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课件+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课件+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53:36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20课 发展中
国家间的局部战争
1.印巴战争 2.两伊战争
印巴战争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印巴问题的来龙去脉正应了这句话
印巴本是属于同一个国家,后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分而治之”政策
在英国的主张下,印度实行“印巴分治”,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成立了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蒙巴顿方案”的后患:印巴分治和印巴战争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本是同根生。在十几个世纪中,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由此种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冲突的祸根。
蒙巴顿宣告印度独立
1947年,真纳(中)和蒙巴顿夫妇在一起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
巴基斯坦独立: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巴基斯坦国缔造者真纳的画像
克什米尔
水源充沛、风景宜人的克什米尔地区
克什米尔地区
“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500万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由于英国为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
背景
1 印巴分治埋下祸根
1947年6 月,英国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按宗教信仰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2 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背景
1 印巴分治埋下祸根
1947年6 月,英国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按宗教信仰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2 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3 美苏两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事实上也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947年至1949年
1965年至1966年
1971年
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所有权
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所有权
肢解巴基斯坦
印度占领克什米尔60%领土,巴基斯坦占其余40%领土
双方未取得明显胜利,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东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炮兵在查看缴获的印度野战炮
巴基斯坦士兵在行军
第17旁遮普团的军官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军步兵在西巴方向作战
巴基斯坦“幻影”3战斗机
印巴双方都曾使用的俄制PT-76水陆坦克侧视图
第三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次大陆
三次印巴战争的特点:
①第一次、第二次都是因为克什米尔问题,第二、三次都是印度发动进攻
②在三次战争中国际力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两次,联合国积极进行调停,对双方停战起了积极作用;第三次战争中,苏联支持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进攻,使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天平明显倾向印度,体现了一种霸权主义,对于
印巴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印巴长期敌对的
影响
(1)严重阻碍了两国的发展
(2)两国进行军备竞赛,相继发展出核武器,严重威胁南亚乃至世界安全
美国权威核杂志———《原子科学家公告》(9/10月刊)发表了题为《印度核力量2005》的文章。该文转述印度国防部的内部消息称,在未来5—7年里,印度准备将核弹头的数量扩充至300到400枚。
2000年美国间谍卫星拍摄的巴基斯坦核设施图片
一、印度历史快速回顾
尼赫鲁1947年印度独立,任总理长达18年(1947-1964年)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尼赫鲁,1947年印度独立,任总理长达18年(1947-1964年)
尼赫鲁,1947年印度独立,任总理长达18年,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坚决反对殖民主义,是不结盟运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人之一。
尼赫鲁主张麦克马洪线为中印分界线,经谈判无效后出兵进攻争议地区,于1962年发生中印战争,这次战争印度在军事上惨败, 但中国突然撤兵,印度仍然占有麦克马洪线以南土地。
英迪拉·甘地,“印度铁娘子”。统治印度长达16年。1984年母亲被锡克教徒刺杀身亡后
拉吉夫·甘地,1984年-1989年任总理,1991年被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暗杀
索尼娅·甘地,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之妻,印度国大党主席、执政党领袖。2004年印度大选国大党胜出,但放弃总理职位。现有一对儿女加入政坛:拉胡尔、普里扬卡
两 伊 战 争
实质:争夺海湾地区的霸权
伊斯兰教分布图
什叶派
逊尼派
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被伊朗人民推翻。
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后举行公民投票,废除君主制度,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德黑兰穆斯林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国与伊朗交恶。
霍梅尼(1979-1989在位)
1989年哈梅内伊出任伊朗精神领袖
背景
领土问题(最主要):
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
民族矛盾
和宗教问题:
伊朗的主要民族是波斯人,而伊拉克的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
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萨达姆和霍梅尼的个人恩怨
地区霸权政策:萨达姆行地区霸权主义
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
向伊朗阵地进攻的伊拉克士兵 1980年
1980年9月23日,伊朗军队在德黑兰游行并准备开赴两伊战争前线
两 伊 战 争
二、概况 (1980—1988年)
爆发:
1980年9月,伊拉克对伊朗发动突然袭击
战争的三个阶段:
伊拉克涨潮:
陆海空一齐出动,分三路向伊朗境内大举进攻,占领伊朗大片领土。
伊拉克退潮:
①1980底到期1981年9月,拉锯战,相持阶段
②伊朗反攻,逐渐收复失地。
③1982年7月,伊朗进入伊拉克境内,占领伊拉克领土。
伊拉克发动的袭船战
两伊战争中的袭城战
战争中的幸存者
我记得那是1984年2月27日早上,在我们听到一阵战机轰隆飞过上空,不久后,我们手上的枪与其他武器的表面就沾上了一层黑色物质。然后,我就感觉身体发烫,鼻孔很疼痒。接着……不……是马上感觉呼吸困难,像是窒息一样。6个小时后,眼睛发炎、视力减退,身体的许多部分更是疼痛不己。
化学武器
二、概况 (1980—1988年)
爆发:
1980年9月,伊拉克对伊朗发动突然袭击
战争的三个阶段:
战争结束:
