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过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法西斯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他们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扩张。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5.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6.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起了绥靖主义作用。
7.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
(2)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军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1)过程:①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实际上与英国结盟;②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支持;③1942年初《联合国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2)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4.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英德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召开国际会议,协同作战
①1943年11月,开罗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各国协同对日作战。
②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德国法西斯灭亡。
③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商谈对德处理,安排战后事宜,初步确立战后世界秩序。
④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加速日本投降。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①背景:1943年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为了加速战争胜利进程。
②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法国解放。
③意义:使德国法西斯处于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极大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3)中国战场的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法西斯国家的相继投降
①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轴心国开始瓦解。
②德国投降:1945年4月攻克柏林,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
③日本投降:在中、美、苏共同打击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性质与一战不同,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4)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5)世界重心逐步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6)客观上推动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例】 (2009·山东·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解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把握及联系课本回答问题的能力,第(2)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回答时注意材料的出处“德黑兰会议”,由此可联系材料主旨回答问题。
【答案】(1)寓意:合作。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 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
【规律】二战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教训:①要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②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落后就要挨打,创新发展才有出路。④世界和平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维护。
1.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较迟参战,参战后都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意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材料二 罗斯福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2)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归纳,美国在武器贸易方面接受订货有何作用?根据材料分析,罗斯福总统将在武器贸易方面出台什么法案?
【答案】(1)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2)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3)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和发展美国经济,加强国防建设;1941年3月,《租借法》。
2.(2010·潍坊·3月文综)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答案】(1)认识到一战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没有认识到战争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不同:凡尔登战役是帝国主义间非正义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役。
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2010·新课标·44)阅读材料: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1.结合史实分析二战前法西斯势力增长的共同原因和社会基础。从法西斯势力增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解析:第一问是比较相同点,可以从历史原因、经济原因、客观原因、社会基础等角度作答。第二问应从全人类利益的高度来思考。
参考答案:共同原因和社会基础:①德、意、日三国基本上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是法西斯主义生长的土壤。②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法西斯势力利用矛盾乘机而起;垄断资产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依赖、支持法西斯主义,使法西斯势力得以掌握国家政权。③法西斯势力的宣传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他们往往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煽动民族情绪,从而获得社会的支持。④英、法、美等大国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势力无所顾忌,敢于挑起世界战争。
经验教训:法西斯主义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对法西斯主义决不能姑息养奸,在国际政治中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利益来保存自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共产国际协定》签字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夫说:“形式上我们还要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说:“尽管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其实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
材料二 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材料三 1937年11月,张伯伦的亲信哈里法克斯在德国对希特勒说:“……对德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通过摒弃共产主义于自己国家之外,也使共产主义不能继续向西扩张。”希特勒表示:“欧洲……唯一的灾祸,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其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完成:
(1)材料一中里宾特洛夫和吉田茂的话反映了德日签约的意图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希特勒道出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3)哈里法克斯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三中希特勒表示“其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何体现?
解析:对侵略者来说,它们以“反共”蒙蔽了英法,阴谋得逞。对英法来说,它们没有看到法西斯侵略者的本质,所以咎由自取。
参考答案:(1)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勾结起来,欺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继续蒙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伺机扩张势力,以图让德国东山再起。
(3)英国没有识破德国的真实意图,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4)二战爆发后,很快灭亡了法国,对英国进行了不列颠之战,力图按自己的意志调整世界。
3.自酿的苦酒——“慕尼黑阴谋”
丘吉尔1938年10月5日在下院的演说中说:“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与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为危险。”“不要以为这种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账的第一步,只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一尝罢了。”
请完成: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捷克斯洛伐克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被分割的?
(2)被分割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叫什么名称?它被割给了哪个国家?
(3)为什么说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为危险”?
(4)历史是怎样证明丘吉尔的“这不过是算账的第一步”这个判断的?
解析:本题的前两问,只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回答第(3)问,要注意思考的角度,一方面要说明对英法的不利之处,另一方面要说明对德国的有利之处。回答第(4)问,要结合德国对外扩张进一步加剧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
(2)苏台德。德国。
(3)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使自己失去一个东欧盟国;德国由于获得苏台德,进一步增强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4)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得寸进尺,1939年3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9月进攻波兰,1940年5月,在西线发动攻击,英法自食其果,首先遭到德国进攻。
4.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据此完成:
(1)这一联盟得以建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2)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简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对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影响。
答案:(1)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同法西斯的矛盾已成为压倒一切的矛盾。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密切合作;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已成为当时世界压倒一切的矛盾。
(2)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及政策逐渐改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3)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去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8年9月27日的广播讲话
材料二 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
——英法联军司令的命令
材料三 在英法对德宣战的一年时间内,没有同德国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争,史称“奇怪战争”。
材料四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完成:
(1)材料一所指的是什么事件?最终结局怎样?你认为英国所顾虑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用以遏制住敌人的“延伸线”具体指什么?是否起到了这一作用?
(3)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外交政策?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实质。材料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是否相同?为什么?
(4)材料三中的“奇怪战争”与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造成哪些严重后果?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解析:本题材料分属几个历史阶段,最主要的是体现英国对法西斯从绥靖到抗击的转变过程。答题时抓住这一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按题目设问,逐一作答。
参考答案:
(1)德国企图割占苏台德区进而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占有了苏台德地区,并于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国怕引火烧身,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2)马奇诺防线。没有达到。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境内,并很快迫使法国投降。
(3)绥靖政策。实质是牺牲他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不相同。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材料四反映了丘吉尔要与德国血战到底的决心。
(4)材料三中的“奇怪战争”是材料一、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后果:坐视波兰灭亡,失去有利战机,致使英法盟军在德军的进攻面前损失惨重,法国投降。教训:任何纵容侵略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者,都将自食其果。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为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
材料三 (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炉边谈话”)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大洲以及各大洋——它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的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的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罗斯福选集》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2)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的调整作简要评价。
解析: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是美国从二战前的对外政策到二战期间对外政策的转变,题目要考查的是这些变化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材料信息虽然丰富,但要回答完整,仍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
参考答案:
(1)政策:“中立”政策。原因:民众要求中立,孤立主义盛行;政府专注于克服危机而无暇东顾。
(2)变化:放弃中立,援助英国,反对纳粹。目的:维护美国国家的安全。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使全世界遭到法西斯更严重的侵略威胁。美国调整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7.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你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断是否正确?请说出你的判断并阐述理由。如果该论断正确,那么,“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一道观点论证题。回答时须首先对所述观点作出明确判断,然后再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题目材料的导向及明确的要求。分步骤进行,做到层次清晰。
参考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是正确的。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从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开始,德、意、日疯狂对外侵略扩张,世界各地局部战争不断。通过局部战争,法西斯国家势力大增,在战略上处于有利的位置,做好了发动全面战争的准备。20世纪30年代世界“走向战争”,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德、意、日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