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课件+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课件+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54:48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第9课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引申意:纲领和目标
对内-摒弃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
对外-鼓吹民族优越,进行扩张称霸
法西斯本意:
“束棒”拉丁文FASCE,即“法西斯”的由来
核心概念阐释
法西斯一词的含义如何?
法西斯的兴起:意大利最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1.兴起原因:
①历史: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三大主义”气氛浓厚;存在摆脱“凡-华体系”的势力
②一战后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党
③法西斯党进行的蛊惑人心的宣传
④一战的重负引起的经济凋敝和政局动荡
2.建立标志: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任意大利首相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
意大利法西斯党领袖墨索里尼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22年墨索里尼出任内阁首相
法西斯的兴起:德日与意大利相似的因素
1.兴起原因:
①历史: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三大主义”气氛浓厚;存在摆脱“凡-华体系”的势力
②出现法西斯力量:德国出现纳粹党,后希特勒成为党魁;日本法西斯势力以军部为主
③法西斯力量进行的蛊惑人心的宣传
④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社会矛盾激化
2.法西斯建立: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法西斯体制在德日确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思考:法西斯在意德日的兴起与建立有许许多多相似的因素。
问题是:德日法西斯的建立与意大利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提示:
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深受一战的灾难性影响,在20年代就建立起来;
德日法西斯的建立是在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的,出现在30年代。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德日法西斯势力活跃并上台的现实因素:
1.经济危机:
①爆发标志:
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
②主要特点:
长、广、大(强)
2.危机影响:
国内:对大国的影响不尽相同。危机打击下的美英依靠优势或新政确保了民主体制;德日的弱势促使了法西斯势力在本国的上台
国际: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矛盾,企图重新瓜分殖民地;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涌动的人流
经济危机打击下的美国失业大军
要求加薪的美国产业工业
危机打击下的人们
农场主向河流倾倒“过剩”的牛奶
危机打击下的人们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时的
总统胡佛
1929年经济危机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教版)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危难之时任总统 干预经济使新招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措施地位 领域 具 体 内 容
首要措施 整顿金融业 恢复银行信用,吸纳存款
农业措施 调整农业 压缩产量,政府补偿
中心措施 整顿工业 通过工业复兴法,政府加强调
节和控制(限制规模、价格、
最低工资等) ,防止盲目竞争
社会措施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刺
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 罗 斯 福
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大事件: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日本法西斯主力-军部崛起,确立武力侵占中国的方针
③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④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成立的听命于军部的内阁,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⑤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民众支持战争的狂热,促使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军部:日本法西斯的主力所在
裕仁天皇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大事件:
①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希特勒和纳粹党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了广泛支持
②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③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德国法西斯体制的确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④希特勒上台后,确立了一系列服务于战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
——如一党专政,个人独裁;战争经济体制(要大炮不要黄油);撕毁《凡尔赛和约》和扩军备战等。
1.德日法西斯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德日法西斯上台的方式有何不同?
德国是纳粹党通过议会道路上台
日本是军部逐渐控制政府,进而掌握政权
德日法西斯的特点和上台方式
特点:
德国法西斯势力以纳粹党为核心
日本法西斯以军部为核心
上台方式:
工业生产下降40.6%
农业生产下降30%
外贸缩减69.1%
失业工人占1/3,达600万人
1929-1933年危机中的德国
纳粹党旗、
军旗和党徽
纳粹党于1919年成立,“纳粹”(NAZI)为德语缩写词的音译,原意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
希特勒演讲
群众听希特勒演讲(希特勒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对外准备侵略扩张的德国
迫害犹太人
处决犹太人
德国法西斯为何迫害犹太人
1933年“国会纵火案”
德国法西斯对内的恐怖独裁政策
探究: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20世纪30年代,德意志遭遇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希特勒组织的纳粹党势力不断壮大。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万多人;到1932年便超过了100万,在当年的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组阁,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希特勒以合法的形式在德国上台。难怪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问题:如何认识希特勒在德意志的上台?
党派名称
政治态度
大选后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1928年5月
1930年9月
1932年7月
1932年11月
1933年3月
德国共产党
反法西斯
54
77
89
100
81
德国社会民主党
反法西斯
153
143
133
121
20
基督教中央党
中间派
62
68
75
70
74
德国民主党
中间派
25
20
4
2
5
德国人民党
中间派
43
30
7
11
2
德国民主党
反法西斯
73
41
37
52
52
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法西斯党
12
107
230
196
288
总席位
491
585
608
608
648
据日本《新世界史》1981年改订版提供的数字回答:
认识希特勒在德意志的上台?
