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件+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件+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1:54:48

文档简介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1.原因
(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____________的呼声日益增强。
(2)经济状况:美苏的____________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3)外交政策
美国:__________主义,________海外力量,对苏推行“________”政策。
苏联:勃列日涅夫采取________战略,力争____________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2.表现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____________。
(2)欧安会:1975年在赫尔辛基召开,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使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缓解。
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1.苏联入侵阿富汗
(1)直接原因:阿富汗发生政变,新上任的总统决定与________决裂。
(2)状况:________年12月,苏军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攻占喀布尔和阿富汗全境。
(3)影响:____________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导致美、苏关系重新紧张。
2.美、苏对抗再现
(1)1980年,美国提出“____________”,重新强调实力和____________。
(2)1981年,美国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新遏制政策,对苏联施加压力。
3.主要结果:苏联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______________,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三、“第二次缓和”
1.背景:苏联的经济面临巨大困难。戈尔巴乔夫提出“________”理论。
2.表现:美国“里根主义”出台,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了《消除中程导弹条约》,双方进入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
四、“冷战”的结束
1.东欧剧变:长期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其弊端阻碍发展;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西方的“和平演变”。1989年____________,纷纷放弃社会主义道路。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
2.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____________正式解体。东欧各国和苏联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知识点一 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1.尼克松时期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的不同是(  )
A.强硬政策 B.对苏“缓和”政策
C.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D.全面收缩
2.二战后标志着美苏关系缓和进入高潮的是(  )
A.尼克松访苏 B.欧安会召开
C.《赫尔辛基宣言》签署 D.“尼克松主义”提出
知识点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3.下列事件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是(  )
A.欧安会召开 B.苏联入侵阿富汗
C.提出“卡特主义” D.提出“新思维”
4.与“尼克松主义”相比,里根对苏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是(  )
A.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主张实行缓和政策
C.多种手段遏制苏联
D.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知识点三 “第二次缓和”
5.美、苏关系出现“第二次缓和”的主要标志是(  )
A.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
B.《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
C.苏联开始提出“新思维”理论
D.美国正式制定星球大战计划
知识点四 “冷战”的结束
6.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德国人意味着(  )
拆毁柏林墙
A.欧洲将从此出现和平局面
B.德意志民族即将再度统一
C.东西德经济差距将迅速缩小
D.影响德国分裂的苏联即将解体
7.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8.以美、苏“冷战”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标志是(  )
A.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B.德国实现国家统一
C.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D.苏联正式宣告解体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尼克松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战线,以有限的力量去维护美国的主要利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调整“伙伴关系”,让其盟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负担,缓解美国的困境;二是增强“实力”,即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与苏联抗衡的基础;三是通过“谈判”签约来限制苏联实力的发展,缓和国际局势。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缓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其直接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主张“缓和”的国际因素。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1年8月19日凌晨,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进入了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材料二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不承认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21日晚上,戈尔巴乔夫声明他开始“完全控制”局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2)材料二中布什为什么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1)霸权主义 (2)军备竞赛 (3)尼克松 收缩 缓和 进攻 军事优势 2.(1)缓和高潮
二、1.(1)苏联 (2)1979 (3)西方各国 2.(1)卡特主义 军事遏制 (2)以实力求和平 3.缓和与合作
三、1.新思维
四、1.东欧剧变 2.苏联
对点训练
1.B
2.A [D项是缓和的原因,B、C两项是缓和带来的结果。]
3.B
4.C [“尼克松主义”以战略收缩为特征,里根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苏联,故C项符合题意。]
5.B [《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被称为“第二次缓和”。]
6.B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背景下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其拆毁意味着德国即将实现国家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
7.A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
8.D
综合提升
9.(1)政策:实行“尼克松主义”,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原因:经济发展困难;越南战争影响;霸主地位动摇。
(2)主要目的:麻痹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军事和经济实力,加紧争夺世界霸权。直接背景:苏联在军备竞赛中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
(3)国际因素: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依靠两大阵营对抗已不可能。
解析 第(1)问中的“政策”可依据材料一中“收缩美国的海外战线”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可从国内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中的“目的”可结合材料二中“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等信息进行概括,“直接背景”应联系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应注意“国际因素”的限制条件,进而从国际格局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10.(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效果,苏联经济继续下滑。政治改革使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向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内局势失控,国家面临分裂。
(2)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收缩,寻求与美国缓和,对美国有利。
