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的探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一步锻炼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归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精神;通过分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
重点:能够熟练说出常见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难点:利用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反应判断金属的活泼性;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和应用。
教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引导、归纳、讲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含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分别写出镁、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简述实验现象;
分别写出镁、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简述实验现象。
二、慧眼识金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铜、锌合金)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揭穿他们的骗局?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活动天地
观察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现象:
2.自主学习
(1)讨论教材第61页“交流共享”
(2)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分析、比较镁、铁、铝的活泼性。
(3)阅读教材第62页“多识一点”,想一想铝制品与铁制品相比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
(4)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含义。
3.学习感悟
(1)大多数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 反应;
(2)我们可以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 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四、金属与酸的反应
1.实验探究
教材第62页“金属与酸的反应”
(1)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表一)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铝
铁
铜
(2)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表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铝
铁
铜
(3)问题: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困惑?
2.学习感悟:
(1) 金属可以和酸反应,生成 和 ;
(2)可根据金属与酸 或 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3.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6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K Ca Sn Pb (H) Au
(金属活动性 )
在金属活动顺序中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 ;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 ,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 。
(3)为什么镁比铁更易与氧气反应?铜制品比铁制品更易保存?自然界中有单质金存在而没有单质铁存在?
(4)下列物质能由金属和对应的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2 C.FeCl3 D.Fe(NO3)2
小技巧:(巧记金属与酸的反应条件)
H之前,能置换,越靠前,越明显;
钾、钙、钠,要避嫌,铁要生成亚铁盐;
常用酸,有两种,稀盐酸、稀硫酸。
4.活动天地
(1)观察“表一”、“表二”中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2)指出下列反应的基本类型。
①2H2O ==== 2H2↑ + O2↑
②Fe+CuSO4=Cu+FeSO4
③2Cu+O2===2CuO
④HCl+NaOH=NaCl+H2O
五、本节小结:
(回忆学习过程,将你的点滴思考和感悟汇聚起来吧!)
1.金属的化学性质有:
金属的
化学性质
实 例
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
基本类型
2.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用途:
(1)
(2)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 、 、
、 。
我的困惑:
六、当堂达标测试:
不法分子用铜锌合金制成假元宝行骗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
A.用火烧 B.放入硫酸中
C.加硝酸银溶液 D.观察外观
2.下列物质不能由金属和盐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MgCl2 B.CuCl2 C.FeCl2 D.ZnCl2
3.金属钛是航空、军工、电子等方面的必须原料。生产金属钛发生的化学反应为TiCl4+2Mg Ti+2MgCl2,该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题
一、投出正确的答案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评或自评。
二、组织学生把问题情景以小品形式演出;指导学生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设计鉴别方法。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三、观看铝在氧气中燃烧,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和描述燃烧现象。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共享(1)(2)(预测:①学生得出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应该不难,但很难得出还和“金属的活泼性”有关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②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分析,学生很难比较出铁和铝的活泼性。若阅读完“多识一点”估计就会明白了。)
四、教师巡视,指导各组学生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组织讨论完成教材P63中的问题
(实验每6人一组,分成A、B两部分,A组做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B组做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便于小组间的交流,A、B
组相邻)
(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和提问,并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预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发现铝与稀硫酸反应的特殊性,但敢于提出质疑的很少。)
3.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体会金属活动性的意义,帮助学生记忆(如:钾、钙、钠、镁、铝可以想象成“嫁给那美女”)
(4)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比较A和B,体会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通过比较B和C,明确Fe与酸反应生成亚铁盐;通过比较B和D,明确不能用硝酸或浓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4.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生成物的多少、物质的种类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区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五、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六、认真观察学生对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并思考解决方法。
出示答案,组织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努力实现辅导的针对性。
一、展示复习成果,并在小组内进行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二、观看小品、分组讨论鉴别方法、各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叙述从中获得的感悟。
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自主学习教材第62页“多识一点”
四、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合作完成教材P63页的问题
(注意: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实验安全)
(3)交流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
3.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比一比谁记得快,展示学习成果
(4)分析它们的异同,提出自己的困惑,说明自己的观点。
4.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概括置换反应的概念。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核心特征,交流、展示学习心得。
五、反思在本节学习中的所思所获,归纳、总结基本知识点,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测试题。
积极探讨,力争做到“堂堂清”。
一、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更容易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新课标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三、体会性质与现象、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及时总结与反思的习惯。
四、新课标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典型例子体会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强调注意事项,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减少记忆的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区别与特点,能够区分常见反应的基本类型。
五、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及时总结与反思的习惯。它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了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1.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
2.对金属与酸的反应的考查。
3.对基本反应类型的考查。
【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Al+3O22Al2O3
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一:
金属与酸的反应
HCl组
H2SO4组
教学反思: 一、本节内容分析
1.从课程标准上看,它是初中化学五个一级主题之一——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一个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从学生知识系统形成来看,它是物质家族中的重要一份子——金属单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对单质、化合物的认识会更加完整、系统。
2.从教材的编排上看,鲁教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难点分散。在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就提到了金属镁在空气的燃烧。虽然这时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较少,但学生知道了“镁是一种金属,它可以燃烧”。在第三单元第一节与第三节中,分别介绍了铜、铁与氧气的反应。在第五单元第三节中又介绍了镁、铁与酸的反应。经过了这种反复冲击,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就可能产生疑问——“它还有哪些性质?”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这种编排,虽不像老教材那样痛快、直接、淋漓尽致。但就像春雨一样,在到来之前,先吹吹风,打个雷,即使来到了,也是轻柔的,从而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看,金属和金属材料是生活和生产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它对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今后在生活中合理的使用和保护金属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建议
1.这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实验,积极指导学生观察、思索、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寻求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因。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分析实验外,更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实践。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他们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切忌做成验证性实验。我在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积极,兴趣盎然,从中获得了不同的认识(若教师善加诱导,就会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组内的成员越少(2~4人为宜),学生做实验的激情就越高,体会也愈加深刻。反之,若教师只是做一做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记住结论,学生从中获得的认识就比较肤浅,学习激情也较差,并且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漠不关心。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是怎样获得这些认识的(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培养和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动力。
2.因本节内容较多,又如前所述,它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中考中都意义重大,因此建议用2课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的落实上。第二课时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