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历史的画卷
——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教材分析
本科属于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内容为欧洲历史画、宗教画。理论家们把历史画看作是最重要的绘画题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艺术家们追求艺术表现的重要领域,并让它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很重要、很直观的文化遗产。使它承载着人类凝重的历史,教材分别以“记录历史,宗教故事、历史故事,对现实的记录,庄严与华丽的证明”四个小标题作了方向性的指引。
历史画的题材往往是主题性的,内容独特,意义重大。其本身常常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欣赏中要借此挖掘思想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画的更多知识,相关的绘画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以“理性入手,感性提升”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提高鉴赏历史画、宗教画的能力。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2 -3 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历史画、宗教画的欣赏方法,从记录历史,宗教故事、历史故事两部分内容的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
第二课时: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从对现实的记录,庄严与华丽的证明两部分的经典名作中,理解历史画欣赏的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并能深入具体地了解、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外国历史画的概况,对其作用、创作方法、自身发展、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技能目标:体验和发现外国历史画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画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具体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想象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理解和接纳人类的文化遗产。
创新目标:通过欣赏与评述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讨论、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和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历史画、宗教画相关图片及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作课件用于课堂交流。
四、历史画的赏析方法和要点
1. 了解历史史实。
2. 探讨绘画技巧。
3. 感悟画家情感。
教学过程和方法
■ 记录历史
示例作品:《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1. 基本信息:《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是“黑绘风格”的代表作。“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 世纪初,止于公元前5 世纪。它是利用其他颜色的点染,在烧成后陶土红赭色底子上显出黑色的图案。其形象有如剪影,外部轮廓十分突出,细部用线表现,是强烈的大效果与微妙的细节处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装饰醒目且耐人寻味的境界。雅典是盛产这种优美而“时髦”的陶瓶的艺术中心。
2. 历史史实:此瓶画所描绘的题材,已经不是东方纹样,而是荷马史诗中提到的两个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风暴,在帐篷里玩骰子的情节。两位英雄盔甲不解,长矛依肩却兴致勃勃地玩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3. 绘画技巧:绘画形式没有完全摆脱埃及艺术的影响。这两个人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但是身体已经不再是埃及样式了,手和臂也没有那么生硬。最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已经敢于只画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隐藏到肩膀的后面。
4. 画家情感:古风时期的希腊画家开始信赖自己的眼睛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到情况,特别是绘画中敢于运用短缩法来表现特定的视觉感受。整个画面极富装饰情趣。
5. 教法建议:感悟欣赏,让学生了解埃及的正面律。
示例作品:《伊苏之战》
1. 基本信息:伊苏之战(镶嵌壁画)雕塑、石刻 ,作者比洛克申 ,系希腊伊苏之战壁画的摹本,此画高约248 厘米,长约517 厘米。
2. 历史史实:公元前333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进行了一次关键性激战,地点在西里西亚( 即在小亚细亚) 的伊苏城附近。这次战役在马其顿方面,动用军队仅3~4 万人,而波斯的军队则超过12 万人。亚历山大善于用兵,地势也有利,结果波斯军队损兵折将,伤其大半,一时溃不成军,大流士竟从战场上只身逃脱,他的家眷也尽皆被俘。
3. 绘画技巧:构图庞大,人物众多,激烈的战争场面处理得非常细致:右侧是溃败的波斯军,大流士三世见到大势已去,急命车夫催赶战车,仓惶逃跑,脸上露出慌张的神色。画的左侧, 因受岁月侵蚀,部分马赛克已经剥落,图像不清。那里刻画了亚历山大及其骑兵们的威武雄姿,马其顿身披甲胄,率先闯入波斯军阵,正用长矛往大流士方向直刺过去,其余军士直奔溃军方向,力图杀尽敌人。
4. 画家情感:战斗双方的胜负局势已跃然画上,戏剧性的冲突与对立构成了全画的基调。
5. 教法建议:仔细观察画面,画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负伤倒下的马,踢腿溃跑的脱缰之马,骑士的长矛,马其顿王的脸容,背景的战场气氛组成了画面的节奏美,画家表现激烈战争场面的技巧炉火纯青。
■ 宗教故事、历史故事
示例作品:《最后的晚餐》
1. 基本信息: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
2. 历史史实: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3. 绘画技巧: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户里,通过窗户,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发生的中心。
4. 画家情感:此画体现画家的人文主义精神。
5. 教法建议:社会学式鉴赏。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示例作品:《圣母像》
1. 基本信息: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
2. 历史史实:拉斐尔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3. 绘画技巧:画面中的人物画得令人赞叹不已,圣母侧头俯视着两个孩子,她的表情使人难以忘怀。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4. 画家情感: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5. 教法建议:合作学习,共同感悟和探讨拉斐尔圣母像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示例作品:《亚历山大的胜利》
1. 基本信息: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菲,德国画家。
