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①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②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基础知识(15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肄(yì)业
弭谤
纨绔(kù)子弟
揭竿而起
B.
拓(tuò)片
俨然
敛声屏(bǐnɡ)气
弩马十驾
C.
韶(sháo)光
崔嵬
沸(fú)反盈天
雕粱画栋
D.
逡(jùn)巡
暇想
踌躇(chú)不决
惴惴不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具有深厚、广博、诙谐的品质,有发达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人们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
。
他保持天真纯朴,终生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
的;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
,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
,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雪泥鸿爪
格格不入
信笔涂鸦
光风霁月
B.
雪泥鸿爪
自相矛盾
即兴之作
风清月皎
C.
凤毛麟角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光风霁月
D.
凤毛麟角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风清月皎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
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
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
D.
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4.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一句是(
)
A.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未及倾诉衷肠就各奔东西,如今再会,真是久仰了。
C.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D.
我斗胆向您提出心中的一些疑惑,其中不乏陋见,实属冒昧,让您见笑了。
5.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正确一项是(
)
A.
巴金先生的小说《家》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觉新是家族中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的哥哥觉慧懦弱顺从,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却不敢反抗。
B.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和卡西莫多的丑陋、弗罗洛的狠毒,形成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了雨果“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
C.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典型的贵族大家庭,包括荣国府、宁国府两支。小说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绘,也展现了这个诗礼之家没落的过程。
D.
《高老头》是英国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高老头为子女耗尽钱财,却只能在孤独遗憾中死去,作品无情地鞭挞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
二、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语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琴师怀抱绿绮名琴,来自四川名山峨眉山,凸显了琴师气派十足,来历不凡。
B.
颔联中“为我”二字体现了琴师与听琴之人的友情,“挥手”是描摹琴师弹琴的动作。
C.
尾联乐终声歇,诗人举目四望,不觉青山已暮,秋云重重,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D.
本诗语言华丽典雅,“霜钟”“碧山”等意象色彩丰富,“洗”“入”等动词凝练准确。
7.
诗人是如何描写蜀僧弹琴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整日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2)《咏怀古迹》(其三)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水逶迤、雄奇壮丽的图景烘托王昭君的形象。
(3)《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表达了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的哀愁。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失,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共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住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B.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C.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D.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平庸,平常。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以……为耻
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D.
犯笑侮,收召后学
犯:遭到,冒着。
11.
下列文化常识或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受莲说》《少年中国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
B.
“句读”俗称“断句”,亦称“句逗”,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
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不同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从古之学者说起,论述教师的作用相从师的必要性,并提出择师的标准,即不论其位高低和年龄大小,凡先闻道者,皆可为师。
B.
《师说》论证严密,结构清晰,言之有序,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达“真师重道”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
《师说》句式灵活多变,整微结合,使文章论证节奏舒缓自如,同时运用“嗟乎”“呜呼”等语气词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惋惜与痛心。
D.
选文二印证了“师道之不传”的社会现状,交代韩愈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的积极做法,表现世不从流俗、遵行师道的勇气和担当。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入秋的时候,父亲接到了金陵大学古藏部龙主任的电话。
龙主任说:“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藉修复研讨会,请了业界许多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介绍业务经验。结果,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省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被烧毁了一多半。那书皮用的是清宫内府蓝绢,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本来想染上一块颜色相近的,用镶拼织补的法子。也不知怎的,那蓝色怎么都调不出来,把我们急得团团转。省外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愤愤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你说说看,这个老董,明明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攥着一把乌里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他用一支毛笔,蘸上糨糊,将一个虫眼儿润湿,然后覆上了同样焦黄的宣纸。再用毛笔蘸水沿着虫眼边缘画水纹,将多余的毛大纸捻断。对于大点的虫眼儿,浆糊润湿后,他边修补,边用镊子或针锥小心地挑干净毛边儿,然后用个小木槌轻轻地把虫眼儿捶平整,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老董说,这一行不只靠眼力,还要有坐定了板凳不挪窝的耐力。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只可惜,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你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淡然一笑,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本草纲目》里写着呢,无非是菘、蓼、马、木、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我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白天和夜里他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染厂,听说是在和工人请教定色的工艺。听父亲说,染出来看还行,可是一氧化,颜色全都变了。
