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理念:本篇课文的教学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要求学生学习诵读文章,注重历练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注重领悟文言文思想;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注重体味文言文章法等。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和逻辑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并依据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本篇文言文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熟读精思、文言文点拨指导法、合作探究法、写作迁移等。树立现代教学意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本篇文言文教学,树立言文一致的教学观:不但要注重学生“言”的语感涵养,还要注重学生“文”的思想体悟以及学生“文”的文学性修养。
学情分析: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七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课型:一课时 课内讲读课
教法学法:
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文言文点拨指导法、问题导引法、启发式、串讲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采用新技术新媒体教学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师生对话、生生互动,扩大教学容量。
分析学法:这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合作探究节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学媒体:白板希沃5、希沃授课助手、学乐云、iPad投屏等。
教学过程:
一、读诗入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南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媒体应用说明】图片动画、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拖曳功能
【设计意图】从陆游(南宋)《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词鉴赏导入着手,让学生说说这首诗读出了什么,为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
二、走进作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则强调实践精神的小故事,选自铁齿铜牙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短文——《河中石兽》。
纪昀,字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媒体应用说明】擦除呈现“昀”注音、超链接作家简介及作品、图片拖曳功能、可书写标注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准备,全班分享,教师补充作者简介,引导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读文明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句读,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媒体应用说明】动画呈现疑难字注音、媒体播放句读范读
【设计意图】“初读”,采用诵读法,先由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之后个别朗读,借助范读,同时注意句子节奏。最后全班齐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读笑析文。
1、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意蕴。现在请同学们捧起书本,大声地齐读课文。
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媒体应用说明】拖曳呈现问题、动画呈现文意、可书写标注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个主要人物?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媒体应用说明】动画呈现
【设计意图】“细读”,采用串讲法,学生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文中人物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在寻找石兽的故事中闹出了不少笑话。文章就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两次笑,讲学家、老河兵在笑什么?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明确: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讲学家的笑是对僧人一种嘲笑,读出嘲讽、质疑的语气)
尔辈……携之去?(读出嘲讽的味道)
乃石性坚重……(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我们试着模仿讲学家那种嘲讽、又自以为是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并想想讲学家笑中的意味?
4、课文中老河兵在笑谁,在笑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读出强烈的质疑、反问的语气)
【媒体应用说明】动画呈现、思维导图呈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超链接句子翻译、可书写标注
5、求之于上流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讲解示意图。
明确: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考虑了石性、沙性、水流。
【媒体应用说明】动画呈现、擦除呈现句子翻译、点击呈现“逆流而上”示意图
5、设想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僧人和讲学家的方法也是能找到石兽的?
总结:所以,他们的想法还是存在合理性的,起码他们做事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好的。
6、可是为什么这次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呢?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
7、同学们下次让我们去找石兽,我们就一定是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去找吗?
总结:僧人、讲学家、老河兵为了寻找石兽都积极思考了,想了。但是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是因为只有他是从实际出发去想的。
【媒体应用说明】动作呈现、超链接至页面7
【设计意图】“精读”,采用文言文点拨指导法、问题导引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从讲学家和老河兵的两次笑,借助朗读指导和相关句子的翻译理解其中的意味,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组词法”和“换字法”解释重点词语,逐句翻译之后用多媒体演示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运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中心。
五、笑中识人
一笑一谈间,我们看懂了纪晓岚笔下的这三个人物有着不同的做事态度。(僧人、讲学家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老河兵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书写
2、学生成果拍照上传反馈
【媒体应用说明】超链接至页面7、向左拖曳右上叶子遮盖原页面、向右拖曳思维导图至右逐一呈现人物不同做事态度、希沃授课助手、iPad连接拍照上传、可书写标注
【设计意图】“品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作者讲故事的方法——层层铺垫制造波澜,读懂纪晓岚笔下的这三个人物不同的做事态度,借助iPad分享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体会,运用思维导图直观呈现人物形象。不仅注重学生“言”的语感涵养,注重了学生“文”的思想体悟。
六、笑中明理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文章的主旨句)
我的观点:
【媒体应用说明】动作呈现、超链接、可书写标注
【设计意图】“悟读”,理解文章寓意于事、耐人寻味的观点。
七、笑看人生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生课前完成学乐云作业,课堂中打开学乐云平台,拖动反馈学生作业情况,讲评,总结)
【媒体应用说明】iPad投屏、学乐云平台
【设计意图】事例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学生分享“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例或故事,借助iPad投屏、学乐云平台师生对话、生生互动。提升学生“文”的文学性修养。
八、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理论+实践=成功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设计意图】板书整体概括文章的内容、突出中心。
九、课堂结语: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我们学习了《河中石兽》,让我们记住了《河中石兽》的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的行事之理,让我们也成为一个三思而后行之人。
【设计意图】师生对话总结本课,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平时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