2. 历史史实: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亚历山大东征之战中,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4 万名步兵,7000 名骑兵) 与波斯王科多曼·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主力( 约8万名步兵,近15000名骑兵,200辆战车,15只战象) 在高加米拉进行了一场决定性会战。
3. 绘画技巧:阿尔特多菲尔是德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其画以线条准确和色彩丰富著称。在这幅《亚历山大的胜利》之前,没有任何历史绘画试图描绘出这种看起来无限数量的士兵。
4. 画家情感:阿尔特多菲尔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天才并不仅限于对细节的和谐组合,更突出的是其画面布局的宏大。
5.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了解阿尔特多菲在这幅画中表现的“全球疆界”:画家引领我们的视线穿越整个地中海地区!画面中央是东地中海和塞浦路斯;越过狭长的地峡是红海;红海右侧是埃及和尼罗河,尼罗河三角洲被准确的描绘为7 块;左侧是波斯湾;而高耸的山峰下是巴比伦塔。
■ 对现实的记录
示例作品:《自由领导人民》
1. 基本信息:布面油画,尺寸:325 厘米×260厘米,1830 年创作,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2. 历史史实:《自由领导人民》这件作品直接取材于法国的1830 年七月革命。
3. 绘画技巧:主体人物(即赤裸着上身、左手握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作为画面中心的女神,处在稳定的三角构图的制高点。她手中的旗帜色彩是画面最鲜艳夺目的色彩。身体的比例也比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大一些。开阔的空间衬托出自由女神丰硕的身躯,这也和画前部密集杂乱的人群形成了对比。
4. 画家情感:《自由领导人民》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对现实斗争的歌颂。
5.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理解摄影不可替代绘画,画家有意地突出中间的几个主要人物,同时削弱其他人物的对比效果。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
示例作品:《梅杜萨之筏》
1. 基本信息:希里柯 ( 法国),尺寸:491厘米×716 厘米,布面油画,藏于巴黎卢浮宫。
2. 历史史实:1816 年7 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 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
3. 绘画技巧: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形成对立的紧张气氛。
4. 画家情感:画家用了18个月的时间来描绘这幅力作。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站在画作前,似乎又看到了汹涌的海浪,又看到了士兵们孤立无援的境况。
5. 教法建议:画面不是在四平八稳地叙述,而是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触目惊心的描绘,强烈地刺激了观赏者的情感。
示例作品:《1808 年5 月3 日夜间的枪杀》
1. 基本信息:戈雅(1746-1828),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是18 世纪至19 世纪西班牙最伟大、最爱国的画家。
2. 历史史实:1808年5月法军进入马德里,对抗法的西班牙人民大肆屠杀,戈雅在目睹了爱国的游击队员们夜间被行刑的惨状后,开始谴责法国人。
3. 绘画技巧:画家用马德里的夜景作为刑场的背景。在一道坡墙前,一个身穿白衣黄裤的西班牙青年,全身被照亮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等待着被枪杀,一些人萎缩着身子躲避着,另一些人则已倒在血泊之中。起义者大无畏的态度,法军不敢直视的内心怯弱,正义和非正义形成强烈对比。
4. 画家情感:《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一画,堪称是美术史上抗议民族压迫,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作品之一。表现了画家对正义惨遭蹂躏,而愚昧与丑恶得势的愤慨之情。
■ 庄严与华丽的证明
示例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1. 基本信息:达维特(1748-1825)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
2. 历史史实: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
3. 绘画技巧: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 :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4. 画家情感:这幅巨制中,达维特对拿破仑的歌功颂德,也已达到了顶点。达维特的艺术气质是与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锐气密切相关的,它是启蒙学派的理想王国的理想在艺术上的表现。
5. 教法建议:《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共画了两幅,一幅现存卢浮宫,一幅现存凡尔赛宫。两幅一模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在画面中某一女眷的着装色彩上。凡尔赛宫那幅着白纱,另一幅着红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映电影片段《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之七—海神怪录》,引出课题。
二、新授
在照相术发明以前,人们想将一件历史事件进行图像的描述,那就只有借助画家手中的画笔了。
(一)欣赏感悟
多媒体放映《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1. 观察(画面内容)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风暴,在帐篷里玩骰子的情节。两位英雄盔甲不解,长矛依肩却兴致勃勃地玩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2. 讲解(历史史实)荷马史诗中提到的两个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的途中。
3. 分析(艺术特色)绘画形式没有完全摆脱埃及艺术的影响。这两个人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像。画家已经敢于只画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隐藏到肩膀的后面。
多媒体放映《伊苏之战》
1. 观察(画面内容)负伤倒下的马,踢腿溃跑的脱缰之马,骑士的长矛,马其顿王的脸容,背景的战场气氛组成了画面的节奏美。
2. 讲解(历史史实)公元前333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激战,地点在西里西亚( 即在小亚细亚) 的伊苏城附近。
3. 分析(艺术特色)构图庞大,人物众多,激烈的战争场面处理得非常细致。
(二)发展探究
1. 什么是历史画?(以历史为题材的绘画,西方美术史中还包括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画。)
2. 历史画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
多媒体放映《最后的晚餐》
1. 观察(画面内容)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
2. 讲解(历史史实)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
3. 分析(艺术特色)构思巧妙,透视严谨,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引人入胜。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4. 思考交流
①根据收集资料,交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达·芬奇其人其画。
②仔细观察画面,举例说明画家刻画了十二个门徒的哪些人物性格?是怎样表现他们的性格的?