老董家里的沙发套、桌布和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老董说:“今天放个假,我带你赏秋去。”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自行车,把我放在前面大杠上坐着,穿过了整个金陵大学的校园。
这时候的南京很美,沿着大街两边,是遮天的梧桐。阳光洒到梧桐叶子上,穿透下来,在人们身上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隔了一条街区,是整条街的银杏,黄蝴蝶般的叶子在风中飘舞,在地上堆积,自行车辗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边停下来。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我听到了不知名的鸟在鸣唱,从远处的山那边传来。山脚一棵红得像血一样的枫树,簌簌响了一阵,就见鸟群扑啦啦地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将蓝色的天空裁切成不同的形状。老董长满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
我们渐渐走近一个水塘,清冽腐败的气息来自浮上水面经年积累的落叶。这是一处死水,水是山上落雨时流下来的,积成了水塘。沿着水塘,长着许多高大的树。树干在很低处,已经开始分杈;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他接着说:“这是寿数长的树。我刚到南京的时候,修书的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密匝匝的叶子。那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一片片小巴掌似的,层层地堆栈在一起。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收橡碗啊。”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用大拇指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亮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橡树,树干呢,能盖房子、打家具;橡子能吃,还能入药……”
我问:“那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说:“橡碗对我们修书人,可派得上大用场。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无论是宣纸还是皮纸,用刷子染了,晾干。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忙蹲下身来说:“那咱们赶快捡吧。”
……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近乎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曲折、富有波澜,前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毛遂自荐,在染蓝工艺上遇到挫折,后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执意按照传统工艺,成功染出蓝绢。
B.
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描写了老董修书补虫眼的过程。用词丰富,其中“随”“润”“覆”“画”“捻”“补”“挑”“捶”等动词传神生动。
C.
文中“修旧如旧”“近乎完美”等词,虽然可以表现出老董坚守传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是也暴露出其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
D.
小说描写了郊外的落叶、水塘和橡树等景物,渲染了静谧清幽的氛围,与南京城内的景色形成对比,为下文老董捡拾橡碗、染好蓝绢作了铺垫。
15.
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
当今社会呼唤“工匠精神”,你从老董身上读到了这种精神的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
(1)敬业。老董坚持“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原则,不惜立下军令状,表现他热爱、敬畏、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精神状态。(2)精益求精。老董反复试验染制蓝绢,只为完美地修复《论语》珍本,体现他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3)专注。修补虫眼,染制蓝绢等细节,展现他的耐心、执著和坚持的职业精神。
五、写作(40分)
1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世卫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它是获得健康最高效的方法,也是个人健康管理最重要的策略。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振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规范书写,不少于700字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①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②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基础知识(15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肄(yì)业
弭谤
纨绔(kù)子弟
揭竿而起
B.
拓(tuò)片
俨然
敛声屏(bǐnɡ)气
弩马十驾
C.
韶(sháo)光
崔嵬
沸(fú)反盈天
雕粱画栋
D.
逡(jùn)巡
暇想
踌躇(chú)不决
惴惴不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正确。
B.“拓片”中的“拓”应读作“tà”,“弩马十驾”中的“弩”应改作“驽”。
C.“沸反盈天”中的“沸”应读作“fèi”,“雕粱画栋”中的“粱”应改作“梁”。
D.“逡巡”中的“逡”应读作“qūn”,“暇想”中的“暇”应改作“遐”。
故选:A。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具有深厚、广博、诙谐的品质,有发达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人们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
。
他保持天真纯朴,终生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
的;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
,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
,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雪泥鸿爪
格格不入
信笔涂鸦
光风霁月
B.
雪泥鸿爪
自相矛盾
即兴之作
风清月皎
C.
凤毛麟角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光风霁月
D.
凤毛麟角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风清月皎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
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
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
D.
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解答】(1)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结合语境“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该用“凤毛麟角”,排除AB。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结合语境“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该用“格格不入”,排除D。
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也常用于自谦。即兴之作:根据当时的感受写成的作品。
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风清月皎:微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2)A.与原句意思相反;B.主语残缺,句意不对;D.中途易辙,变换了主语。
答案:
(1)C
(2)C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4.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一句是(
)
A.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未及倾诉衷肠就各奔东西,如今再会,真是久仰了。
C.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D.
我斗胆向您提出心中的一些疑惑,其中不乏陋见,实属冒昧,让您见笑了。
【分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解答】B.好久不见应用“久违”。
故选:B。
【点评】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5.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正确一项是(
)
A.