教材问题解答
课中思考题
东欧为什么会在1989年发生如此剧烈的政治动荡?试着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一下原因。
提示 由于东欧各国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过程中,就得到苏联的强有力的援助,所以在“二战”后的国内建设方面深受苏联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美苏争霸的日趋激烈,苏联共产党对东欧各国加强了控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东欧各国,使它们在内政外交上与苏联保持一致。政治、经济上,东欧各国都是按照苏联的模式运行,脱离了本国的具体国情,所以,20世纪80年代,美苏缓和、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东欧政治局势一发不可收,发生剧烈动荡。
知识链接
提示 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局势混乱,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意味着统一的苏联将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此事件的实质是苏联一些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企图防止苏联解体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而发动的政变,最终以失败结束,但事件加速了苏共失去权力和苏联解体的进程,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阅读与思考
基辛格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哪些变化?这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 (1)基辛格的这段话反映出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依靠两大阵营进行对抗已不可能。同时,苏联在争霸中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开始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2)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1969年“尼克松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打算收缩在海外的力量,对苏推行“缓和”战略。
自我测评
1.简述70、80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提示 (1)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于苏联而不利于美国的变化。主要原因:西方国家在经历了20年左右的经济快速发展后,经济出现“滞胀”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核武器,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从60年代中期起,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在尼克松上台后不得不调整其全球战略,提出“尼克松主义”;同时,美国在不可能全面出击的情况下,应该从亚洲收缩,集中力量加强欧洲的防御。
(2)过程:①苏联在70年代加强了战略攻势,凭借快速增长的军事力量,向战略要地频频出击。然而,苏联的扩张因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而难以持久,当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时,它的弱点开始暴露。②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以遏制苏联、重振美国,并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扩展军备竞赛,希望以此拖垮苏联。然而,激烈的军备竞赛不仅拖垮了苏联,也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欧洲、日本的崛起,也使美国感受到了新的危机。于是,里根政府开始与苏联寻求新的缓和,戈尔巴乔夫的全球缓和战略与“新思维”得到了美国的响应,双方局势走向缓和。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总结20世纪70、80年代美、苏关系的特点。
提示 (共70张PPT)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国际大背景:
西欧、中国、日本崛起,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
欧共体
日本
美国
中国
苏联
第三世界
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1975年共历时14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的所有尖端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7000余架,耗资35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30万人以上。
五角大楼前的反越战示威
美国飞机轰炸河内。
洲际导弹数量
1968年 美1054枚 苏858枚
1978年 美1054枚 苏1400枚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世界现代史>>
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
1、国际背景
①随着世界上一些新兴力量的发展和壮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日益受到威胁
②美国长期推行的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60年代初的侵越战争,投入多达300亿美元,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③苏联综合国力提高,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美国第37任总统(1969-1974)
理查德·尼克松
(1913—1994)
2、尼克松和“尼克松主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
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理解“尼克松主义”
原因: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内容:尼克松上台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1)调整美、欧、日同盟关系,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继续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3)改善中美关系,积极打开对华关系之门,想由中国制约苏联。(4)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实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于守势。
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其一是从越南撤军,其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实现了亲自访华的既定目标。
尼克松访华(1972)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声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担任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尼克松对外政策的不同点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尼克松对外政策的不同点
1、杜鲁门主义:美国凭借其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杜鲁门主义反映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确定了战后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进攻战略
2、尼克松主义:70年代初,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已经丧失了独霸的地位,它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于守势。
(1964-1982在位)他执政时期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执政的后期由于改革失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勃列日涅夫
时间 洲际导弹(枚) 浅射导弹(枚) 战略轰炸机(枚)
苏 美 苏 美 苏 美
1963年 100 424 100 224 190 630
1972年 1050 1054 160 656 105 445
1974年 1575 1054 720 656 140 437
1975年 1618 1054 787 656 135 445
1979年 1618 1054 787 656 135 338
美苏战略核力量情况对比
3、苏联的对外政策
积极的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
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是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是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著《苏联兴亡史》
勃列日涅夫
VS
尼克松
4、尼克松访问苏联(1972)
——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德国问题的解决:
l970年初,苏联正式邀请美、英、法谈判西柏林问题。直到1971年9月3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在协定上签字,结束了由33次会议组成的“令人疲惫不堪的外交马拉松”。根据这一协定,苏联和西方国家都作了某种程度的妥协,西方国家不再坚持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或属联邦德国管辖,苏联则不再坚持西柏林应是民主德国的一部分或被看作一个自由城市。四大国继续维持对柏林的管制。柏林协定的签订使美国有可能支持欧安会。
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赫尔辛基宣言》