③画家采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画面的主要人物耶酥的?
5. 欣赏:不同版本的《最后的晚餐》,体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独到之处。
多媒体放映《最后的审判》
1. 观察(画面内容)全画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形成一个视觉左右对称均衡和谐的章法,人物的组合动势构成旋涡形,犹如暴风卷起的人群。
2. 讲解(历史史实)是《圣经》的传统题材,在所有的教堂里几乎都有这个主题的壁画。它是宣传人死后,行善升天,作恶入地的因果报应。
3. 分析(艺术特色)画面采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复杂结构。周而复始的活动,上升与坠落,联结着整个人群活动的审判者基督这一中心人物。
4. 思考交流
①放映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分组讨论米开朗基罗绘画的艺术特色。
②放映拉斐尔的《圣母像》系列,分组讨论拉斐尔绘画的艺术特色。
(三)深入研究
多媒体放映《亚历山大的胜利》《勃鲁达的投降》。
思考交流:
1. 根据收集资料,分组讨论交流这两幅画的历史史实、画面内容、艺术特色。
2. 《亚历山大的胜利》是宏大战争场面,研究画家是怎样通过构图达到这一效果的。
3. 比较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同样是众多人物的安排,两幅画在构图上有何不同特点?(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明确的有限空间界限概念相反,阿尔特多菲在这里试图描绘出一种“全球疆界”)
4. 《勃鲁达的投降》这幅画上,既没有画胜利者的凯旋,也没有画失败者的猥琐,为什么?
5. 《勃鲁达的投降》 猜猜画中的人物是谁?你能说出这幅描绘投降画面的背景吗?你是怎样来辨别胜败双方?说说当时双方人物的动作与神态。
(四)课后拓展
与祭祀有着密切关系的宗教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是大书特书的,但是与战争有关的历史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却较为少见。为什么?
课后查阅资料,查找答案。
(五)课堂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导入,并整理总结与战争有关的历史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较为少见的原因。
二、新授
18、19 世纪,画家们似乎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出更大的热情,画家们关注社会生活,从作品中表现了画家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一)欣赏感悟
多媒体放映《希奥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
1. 观察(画面内容)
2. 讲解(历史史实)
3. 分析(艺术特色)
4. 思考交流
① 分析浪漫主义画派。
②《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二)发展探究
多媒体放映《梅杜萨之筏》
1. 观察(画面内容)
2. 讲解(历史史实)
3. 思考交流
①请结合画面感受当时人们的心情。
②分析这幅作品在构图上的艺术特色。
(三)深入研究
多媒体放映《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1. 观察(画面内容)
2. 讲解(历史史实)
3. 分析(艺术特色)
4. 思考交流
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起义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主题,请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交流。
(四)课堂拓展
1.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分组赏析这幅画,并交流。
2. 你了解拿破仑吗?有人认为画出一幅历史场景不如用照相机拍摄的真实。你是怎样认为的?说出来与同学们讨论。
(五)课堂评价
(六)课后作业
选择中外宗教画名作进行对比欣赏,看看在创作目的和表现形式上有哪些异同?为什么?试着写一篇150 字左右的短文。
草地上的圣母 贝利尼
基督下十字架 鲁本斯
阿拉伯人在深山里的战斗 德拉克洛瓦
波提乏之妻诬告约瑟 伦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