巴金先生的小说《家》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觉新是家族中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的哥哥觉慧懦弱顺从,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却不敢反抗。
B.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和卡西莫多的丑陋、弗罗洛的狠毒,形成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了雨果“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
C.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典型的贵族大家庭,包括荣国府、宁国府两支。小说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绘,也展现了这个诗礼之家没落的过程。
D.
《高老头》是英国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高老头为子女耗尽钱财,却只能在孤独遗憾中死去,作品无情地鞭挞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识记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解答】A.《家》中觉慧是家族中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叛逆者,哥哥觉新的个性懦弱顺从;
B.《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C.正确;
D.巴尔扎克是法国作家。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主要依靠平时对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积累,同时解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把它和作者的生平、评价和贡献联系起来。
二、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语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琴师怀抱绿绮名琴,来自四川名山峨眉山,凸显了琴师气派十足,来历不凡。
B.
颔联中“为我”二字体现了琴师与听琴之人的友情,“挥手”是描摹琴师弹琴的动作。
C.
尾联乐终声歇,诗人举目四望,不觉青山已暮,秋云重重,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D.
本诗语言华丽典雅,“霜钟”“碧山”等意象色彩丰富,“洗”“入”等动词凝练准确。
7.
诗人是如何描写蜀僧弹琴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单,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这一题首先要明确诗歌里面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然后在再细品诗句,明确这道题考查的表达技巧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解答】(1)D.“用词华丽典雅”错。通过“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可以看出本诗风格清新自然。故选D。
(2)题目考查蜀僧弹琴的描写方法。颔联“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运用动作词“挥手”,表现蜀僧动作潇洒,气魄非凡;“如听万壑松”这句运用比喻手法,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声气势磅礴。颈联“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意思是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琴声的悠扬动听;“流水”“霜钟”化用高山流水和霜降钟鸣的典故,借音乐引发的共鸣表现蜀僧琴艺高超。
答案:
(1)D
(2)①运用动作描写,“挥手”表现蜀僧动作潇洒,气魄非凡;②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声气势磅礴;③写诗人的心灵如被流水洗涤般澄澈宁静,侧面烘托琴声悠扬动听;④化用高山流水和霜降钟鸣的典故,借音乐引发的共鸣表现蜀僧琴艺高超。
译文:
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
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赏析:
??????
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整日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2)《咏怀古迹》(其三)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水逶迤、雄奇壮丽的图景烘托王昭君的形象。
(3)《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表达了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的哀愁。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尝、臾)
(2)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重点字:壑、妃)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字:沧、蓝)
【点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失,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共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住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B.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C.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D.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平庸,平常。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以……为耻
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D.
犯笑侮,收召后学
犯:遭到,冒着。
11.
下列文化常识或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受莲说》《少年中国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
B.
“句读”俗称“断句”,亦称“句逗”,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
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不同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从古之学者说起,论述教师的作用相从师的必要性,并提出择师的标准,即不论其位高低和年龄大小,凡先闻道者,皆可为师。
B.
《师说》论证严密,结构清晰,言之有序,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达“真师重道”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
《师说》句式灵活多变,整微结合,使文章论证节奏舒缓自如,同时运用“嗟乎”“呜呼”等语气词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惋惜与痛心。
D.