1988年8月,两伊宣布停战。
1987年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
战争过程
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
战争三阶段:
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袭船战”、“袭城城”、甚至使用化学武器
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石油产量由战前的600万桶下降到战后的200万桶。
伊拉克也损失惨重,伤亡和被俘人员48万人,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石油产量由战前的360万桶降到战后的260万桶,石油收入不及战前的20%,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多亿美元,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至少推迟了20到30年。
战争教训和影响
海湾战争前的巴格达
伊拉克两伊战争期间,遭化学武器杀害的库尔德人的墓地
这是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伊朗和伊拉克实现停火
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一名获释的伊朗战俘与家人拥抱痛哭。
2002年7月21日,伊拉克和伊朗交换了两伊战争中两国死去士兵的1736具遗骨后,一名伊拉克妇女伏在丈夫的棺材上痛哭。
两 伊 战 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的首要任务是
A 民族独立 B 民主革命
C 宗教自由 D 实现和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印、巴武装冲突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
B 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在美国调解下,双方停火的
C 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蓄意肢解巴基斯坦,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D 印巴战争后,原东巴地区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防御、伊朗进攻阶段是属于第几个阶段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两伊战争爆发,两国争执的焦点问题
A 领土 B 民族
C 宗教 D 经济
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对两国的状况叙述错误的是
A 印、巴两国经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
B 两国都保持着庞大的军费
C 先后以自卫的名义研制出核武器
D 两国关系已十分友好,不再有战争发生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区别于以前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A 以无产阶级革命为主
B 争取政治、经济的完全独立
C 团结反帝、反殖、反霸
D 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
二战后印巴分治是基于
A 自然条件不同 B 宗教信仰不同
C 民族构成不同 D 历史传统不同第20课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
[课程标准] 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一、印巴战争
1.背景
(1)__________埋下祸根(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立,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2)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2.战争过程
三次印巴战争
时间 起因 结果
第一次 1947年 争夺____________ 印度占克什米尔3/5领土,巴基斯坦占2/5领土
第二次 ________年 争夺克什米尔 各自退回到1965年前的控制线,争端仍未解决
第三次 1971年 印度要肢解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被肢解,东巴成立独立的____________
二、两伊战争
1.背景
(1)领土问题(最主要):____________河界的划定。
(2)宗教问题:伊斯兰教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4)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________,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2.战争过程
(1)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2)战争三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边境地区____________阶段。战争双方进行“袭船战”“袭城战”,甚至使用____________。
(3)结束:1988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两国停火的决议,两伊实现停火。
知识点一 印巴战争
1.20世纪40年代末,巴基斯坦获得独立的基本方式是(  )
A.依据宗主国制定的方案
B.通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
C.举行全体公民民族自决
D.按照联合国大会的决议
2.二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是(  )
A.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政策
B.巴基斯坦地区的政治地位
C.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
D.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印巴之间历来积怨深刻
B.东西巴基斯坦矛盾激化
C.苏联蓄意肢解巴基斯坦
D.英国提出分而治之政策
4.20世纪下半期,南亚次大陆冲突不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克什米尔问题是冲突的主要原因 ②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克什米尔问题得到了解决 ③孟加拉国在第三次印巴冲突中宣告成立 ④在1971年的东巴问题上,印度的行为有干涉别国内政的性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知识点二 两伊战争
5.20世纪80年代,萨达姆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
A.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B.谋求和平解决争端
C.联合伊朗对抗美国 D.推行称霸全球战略
6.两伊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民族矛盾严重 B.宗教矛盾尖锐
C.大国插手干预 D.领土争端激化
7.两伊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先后顺序依次是(  )
①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 ②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 ③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8.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向海湾地区增派部队,主要是为了(  )
A.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B.保护在两伊的外国人
C.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D.趁机控制海湾地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亚洲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
请回答:
