点?
(2OOO·广东.33)导致德日两国法西斯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
A.政府和议会已瘫痪
B.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军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运动的核心
在德、日法西斯的历史渊源中,相似点是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②军部控制内阁大权③崇尚军国主义传统④信奉专制政治制度
A、 ①② B、 ①③④ C、③④ D、 ②③④
探究四:
中国(1931-1945)
埃塞俄比亚(1935-1936)
西班牙(1936-1939)
“非洲最早”
“世界最早”
“小二战”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面对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哪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方式?你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德、日法西斯对内、对外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日本
意大利
德意
探究五: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10
1936.11
1937
在侵略扩张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勾结,它们是出于什么原因?
为什么三国结盟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招牌
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
希特勒说:“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 据此回答
1、希特勒一方面许诺实行社会主义,一方面又
强调“反对赤祸”,其实质目的在于
A、欺骗德国民众和西方大国
B、调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C、在西方大国与苏联之间中立
D、既反对社会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
2、上述措施对西方大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英、法、美开始结盟反对德国
B、加深了西方各大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
C、消除英法与德国的分歧
D、坚定了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信念
探究六:
只要和平还有一线希望,我决不放弃和平的希望,也不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只要战争还没有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1938年9月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
绥靖政策:
1. 什么是绥靖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英]张伯伦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谈起,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不必要的战争。”
法西斯国家的实力远不像西方国家想象的那样强大。希特勒承认:“进入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我就不得不在一周内从埃塞俄比亚撤退”。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丘吉尔把二战称为“不必要的战争)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1.只有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联合起来,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才能制止战争.
2.对法西斯侵略只能进行坚决斗争,任何以退让来换取和平的想法和做法,只能是空想,最终要遭到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结论2: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是导致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结论3:西方大国持绥靖政策是战争爆发的深 层诱因。
结论1: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帝国主义
的矛盾空前尖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探究七:
1935年4至8月,英、法、苏曾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苏联为防止和推迟世界大战作了很大努力,却没有得到英法等国的响应.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何与狼共舞,同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是不是也搞绥靖?你们建立的所谓“东方战线”难道不也是侵略行径吗?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对英法绥靖政策的有力回击,宣告了绥靖政策的破产
B.使德军解除了战争时的两线作战之忧,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C.使苏联对德国失去警惕,致使苏联遭受德军的突袭
D.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进攻,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祸水东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结论2: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是导致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结论3:西方大国持绥靖政策是战争爆发的深 层诱因.
结论4: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是战争 爆发的重要原因.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起进攻,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结论1: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帝国主义
的矛盾空前尖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英法美
德意日
苏联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反思
1.战争是残酷的,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我们要……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有哪些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对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有何启示
加强国际协作,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材料一: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但莫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但观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 ……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足乐观。
—— 柯立芝 1928年国情咨文
材料二: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而政府应当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就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而应该促进企业。——柯立芝
1)“观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请结合书本知识反驳这种观点。
2)“我国未来之前途,实足乐观”,但一年后,美国人民却乐观不起来,请指出该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3)结合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政策与柯立芝 有何不同
4)为何德日不能像美国那样采取新政的途径来摆脱危机?
面临同样的危机,美国能够实行新政途径来解决
危机,而德国、日本却走上法西斯道路,您认为造
成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原 因
历史传统
经济实力(最主要)
凡—华体系地位
领袖个人素质
矛盾激化程度
美 国
德 国
民主传统
专制传统
强
弱
相对缓和
矛盾尖锐
有利地位
不利地位
民主制的捍卫者
强烈的独裁意识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 )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弃关税壁垒 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埃塞俄比亚
地中海
红
海
印度洋
资料:埃塞俄比亚已探明的矿藏有黄金、铂、镍、铜、铁、煤、钽、硅、钾盐、磷酸盐、大理石、石灰石、石油和天然气。
水资源丰富,号称“东非水塔”。
侵略目的: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
“阿比西尼亚为什么灭亡了呢?
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
——毛泽东《论持久战》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海尔·塞拉西皇帝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的标志?
正式建立的标志?
回答:
毛泽东对埃塞俄比亚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是否全面?他对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不全面。意大利是一个法西斯强国。因为埃塞俄比亚失败的原因要从作战的双方入手。(2)不正确。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力量对比的过分悬殊。
1936年1月,共产党、社会党、共和党、左翼共和联盟、工团主义党等左派政党组织签订了人民阵线公约,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出人民阵线纲领。2月在国会选举中获胜,组成新政府。
西班牙国旗
【提示思考】西班牙人民阵线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
西班牙内战(“小二战”)
目的:
1.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2.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
3.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非 洲
地 中 海
直布罗陀海峡
大 西 洋
西班牙内战(“小二战”)
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阵线)
佛朗哥法西斯
苏联和“国际纵队”
德意法西斯公开武装干涉
佛朗哥为首的
西班牙
法西斯政权?
西班牙内战——西班牙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外
力
西班牙内战(“小二战”)
西班牙人民进行的战争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这个战争不只是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为了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而战斗。”“如果不是我们眼前有着日本敌人,我们一定要参加到你们的队伍中去的”。
——毛泽东(1937.5.15)
抗战时期的毛泽东
1)为什么称其为“小二战”?
2)失败原因?
西班牙内战(“小二战”)
有国际力量卷入
品种 德 国 意大利
飞机(架) 650 1 000
坦克、装甲车(辆) 200 950
大炮(门) 700 约2 000
西班牙内战头两年德意向叛军提供的武器装备
据有关统计,在整个内战期间,德意派往西班牙的军队分别达到5万和15万人,提供的援助总额分别为5亿马克和15亿里拉。
绥靖政策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
英国保守党报纸写道:“如果让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蔓延到其它国家,那么可能在两个政府会成为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就是在本国内已消灭了这种传染病的德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法国总理勃鲁姆说,他是反对共产主义、赞成阶级和平的。
——选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含义?
2)表现(5点)?
3)后果?
4)实质?
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后果?实质是什么?
牺牲弱国,祸水东引
牺牲……助长……不利于……未能遏止……
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点?其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法国
荷
兰
奥地利
波兰
比
利
时
德国
莱茵区
1936年德军进入
莱茵非武装区
奥地利
1938年3月德国吞并
奥地利
1938年9月,
德国根据慕尼黑
协议进入苏台德区
苏台德区
捷克斯洛伐克
目的,方式
慕尼黑阴谋的消极影响
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
德国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实力,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英法策划“慕尼黑阴谋”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满足德国侵略要求
B.支持苏台德区民族自治
C.推动德国东侵苏联
D.避免战争,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