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测评?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苏联军事、政治的力量空前增强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根据力量对比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这是当时国际形势的最大变化。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的国际体系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答案:A
3.下列有关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依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确立
B.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其取代
C.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而导致的结果
D.美国据此确立了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全球”二字上。
4.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后初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成果 B.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C.有利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答案:B
解析:摧毁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主要是民族解放运动。
5.下列哪一事件揭开了冷战序幕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答案:B
解析: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演说,把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的出现,描绘成“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的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6.美国之所以能够确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根本原因是
A.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B.欧洲失去了近几百年来世界中心的地位
C.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绝对优势
D.美国的经济实力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是根本原因。C项是D项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美国美元的主导地位是由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无人能及。
7.二战后初期,面对国际地位下降的状况,西欧采取的策略是
A.依附于美国恢复经济 B.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
C.加强内部联合 D.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为加快经济的恢复,西欧国家都接受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8.“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这段话应出自
A.丘吉尔富尔敦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的讲话
C.《北大西洋公约》 D.国务卿马歇尔的计划
答案:D
9.“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该内容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北大西洋公约》
C.《布雷顿森林协议》 D.《华沙组织条约》
答案:B
解析:北约组织是由欧洲和北美国家组建的,所以B项是正确的选项。
10.(2006上海高考)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答案:B
1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B.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C.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 D.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冷战政策的含义。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美国对亚洲朝鲜的政策明显不属于冷战的范畴。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又采取了强硬态度。实现这一转变的总统是
A.肯尼迪 B.尼克松 C.里根 D.布什
答案:C
13.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了“和平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
A.维护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B.放弃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C.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 D.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答案:C
解析:肯尼迪的“和平战略”,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与文化交流,削弱东欧国家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扩大其霸权,称霸世界的目的。
14.促使美苏对外争霸战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双方与中国关系的变化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发展 D.本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
答案:D
15.下列事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是
A.“柏林墙”的修筑 B.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C.“星球大战计划”出笼 D.“中导条约”签署
答案:A
16.导致右图中形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柏林墙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
D.东西德国的正式分裂
答案:B
解析:美苏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17.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说明
A.阿富汗再次沦为殖民地
B.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C.美苏争霸的中心已由欧洲转向波斯湾和中亚
D.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发展至顶峰
答案:D
18.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B.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 D.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答案:B
解析:美国调整对中国和亚洲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集中力量到欧洲同苏联对抗。
出席“欧安会”的各国代表
19.读右图,与此次会议相符的史实是
①参加会议的两方均是资本主义国家 ②会议体现了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 ③美苏在争霸过程中,都注意推行“缓和”战略 ④会议产生了“戴维营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答案:B
20.目前对于俄罗斯来说,加快战略武器销毁进程实属无奈之策。最主要的原因是
A.战争的危险已经过去,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B.《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
C.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维持前苏联的军事大国优势
D.俄美关系改善,无需与美国对抗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不接壤,有若干条陆路、水路和空中通道连接,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制止公民自由外流,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钢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东、西柏林之间有若干个过境站。1989年11月以后,柏林墙被拆除,仅留小段遗存供游客参观。你能从柏林墙的修建和拆除认识冷战的影响吗?
答案: 柏林墙的修筑以及德国的分裂都是冷战的产物。它人为地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城市分为相互隔绝的两部分,这是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关系的真实写照。然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冷战的结束以及柏林墙的拆除都是必然的。
22.下列三幅图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请对其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后,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的重大事件是:(6分)
①图1:
②图2:
③图3:
(2)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①图1:
②图2:
③图3
(3)自从图3中反映的事件发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8分)
答案: (1)①图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②图2:二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世界两极格局最终形成。?③图3:苏联解体。?
(2)①图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变为人民民主革命。在苏军的帮助下,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在亚洲到20世纪50年代,蒙古、北朝鲜、中国、越南也相继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并与苏联、东欧各国展开了广泛的合作而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②图2: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的同盟关系开始破裂。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世界两极格局最终形成。③图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剧变的外部原因。?
(3)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根源是世界经济力量发展的多极化。(共11张PPT)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雅尔塔体系
冷战
美苏争霸
含义:
存在时间:
背景:1、2、3、4
内容:1、2、3
评价:1、2、3
含义:
原因
揭开序幕的标志:
美苏应对的策略
战:1、2
冷:1、2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军事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
争霸
原因
重点区域:
实质:
表现
影响
启示
美苏……和……矛盾加剧
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
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根本:
直接:
欧洲
美苏争夺……,推行……。
时间段
战略态势
争霸政策 苏
美
原因 苏
美
重大事件
时间段
战略态势
争霸
政策 苏
美
原因 苏
美
重大事件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对峙,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肯尼迪“和平战略”
赫鲁晓夫“平起平坐”,苏美共同主宰世界。
美在政治\经济\军事对比中,占优势。
经斯大林时期的建设,苏实力增强。
1)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戴维营精神”
——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
2)1960年苏联击落美国U-2飞机
3)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
4)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
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
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
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说(1953)
1961年修筑的柏林墙
时间段
战略态势
争霸
政策 苏
美
原因 苏
美
重大事件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对峙,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肯尼迪“和平战略”
赫鲁晓夫“平起平坐”,苏美共同主宰世界。
美在政治\经济\军事对比中,占优势。
经斯大林时期的建设,苏实力增强。
1)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戴维营精神”
——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
2)1960年苏联击落美国U-2飞机
3)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
4)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高空拍摄的建设中古巴导弹基地
肯尼迪总统发表电视讲话
美国海陆空对古巴
进行武装封锁
1962年10月28日,赫鲁晓夫在广播
讲话中公开答复肯尼迪,苏联政府下
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并加以
包装运回苏联”。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时间段
战略态势
争霸
政策 苏
美
原因 苏
美
重大事件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走向缓和,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勃列日涅夫“霸权主义”
尼克松”均势外交”
苏联综合国力提高,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大致平衡。
美国 苏联
武装兵力 210万 440万
坦克 10500辆 50000辆
作战飞机 4500架 4600架
作战舰艇 172艘 240艘
洲际导弹 1054枚 1400枚
战略轰炸机 432架 135架
核弹头 11000枚 4500枚
1978年美苏双方军力对比
时间段
战略态势
争霸
政策 苏
美
原因 苏
美
重大事件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走向缓和,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勃列日涅夫“霸权主义”
尼克松”均势外交”
苏联综合国力提高,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大致平衡。
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越南战争,
大大消耗了国力,霸权主义地位相对衰落。
1)苏联在欧洲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但在中东、南亚次大陆、非洲推行积极扩张,1979年
入侵阿富汗标志苏联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2)美国从越南撤兵;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貌合神离
时间段
战略态势
争霸
政策 苏
美
原因 苏
美
重大事件
80年代中后期~~1991年
美攻苏守, 优势在美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里根“遏制”、老布什“合作”
1)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2)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和平演变”
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无法保持与美国竞争的势头
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重振国威,以实力
求和平,加强军事力量,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3)1987年双方签订《中导条约》
4)1989年东欧剧变
1990年德国统一——标志冷战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
争霸
原因
重点区域:
实质:
表现
影响
启示
1)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造
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
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
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
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消极
积极
1)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
战的爆发。
2)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
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