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金蛇狂舞》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这一课的重点是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以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乐曲本身为我们提供哪些音乐要素和课挖掘的教育因素,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一节课里快乐有效地掌握其中的音乐要素,获得一定的艺术能力。在欣赏活动环节的设计,必须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欣赏,并逐步的深入和提高。设计教学时,我以“节奏”作为音乐活动的核心和突破口,通过简单有趣声势拍打练习熟练掌握锣鼓节奏,并且通过声势体验、师生律动、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答呼应”和“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并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实践音乐并表现音乐,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不断开拓艺术视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
教材分析: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而成民族器乐合奏曲,乐曲短小精悍,欢快流畅。在旋律发展中,采用了“螺蛳结顶”和“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铿锵有力的锣鼓渲染了热闹欢腾的气氛,表现人们在端午佳节赛龙舟的喜庆场面。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民族乐器了解较少,但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和赛龙舟习俗很感兴趣,从这一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初步了解乐曲的创作特点——“螺蛳结顶”和“对答呼应”
2.掌握锣鼓节奏,并且能够进行主旋律部分的试唱
3.通过音乐知识库的学习,了解曲作者聂耳及其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乐曲《金蛇狂舞》,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通过听赏,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欢快激昂的氛围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螺蛳结顶”和“对答呼应”的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 语言导入
教师展示粽子,引出端午节赛龙舟
师小节: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
【设计意图】简单的语言导入,更直观的引出课题,用端午节习俗赛龙舟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为本节课欣赏乐曲做了初步的准备。
二 欣赏乐曲
(一)初赏全曲,初步感受乐曲氛围
1.思考: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场面?(端午节赛龙舟时激烈的场面)
这首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欢快、喜悦、热烈、昂扬)
2.简介作者——聂耳
聂耳,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从小酷爱民间音乐,在祖国的存亡关头,投身革命文艺事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37首,为我国的音乐事业拓荒开路,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观看赛龙舟视频,复赏全曲,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氛围
1.观看视频,复赏乐曲,注意辨别乐曲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的?(锣、鼓)
2.打击乐器锣、鼓有何作用(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用来鼓舞士气统一划船的节奏)
3.作品介绍
师:大家不妨大胆想象一下,金蛇指什么?狂舞又是什么意思?(金蛇指龙船,狂舞是指很多龙船你追我赶的热烈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欣赏以及乐器的介绍,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而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 分乐段赏析
(一)第一乐段
1.欣赏A乐段
问: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场面?(一艘艘龙船像箭一样冲了出去)
2 再次聆听
(二)重点赏析第二乐段
1.欣赏B乐段
问:这一乐段旋律怎么样?(流畅、欢快、热烈)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这首乐曲主要的打击乐器演奏的,而主要的打击乐器是锣和鼓,在这一乐段中也出现很多锣鼓节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试一试
(1)出示前四个小节节奏型,师带领学生念节奏
2/4 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2)边划拍边唱旋律
2/4 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5 5 4 4 ∣ 5 5 2 ∣ 2 5 4 4 ∣ 6 1 2∣
(3)将“咚呛”带入旋律中,唱一唱
2/4 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咚咚呛呛 咚咚呛 咚咚呛呛 咚咚呛
(4)加入打击乐器,感受锣鼓节奏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拍了节奏,像这样的节奏我们就称为锣鼓节奏,这种节奏在高亢嘹亮的民族音乐中经常出现,对表现热烈欢快的气氛有着重要作用。
(三)重点赏析第三乐段
1.赏析第三乐段,引导学生理解“螺蛳结顶”和“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
师:这一乐段是整首乐曲中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乐段,他们主要由什么乐器领奏的?又有何特点?
2. 出示童谣,用童谣引出“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
(1) 跟老师念一遍,再次体验锣鼓节奏
(2)分组朗读,体验分组朗读的特点
师小节:像这样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并且节奏型都相同的创作手法叫“对答呼应”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的同时,能够找出“对答呼应”的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出示旋律,唱一唱
(1)用“对答呼应”的方式把节奏念一遍
(2)跟师模唱
(3)视唱
5 6 5 6 ∣5 4 5∣ 1 2 1 2 ∣ 5 6 1 ∣
5 6 5 4 ∣5 1 2 ∣5 6 1∣
5 6 5 ∣ 1 2 1 ∣
5 5 1 1∣
1 1 ∣
(4)观察旋律,想一想,引出“螺蛳结顶”
师小节:像这样句幅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一个音符,这样的创作手法叫“螺蛳结顶”
(5)加入伴奏乐器,边唱边演奏
(6)分成四小组,两个小组伴奏,两个小组唱旋律
4. 再次聆听感受“螺蛳结顶”和“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
师小结:可到底谁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继续欣赏第四乐段。
【设计意图】学生是音乐的参与者,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螺蛳结顶”和“对答呼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民间音乐元素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而整节课的终极展示,也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将民族音乐的魅力完整展现给学生。
(四) 欣赏A’乐段
思考:这段旋律与哪一段旋律相似?又有哪些不同?(旋律相似,不同的是速度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密,力度越来越强,情绪也越来越激烈,表现了龙船冲刺的场面,把整个音乐推向了高潮)
四 欣赏视频,
播放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再次感受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五 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乐曲《金蛇狂舞》飞扬的鼓点一起走进了龙舟赛场,激昂的旋律让我们一同感受了节日的欢腾,这就是民族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
《金蛇狂舞《》是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作品中的一首,由音乐家聂耳改编而成的,乐曲以热烈的锣鼓贯穿全曲,以极具亲和力的民族音乐语汇引领学生走进热闹、欢腾的民族音乐殿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乐曲所表现的端午佳节赛龙舟时热烈欢腾的场面。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将所有的环节都紧紧扣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核心展开的,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在听、看、动、想紧密结合的欣赏活动中努力获得“音乐耳朵”的能力,使同学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欣赏音乐,让他们体会作品所渲染的热烈欢快的气氛。
初步聆听时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去感受,锻炼学生资助学习能力,在复赏音乐时,采用最直观的方法,播放龙舟比赛的视频,让学生边听边看,进一步感受乐曲欢腾热烈的氛围。在了解乐曲结构的基础上分乐段进行赏析,并且让学生注意所运用乐器的变化,听后讨论并展开想象,每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层层深入地去聆听,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叙述,纷纷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越来越激烈,最终“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由此可见,教师语言启发性的核心不在于多问或少问,多讲或少讲,而在于要启发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欣喜,只有启发得当,引导及时,才能启而能发,导而有效。
为了不让同学们觉得欣赏课枯燥无味,我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条件及可能,借来了部分打击乐器——鼓、锣和钹让学生去体验,并且加入了节奏练习与床边环节,学生兴致勃勃,却也意犹未尽。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本课重难点“螺蛳结顶”和“对答呼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中利用童谣启发学生对“对答呼应”创作手法的理解,让童谣的朗诵与音乐聆听相结合,聆听与巩固概念相结合,每一步都向前引导着、推进着学生,使他们兴致盎然地达到了我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在本课欣赏的最后环节,由于上课时说话语言稍快没有把握好时间,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时间有出入,为了让整节课更充实,不留遗憾,我临时起意让学生再次拿起手中的打击乐器体验“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以至于场面有点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让我觉得本节课最遗憾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合理的安排好时间,还将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