选文二印证了“师道之不传”的社会现状,交代韩愈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的积极做法,表现世不从流俗、遵行师道的勇气和担当。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4)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C.句意: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轻狂的名声。他住在长安。连饭菜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而增”是“而且”的意思,引出下句,所以在其前停顿,排除AD.“炊”是“不暇熟”的主语,不可断,故选C。
(2)A.庸:岂,难道。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B.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4)B.没有比喻论证,是引用论证。
(5)①“所以”,用来……;“受”,教授。译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②“嘉”,赞许;“贻”,赠送。译为: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答案:
(1)C
(2)A
(3)B
(4)B
(5)①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②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参考译文】
(一)?????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轻狂的名声。他住在长安。连饭菜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入秋的时候,父亲接到了金陵大学古藏部龙主任的电话。
龙主任说:“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藉修复研讨会,请了业界许多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介绍业务经验。结果,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省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被烧毁了一多半。那书皮用的是清宫内府蓝绢,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本来想染上一块颜色相近的,用镶拼织补的法子。也不知怎的,那蓝色怎么都调不出来,把我们急得团团转。省外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愤愤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你说说看,这个老董,明明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攥着一把乌里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他用一支毛笔,蘸上糨糊,将一个虫眼儿润湿,然后覆上了同样焦黄的宣纸。再用毛笔蘸水沿着虫眼边缘画水纹,将多余的毛大纸捻断。对于大点的虫眼儿,浆糊润湿后,他边修补,边用镊子或针锥小心地挑干净毛边儿,然后用个小木槌轻轻地把虫眼儿捶平整,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老董说,这一行不只靠眼力,还要有坐定了板凳不挪窝的耐力。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只可惜,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你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淡然一笑,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本草纲目》里写着呢,无非是菘、蓼、马、木、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我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白天和夜里他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染厂,听说是在和工人请教定色的工艺。听父亲说,染出来看还行,可是一氧化,颜色全都变了。
老董家里的沙发套、桌布和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老董说:“今天放个假,我带你赏秋去。”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自行车,把我放在前面大杠上坐着,穿过了整个金陵大学的校园。
这时候的南京很美,沿着大街两边,是遮天的梧桐。阳光洒到梧桐叶子上,穿透下来,在人们身上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隔了一条街区,是整条街的银杏,黄蝴蝶般的叶子在风中飘舞,在地上堆积,自行车辗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边停下来。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我听到了不知名的鸟在鸣唱,从远处的山那边传来。山脚一棵红得像血一样的枫树,簌簌响了一阵,就见鸟群扑啦啦地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将蓝色的天空裁切成不同的形状。老董长满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
我们渐渐走近一个水塘,清冽腐败的气息来自浮上水面经年积累的落叶。这是一处死水,水是山上落雨时流下来的,积成了水塘。沿着水塘,长着许多高大的树。树干在很低处,已经开始分杈;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他接着说:“这是寿数长的树。我刚到南京的时候,修书的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密匝匝的叶子。那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一片片小巴掌似的,层层地堆栈在一起。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收橡碗啊。”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用大拇指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亮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橡树,树干呢,能盖房子、打家具;橡子能吃,还能入药……”
我问:“那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说:“橡碗对我们修书人,可派得上大用场。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无论是宣纸还是皮纸,用刷子染了,晾干。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忙蹲下身来说:“那咱们赶快捡吧。”
……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近乎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曲折、富有波澜,前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毛遂自荐,在染蓝工艺上遇到挫折,后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执意按照传统工艺,成功染出蓝绢。
B.
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描写了老董修书补虫眼的过程。用词丰富,其中“随”“润”“覆”“画”“捻”“补”“挑”“捶”等动词传神生动。
C.
文中“修旧如旧”“近乎完美”等词,虽然可以表现出老董坚守传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是也暴露出其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
D.
小说描写了郊外的落叶、水塘和橡树等景物,渲染了静谧清幽的氛围,与南京城内的景色形成对比,为下文老董捡拾橡碗、染好蓝绢作了铺垫。
15.
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
当今社会呼唤“工匠精神”,你从老董身上读到了这种精神的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
(1)敬业。老董坚持“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原则,不惜立下军令状,表现他热爱、敬畏、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精神状态。(2)精益求精。老董反复试验染制蓝绢,只为完美地修复《论语》珍本,体现他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3)专注。修补虫眼,染制蓝绢等细节,展现他的耐心、执著和坚持的职业精神。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注意把握探究的原则,要做到立足文本、讲究深度、有理有据。
【解答】(1)C.“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表述不恰当。老董执着坚守传统工艺,恰恰是传承传统文化,富有人文情怀。
(2)“我”是第一人称,参与故事之中,是事件的亲历者,以此来叙述更真实,读来更亲切自然。由原文“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此后很久我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白天和夜里他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染厂,听说是在和工人请教定色的工艺。听父亲说,染出来看还行,可是一氧化,颜色全都变了”“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老董说:‘今天放个假,我带你赏秋去。’……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收橡碗啊。’……我问:‘那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说:‘橡碗对我们修书人,可派得上大用场。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无论是宣纸还是皮纸,用刷子染了,晾干。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可知,借“我”的见闻推动情节发展,使老董的形象更真实、意蕴更丰富。
(3)由原文“省外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可知,老董坚持原则,甚至不惜立下军令状,表现他热爱的职业、敬业的精神。