1.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
2.德意志统一靠普鲁士的王朝战争来完成;
3.帝国宪法对普鲁士传统保留的深远影响;
4.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
5.20世纪30年代的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
6.希特勒的个人因素。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法西斯力量在一个国家里掌握政权最先出现在
德国 B.日本 C.西班牙 D.意大利
2.
二.填表:
D
国家 法西斯头目 法西斯主力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国家 法西斯头目 法西斯主力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意大利 墨索里尼 法西斯党 1922年墨索里尼任首相
德国 希特勒 纳粹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
日本 军部 军部 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1.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金融业
2.以下是德国纳粹党《二十五点纲领》中的第四点:“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不分职业如何,凡是具有日尔曼血缘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纳粹党的( )
A.民主主义倾向  B.复仇主义倾向   C.种族主义倾向  D.沙文主义倾向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强化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4.罗斯福新政实施最深远的影响是( )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C.缓解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使美国社会日益稳定
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根除经济危机和恢复经济的措施   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D.资产阶级政府权力的空前加强
下列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特点的一项是
A.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   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是
①大肆屠杀犹太人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④产生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31年在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思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办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凯思斯的“消费爱国论”,从经济学上看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1.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都是( )
A.实行计划经济  B.变革社会制度   C.改变上层建筑  D.调整生产关系
3.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根本前提是 ( )
A.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B.纳粹党骗取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C.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D.希特勒赢得了军队的信任和拥护
4.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
A.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B.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C.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D.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真题演练
1.1933年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法律由政府规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政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违背,内阁总理发布的法律于次日生效。”这项法案(2001年广东、河南高考题)
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道路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的权力   C.是针对凡尔赛和约有关规定的  D.是对魏玛宪法的进一步完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据此回答2~3题。
2.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2002年文综试题)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3.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2000年文综试题)
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4.引发本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有(1999年高考题)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②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高涨上③市场上普遍推行分期付款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2000年上海高考题)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课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 法西斯的兴起
1、法西斯兴起的时间: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
2、法西斯兴起的原因: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浓厚;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3、法西斯兴起的表现
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夺取了政权,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德国:建立起纳粹党
日本:兴起了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运动
4、法西斯运动的纲领和目标:
对内:摒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
对外:鼓吹民族优越论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此目教学思路:建议由对这部分知识较熟悉的学生来讲述
思考:
1、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一战后,法西斯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意大利在20世纪20年代就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法西斯主义,是一战后兴起的一种反动思潮和政治运动。对内摒弃自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对外鼓吹民族优越论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在西方列强中十分贫弱,战争的重负使得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局动荡,工农运动高涨,统治阶级选择了法西斯。
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 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股价暴跌
3、 经济危机的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大
4、 经济危机的影响:
(1)在经济 危机中,普通 民众遭受到深重的苦难,渴望改变现状,法西斯势力乘机活跃起来
(2)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
(3)德国和日本的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思考:
2、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之下,美国通过什么途径来缓解危机?请你复习有关知识点。德国和日本为什么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此目教学思路:在教室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九一八事变
1、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历史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就确立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1927年,东方会议上,日本确立了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分裂出去的政策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有所削弱
1929年经济危机后,军部确定用武力侵占东北的方针
2、 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
3、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
提高了军部的政治地位,加速了日本的法西斯化
是日本法西斯走上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称霸世界的开端,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四、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希特勒的上台
1、 希特勒上台的经过: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纳粹运动迅猛发展;
同时,希特勒向垄断资本家表明反对共产主义和侵略扩张的目标后,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
2、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的表现:(为什么说希特勒的上台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政治上,纳粹党一党专政和希特勒个人独裁,确立了战争政治体制
经济上,确立了战争经济体制
军事方面,撕毁《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扩军备战
思想文化上,进行思想文化控制
思考:比较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的比较。
同:历史原因: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都缺乏民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
现实原因:都是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本质同:都是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
异:从建立的核心力量看,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日本是通过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从方式看,德国通过合法竞选夺取政权;日本通过政变使政府让步,建立起受制于军部的内阁,掌握政权
小结:欧亚战争策源地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