(1)A、B两国的分治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C地区争端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假设你是某国的外交发言人,结合材料二,就该地区的争议,阐明你们国家在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他一直主张阿拉伯世界必须统一,阿拉伯财富由阿拉伯人共享……他将自己装扮成巴比伦王朝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坚信他能像尼布甲尼撒大帝那样,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一个东至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岳麓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1980年9月23日,伊朗军队在德黑兰游行并准备开赴前线
材料三 据统计,(两伊)双方在8年中死亡100多万人,伤150多万人,经济损失达9 000多亿美元,国力受到很大削弱,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岳麓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所示现象的直接背景是什么?简要说明其最终结果。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伊战争造成的严重危害。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1)二战后 2.克什米尔 1965 孟加拉国
二、1.(1)阿拉伯河 (2)教派不同 (3)萨达姆 (4)石油 2.(2)互有攻守 化学武器
对点训练
1.A [二战后,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将原先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别依据英国提出的方案实现独立。]
2.C [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的导火索,故C项符合题意。]
3.D [英国提出分而治之政策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加剧的原因,与第三次印巴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4.A [②表述不正确,此时克什米尔问题并没有解决,①③④均正确。]
5.A
6.D [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等领土争端是两伊战争的最主要原因。]
7.B
8.D [两伊战争发生在1980年,正是美苏争霸的关键阶段,海湾地区以及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
综合提升
9.(1)二战后,印度人民的独立运动高涨,英国政府被迫改变殖民政策,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2)根源:英国殖民统治的后遗症。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要平等协商、互相谅解、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当在国与国之间协商解决或在地区范围内解决,反对大国武力介入。
10.(1)现象:伊拉克企图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奉行地区霸权主义。影响:促使两伊在领土、宗教、边界等问题上的矛盾演变成战争冲突。
(2)直接背景:伊拉克对伊朗发动突然袭击,两伊战争正式爆发。最终结果:接受联合国决议,宣布停止战争。
(3)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削弱国家的综合实力。(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解析 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主张阿拉伯世界必须统一”等信息进行归纳,“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中的“直接背景”应结合材料二中“1980年9月23日”等信息展开思考,“最终结果”可联系两伊战争 的结局进行说明;第(3)问应联系材料三中“死亡100多万人”等信息,从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等方面进行概括。
教材问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面的材料,思考两伊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提示 材料介绍了海湾地区的出口石油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石油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两伊战争中各国石油价格迅速提高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海湾地区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地的石油供给,一旦这一地区爆发战争或石油生产遭到破坏,就会造成石油价格的浮动而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因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仅是该地区的内部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解析与探究
在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有哪些相同的因素?这种因素对整个世界和平有什么影响?
提示 (1)相同因素:上面两则材料反映了印度和伊拉克领导人的关于本国发展战略的一些想法和个人性格。领导人的霸权思想是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可以看出民族问题也是两次战争的重要原因。(2)影响:霸权主义是实现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不消除这一主义,大国就很难平等、公正地对待小国、弱国,和平就只能是掩饰实力和武力较量的幌子。
自我测评
1.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经说,英国撤离时玩弄的分治伎俩,是南亚次大陆令人苦恼的争端的根源。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 这句话指出了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对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这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印度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随着殖民主义的崩溃,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撤离印度;但一方面,英国不愿看到印度的强大,为自己增加新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为了保留自己在印度的特殊权益,英国不断挑动印度境内的宗教矛盾,使印度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以便于自己的插手。这种政策使英国在一段时间内在印度保持了仲裁者的地位,但加剧了南亚次大陆的动荡局势。
2.以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为例,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提示 (1)原因:①领土争端,这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②民族矛盾,这主要出现在以某个民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国家;③宗教矛盾,这出现在那些排他性非常严重的宗教和教派之间;④国家领导人的霸权政策;⑤国际势力的干预。
(2)教训:这两次战争给战争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任何争端应该首先并尽量坚持诉诸和平的谈判与协商,而不应轻易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