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至第38页。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声音的响度,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了解声音的品质——音色,利用波形来比较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振幅和不同乐器的音色。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声音是有区别的,并且学习了音调这个特征,本节是上一节的延续,将继续探究声音在响度、音色上的差异,从而对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初步学习并掌握了声音产生,传播,音调及其高低决定因素的相关知识,对学习声音响度及音色两大特征已先打好了基础。响度概念的理解对学生而言并不难,但探究影响的因素则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基本特征。
2、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七、教学方法:分析比较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
八、教具准备:小鼓、纸屑、多媒体、钢尺
九、课时安排:1课时
十一、教学设计:
1、温习知识
设置问题情景,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设置的问题如下所示:
(1)声音有三大特征,我们学习了其中的哪一个特征?
(2)什么是音调?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
(4)音调的高低和频率有关,那具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声音的高低,以及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等知识,本节课开始通过设置问题情景,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先听一小段音乐,一共听两次,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比较两次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调节好音量,播放一小段音乐;
第二次:把音量调大,播放相同的一段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事先和学生沟通,并于上课前老师和学生一同携手合作演示一个故事场景,以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增加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并开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求知欲望。
3、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探究1——声音有强弱吗?
声音不但有高低,还有强弱。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
提出问题:影响 (声音响度的因素有什么) ;
猜想与假设: (振动幅度) :
设计实验:
(1)课本P35活动1,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然后用力敲鼓,再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纸屑跳动情况直接反映了鼓面的振动幅度。
分析论证: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到:小纸屑跳起的高度越高,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大。
(2)取一把钢尺,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一听哪种情况下响度大,看一看,哪种情况钢尺的振动幅度大?
分析论证: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到: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景,以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同时,设计三个实验以此分析得出结论,避免了偶然性,从而使实验结论和规律具有普遍性。
探究2——能否用波形比较振幅?
阅读课本P35 用波形比较振幅的内容,通过观察图2-27讲解得知:响度越大,波形幅度越大,响度越小,波形幅度越小。(注意振幅对应图形的纵坐标)
阅读课本P36的内容,总结知识:把人耳能听见得最弱声音的强度定为0 dB,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声音强度。其中: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声音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50 dB。
探究3——响度与声源距离有关系吗?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离声源较远时,听不清声音的情况,再走近点就会听清楚。这些现象说明了: (响度与声源距离远近有关) ;
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增大声音响度的方法:
(1)增大振幅;
(2)减少声音的分散。如:用手作喇叭状在口旁喊话;医用听诊器;助听器等。
探究4——除响度和音调外,声音还有哪些特征?
(1)组织同学做游戏,让一个同学走到讲台上,背对着同学,让下面的任一同学叫他的名字。然后让上面的同学说出是谁在叫他。
通过以上活动说明: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这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是:音色。我们平时能区别不同的发声体依靠的就是声音的音色。
阅读课本P37 总结得出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
4、归纳总结,强化知识
老师设置问题提问,学生则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的知识小节:
声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有趣的抢答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印象,也注重学习的体会和方法的掌握。
5、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P38自我评价与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知识,也发挥学生在课余时间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布置作业
(1)完成新学案相关内容。
十二、板书设计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一、响度
1.定义: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符号:dB
2.影响因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二、用波形比较振幅
三、响度与声源距离的关系
四、增大响度的方法
1.增大振幅; 2.减少声音的分散。
五、音色
1.定义:声音的品质。
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
归纳总结
声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
十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