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课件+教学案(人教版历史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课件+教学案(人教版历史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53:36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苏联国旗
独联体旗帜
一九九一年苏美领导人
的最后一次会晤
(布什和戈尔巴乔夫)
【资料回放】教材101页
布什说:“我们能结束一个互相为敌的漫长时代,写下我们两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和一种牢固的和平。”
戈尔巴乔夫说:“在友好关系的新大厦上又加高了一层。”
苏联《共青团真理报》认为:“白宫的主人今天头戴胜利者的光环骑在马上”,“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头戴的却是殉难者的光环。”
——对1991年7月布什与戈尔巴乔夫的最后一次会晤的评价
回答:⑴美苏之间“互相为敌的漫长时代”指的是哪一段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敌对的漫长时代是如何结束的?
⑵苏联《共青团真理报》为什么这么评价?
①美苏之间“互相为敌的漫长时代”是指1947年冷战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长达四十余年美苏对峙争霸时期。
②最后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① 《共青团真理报》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及所谓的“新思维”实际上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处于解体的危机中;
②而布什政府以“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推进“和平演变”,从外部促使了苏联的剧变。
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
1、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
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5、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1989年
东欧各国国名的变更
原国名 变更后的国名 变更日期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1989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
⑴实质:
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讨论一下,钱其琛把东欧剧变的原因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⑵原因:
历史原因: 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内部原因
经济原因:
外部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剧变的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政治原因:
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
苏联因素:
西方因素:
东西柏林边界开放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西柏林
⑴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它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
⑵但是德国的统一是以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并入联邦德国为代价,又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升自身国际地位。
探究一:【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02页的历史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
后果
国内经济持续下滑
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
民族日益矛盾尖锐
党内斗争尖锐化
(1)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2、苏联解体1991年
(2)“八一九”事件1991年
(3)苏联解体—— 1991.12.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独联体)
内部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
外部原因:
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4)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独联体建立,国家解体.
苏联解体影响:
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探究二:『学习延伸教材103页』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1、不是。
 2、①它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
②是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曲折
探究三: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6)要抵制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
三、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
1.对美国: 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 2.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缓和,但并不太平(地区,民族);呈现缓和紧张,和平和动荡并存的局面; 3.对社会主义: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4.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要挟,施压,混乱);有利(和平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 5.世界格局: 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6.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一体化加快; 7.对中国: 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政治局势
经济形势 
缓和与紧张
和平与动荡
政治多极化
区域集团化
全球一体化
经济多极化
两极格局结束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
政治局势
经济形势 
缓和与紧张
和平与动荡
政治多极化
区域集团化
全球一体化
经济多极化
两极格局结束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知识网络
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
1、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
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5、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⑴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
⑵原因:
A、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②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根本原因: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政治原因: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
B、外部原因
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
②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探究一:【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02页的历史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
⑴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它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
⑵但是德国的统一是以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并入联邦德国为代价,又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升自身国际地位。
2、苏联解体
(1)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
国内经济持续下滑
民族日益矛盾尖锐
党内斗争尖锐化
(2)“八一九”事件1991年
(3)苏联解体—— 1991.12.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建立独联体
(4)苏联解体的原因
A、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要原因)
B、外部原因: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⑸苏联解体影响:①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标志冷战结束
③标志雅尔塔体系瓦解
探究二:『学习延伸教材103页』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⑴不是。
⑵①它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
②是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曲折
三、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
⑴对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
⑵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缓和,但并不太平(地区,民族);呈现缓和紧张,和平和动荡并存的局面;
⑶对社会主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⑷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要挟,施压,混乱);有利(和平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
⑸世界格局: 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⑹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一体化加快;
⑺对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疑难解析
1、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6)要抵制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
2、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
⑴其一,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⑵其二,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
⑶其三,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各集团、各组织的综合国力、实力的强弱。)而实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
①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总之,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④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基础金题
1.戈氏新思维“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导致
A.美国放弃核战略 B.用人性论麻痹了西方国家
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 D.缓和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2.美苏争霸中美苏关系的变化说明
A.军事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和平共处
C.只要存在大国就一定有争霸战争
D.苏联争霸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
3.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
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其人民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B.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
C.执政党地位的丧失  
D.德国的统一
4.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B.德国的统一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D.布什政府新政策的出台
5.里根政府的政策不包括
A.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
B.以经济和科技竞赛拖垮苏联
C.发动宣传攻势在思想意识领域打击苏联
D.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与其合作
6.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有利的方面包括:
①防止了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②限制了核武器的扩散③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为所欲为④以签订协议来解决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D.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8.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此景反映
A.两极格局形成 B.两个德国出现
C.两德统一在望 D.美苏冷战结束
9.俄罗斯与其他宣布独立的10国于1991年12月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是
A.国家的联合组织 B.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
C.冷战时期出现的军事集团 D.一个主权国家
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