1975年7月3日,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除阿尔巴尼亚)和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外长聚会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并于1975年8月1日签署了《最后文件》,即《赫尔辛基宣言》。这缓和了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
主要内容:
“边界的不可侵犯性”
“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对二战以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加以确认
促进经济贸易、科技、环境以及人员接触、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
6、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
6、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反应强烈
美苏关系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9年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
苏军的侵略在阿富汗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国内,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小的游击队遍及全国各地;国际上,苏联也空前孤立,联合国大会在1980年1月即通过提案《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1986年,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据统计,由于侵略阿富汗,苏联军队死亡13833人,负伤49985人,致残6669人,失踪330人,物资消耗超过400亿美元。
80年阿富汗击落苏联飞机
苏联
美国
军事实力相对下降
两军对峙
经济增长缓慢
陷入越战泥潭
经济发展迅速
军费开支扩大
在亚太战略收缩
在亚非 大肆扩张
军事力量微略超过美国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第二阶段
国家 对外战略 具体原因 具体表现
苏联
美国
积极进攻
(勃列日涅夫)
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尼克松主义)
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军备上赶上了美国
经济增长趋缓;
越战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目的:保住霸权
在亚洲和非洲扩张;1979年出兵阿富汗
亚太收缩;从越南撤军;72年,尼克松访苏;中美关系正常化;75年,欧安会
二、紧张与缓和并存——第三阶段:80年代
1、卡特主义
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1977—1980年任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
卡特主义: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切身利益的侵犯,对这种侵犯,将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2、里根“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1981-1988)
1981-1988年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

(1)新“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2)1983年,“战略防御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即“战略防御计划”(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原因是什么?
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美国企图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2、里根“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3、苏联的对外政策——转攻为守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提出“新思维”理论,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寻求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1987年美苏首脑在中程导弹条约签字仪式上
4、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第二次缓和” 有限缓和时期
美苏首脑签署《中程导弹条约》后相互祝贺
第三阶段:
8 0 年 代
美国
卡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
全面收缩
裁减军备
苏 联
波 兰
民德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联邦德国
奥地利
瑞士
瑞 典
芬 兰
法 国
意 大 利
土耳其
西 班 牙
希腊
英 国
冰岛
挪 威
葡萄牙
爱尔兰
阿尔巴尼亚
苏联控制东欧卫星国
三、“冷战”的结束
1、东欧剧变概况
波兰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除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外, 其他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西柏林边界开放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西柏林
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
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
我心中大叫,朝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吗?!

柏林墙一段
1、德国分裂的标志;
2、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3、1961年建造;
4、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柏林墙大事记
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
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历史原因: 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内部原因
经济原因:
外部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剧变的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政治原因:
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
苏联因素:
西方因素:
知识拓展
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了全面改革。前两年主要是经济改
革,但没有取得成效;1987年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指导思想: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影响:这次改革导致苏共的分裂和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丧失。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八一九”事件
起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影响:苏共分崩离析,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
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
叶利钦
4、1991.12.21,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内部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和长
期政策上的错误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5、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表明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影响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20 世纪80年代
5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






知识结构表格
基本态势
对 外 战 略
对 华 政 策
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中-70年代末
80 年代
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美攻苏守)
苏联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美国孤立中国
苏联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苏攻美守
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中边境武装冲突
美攻苏守
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苏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中关系缓慢发展
苏在欧洲 “缓和” ,在亚非扩张。美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时间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中-70年代末 80年代
领导人
美国政策
苏联政策
争霸态势
赫鲁晓夫、肯尼迪
两手政策
平起平坐共同主宰
勃列日涅夫、尼克松
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优势在美
尼克松主义
积极进攻
苏攻美守
优势在苏
戈 尔巴乔夫
里根
里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全球收缩
“新思维”
美攻苏守
优势在美
苏联的mx导弹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