由原文“此后很久我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白天和夜里他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染厂,听说是在和工人请教定色的工艺……老董家里的沙发套、桌布和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近乎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可知,老董为完美地修复《论语》珍本,反复试验,体现他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由原文“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他用一支毛笔,蘸上糨糊,将一个虫眼儿润湿,然后覆上了同样焦黄的宣纸。再用毛笔蘸水沿着虫眼边缘画水纹,将多余的毛大纸捻断。对于大点的虫眼儿,浆糊润湿后,他边修补,边用镊子或针锥小心地挑干净毛边儿,然后用个小木槌轻轻地把虫眼儿捶平整,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老董说,这一行不只靠眼力,还要有坐定了板凳不挪窝的耐力”可知,修补虫眼等细节,展现他的耐心、执著和专注的职业精神。
答案:
(1)C。
(2)①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显得更加亲切、真实。②借“我”的见闻推动情节发展,丰富老董的形象意蕴。如“我”回忆老董修书补虫眼,听到有关老董的消息,与老董一起捡拾橡碗等。
(3)①敬业。老董坚持“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原则,不惜立下军令状,表现他热爱、敬畏、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精神状态。②精益求精。老董反复试验染制蓝绢,只为完美地修复《论语》珍本,体现他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③专注。修补虫眼,染制蓝绢等细节,展现他的耐心、执著和坚持的职业精神。
【点评】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五、写作(40分)
1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世卫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它是获得健康最高效的方法,也是个人健康管理最重要的策略。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振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规范书写,不少于700字
【分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考查中学生核心素养中“学会生活”内容,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切合疫情后,人们普遍高度重视身体健康的现状。预防疾病、健康生活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人类面对新冠肺炎的共同思考。本次作文提出一个更广泛的健康话题,切合国家关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论述。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本次作文给的材料是用一系列数据真实地告诉我们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且占比不同,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服务等。由此材料中得出结论:“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它是获得健康最高效的方法,也是个人健康管理最重要的策略”。首先要明确健康的内涵:健康可以是身体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健康;可以是健康理念的培养,也可以是健康习惯人养成;可以是健康思想教育,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养成;可以是个人的健康,也可以是社会体系的健康发展,更可以是健康中国的建设;可以是个人身体健康对事业、人生的重要性论述,也可以是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探讨。本文的写作重点是提倡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把健康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题目是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考生可以作多方面的思考。
参考立意:
选择健康方式,保护身心的健康;
健康生活
健康成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幸福生活;
身心的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
【解答】选择健康方式,保护身心的健康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振华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选择健康方式,保护身心的健康”。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保障,但繁忙的学习工作、超负荷的压力、长期缺乏锻炼、生活习惯不良导致了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只有做到体魄健全,心理健康,我们才有了学习工作的保障,未来才有条件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出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靠着自己强大的免疫力和积极心态战胜病毒的人们。科学研究表明,个人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策略,因此我倡议全班同学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锻炼”“保持积极心态”。
??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睡眠还能起到保护大脑,提高办事效率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挑灯夜战”。有人是因为拖延导致没有及时完成任务,更多人则是经过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觉得不熬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无人管束的自由让不少人尝到了熬夜的甜头。然而熬夜不仅会使视力下降,更会使得免疫力下降。因此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保证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
??健康生活,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爱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的食物;还有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原因导致肥胖人口的与日俱增。粗粮、细粮、荤素都要进行合理搭配,还要根据性别,年龄等具体情况确定需要摄入的热量。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只有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做到全面营养均衡。因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克服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的毛病,养成科学膳食、均衡饮食的好习惯。
??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而适度健身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坚持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病毒入侵。锻炼还可以减压,如果你压力大的时候,跑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减压方法。锻炼还能减肥瘦身,合理的锻炼也可促进新陈代谢。除了身体方面的改变,锻炼还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方面的愉悦。
??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而健康的心态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激情;消极而灰暗的心境会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会及时调整心态。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有人不小心染上新冠肺炎,就觉得希望顿失,结果由轻症转为重症;有人即使患上重症,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接受治疗,最终转危为安,成功痊愈出院。良好心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此有利,我希望同学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健康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任何财富都不可比拟。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还可以使我们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健康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此文第一部分可紧紧围绕“为什么要选择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展开论述,引用伟人名言,分析社会现状,引述科学结论,提出本文中心论点“选择健康方式,保护身心的健康”。然后用四个分论点论证:“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健康生活,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结尾重申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巨大作用,再次发出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