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Ⅰ 专题0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Ⅰ 专题0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2 23:0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考纲解读】
根据高考命题规律分析,从命题形式上看,科技发展、文学艺术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涉及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北、明清等各个时期。已有两年未在文化史方面出大题了,但要注意科技史方面的内容。命题视角会侧重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也可以从中外历史比较角度进行题目设计。
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重点关注: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2.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
3.分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各自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4.话本、元曲、小说等世俗文学随着城市发展而兴盛,其欣赏者、阅读者的主体是市民阶层,反映了市民的利益、要求和理想,与宋元、明清的经济发展有何联系。
5.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西方近代科技领先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1.科技成就
【主要内容】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默写、背诵提示】(1)四大发明产生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重点、难点破解】两本教材差别较大,多会借助材料、创设情景来考查,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明确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命运说明的实质问题。
2.汉字与书画
【主要内容】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默写、背诵提示1(1)汉字的起源。(2)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2)古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3)中国画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4)著名绘画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重点、难点破解1(1)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注意不要记忆时间错位)。(2)要能够认识主要字体,从中大体知道其特点。如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等。认识名家的书法代表作。(3)对于绘画要能知道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重点了解文人画的特点。
3.文学成就
【2012考点PK】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
印刷术: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
火药:①唐初发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①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②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从那时起,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①楷书始于东汉,特征: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魏晋时期,楷书特征得到完善。
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晚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
②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中国画
⑴起源: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①夏商周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夫妇宴饮图》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人画:以顾恺之成就最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⑤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⑥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黄甲图》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⑶特点: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概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②特点是
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辉煌的原因:①政治上: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国力的强盛,③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唐诗的四阶段: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③中唐白居易的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5.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宋词两流派: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形成:①清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可以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有关本专题内容的复习,建议以“领先的古代科技成就”“辉煌、多样的古代文学”“独领风骚的古代中国艺术”“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代科技文化特点”为主题并分不同时期展开。
领先的古代科技成就 辉煌、多样的古代文学 独领风骚的古代中国艺术(东方奇葩)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代科技文化特点
天文历法 医学 四大发明 其他 文化传人 文化外传
先秦 ①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录;②《甘石星经》 扁鹊创四诊法 物理:《墨经》 ①《诗经》②屈原《离骚》③诸子散文 ①绘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铅壶;②音乐:湖北随州曾侯乙基编钟 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学 文化异常繁荣:①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②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秦汉 ①西汉武帝时“太初历”;②太阳黑子最早记录 《黄帝内经》奠定祖国医学基础 ①西汉前期已有造纸术;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①赋:司马相如和班固;②乐府诗:《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 ①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秦砖汉瓦;②绘画;③歌舞:《大风歌》 古代文化大发展时期:①秦汉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气势恢宏
魏晋南北朝 ①数学:刘徽、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缀术》;②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③地理: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①建安文学;②陶渊明与田园诗;③乐府诗:北方民歌《木兰辞》《敕勒歌》 ①书法:蔡邕、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②绘画:曹不兴、顾恺之;③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造纸术4世纪传到朝鲜,后传到越南和日本 承上启下特征:①科技成就集中于数学、农学、医药学、地理学;②文学内涵丰富,反映了社会大变动现实;③艺术成应突出,深受少数民族和外国艺术风格影响
隋唐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①孙思邈著《千金方》;②元丹贡布著《四部医典》;③唐政府颁《唐本草》 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制的书籍;②唐中期已出现火药 建筑:①李春建赵州桥;②宇文恺建大兴城 唐诗:①初唐:陈子昂;②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③中唐:白居易;④晚唐:杜牧、李商隐 ①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②绘画: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③书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④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①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②隋唐乐舞受周边邻国影响 ①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传 到非洲和欧洲;②建筑技术传到日本;③唐诗传入朝鲜、日本④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术传入新罗 隋唐文化辉煌灿烂,呈现盛唐气象:①色彩艳丽;②情调自然;③气势恢宏;④雍容华贵
宋元 ①沈括《梦溪笔谈》;②郭守敬主持全国天文测量:编《授时历》 ①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③火药在宋元普遍应用 建筑:①北宋李诫《营造法式》;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③金代卢沟桥和元大都 ①宋词: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②诗歌:陆游;③世俗文学:话本;④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 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①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②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欧洲;③火药武器13世纪传入阿拉伯、欧洲 承唐之后,继续发展,高度繁荣:①三大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②宋词元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③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进一步交融,又各具特色
明清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①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②地理: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③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①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②类书、丛书编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①利玛窦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介绍给中国;②明朝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及农作物新品种 《本草纲目》被译为多国文字 承古萌新,西方东渐:①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②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明清小说成为文学主流;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④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碰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成就灿烂辉煌,世所瞩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卓著。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代表的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名师点睛】
中华文化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其基本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时期,不仅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构筑了基础。秦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逐渐形成并日益扩展。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形成了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也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外传、“中华文化圈”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明朝中期以后,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衰落。
社会存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既要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等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也要看到隋唐、宋元等盛世时期高度繁荣的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如唐朝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
我们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状况时,首先要关注其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2.政治因素: 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3.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生产工具是否有新的发明。
4.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②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技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统治黑暗,佛教盛行,从而阁下生了对现实强烈不满的田园诗和描绘代父从军巾帼英雄的《木兰辞》,古窟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④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联系加强,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盛唐时期的诗作、壁画、建筑等无不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唐朝城市经济繁荣,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传奇应运而生。
⑤宋元时期,宋与辽、西夏、金对峙,国家分裂,从而陆游、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应运而生,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方传教士东来,使明清文化呈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古典科技与文化进入总结阶段,而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催生了揭露专制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解题规律方法】
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出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能促进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市民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城市商业的繁荣息息相关。唐宋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出现并发展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生活需要,传奇、词、曲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先后涌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文学艺术有更完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以适应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高考预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广州一中模拟)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辨别方向
解析: 从材料信息“舟师识地理”、“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这一时期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答案: D
2.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将于2012年发射首台超级太空望远镜。回眸历史,我国古代曾制造出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天文仪器,其中元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  )
A.制成浑仪 B.造出简仪
C.制成天文望远镜 D.发明地动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浑仪出现在元代之前;天文望远镜是近代西方发明的;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元朝郭守敬研制出简仪。
答案: B
3.右图是中国古代科技馆网站首面的一部分,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链接,最合适的应是(  )
A.浑天仪 B.翻车
C.造纸术 D.数学
解析: 浑天仪可列入天文学栏目,翻车可列入机械制造栏目;造纸术可列入四大发明栏目;尚缺少数学栏目。
答案: D
4.(2012·广东茂名一中模拟)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技术,而缺乏实验科学,同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 B
5.(2012·衡水中学模拟)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千金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A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药分类法;B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万世宝典”;C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D是唐朝孙思邈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实用医学百科全书。
答案: B
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中的作品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宋代的晏殊和楚国的屈原所作,唐、宋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和词,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楚辞体。
答案: C
7.与右图所示事件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是(  )
A.中秋节 B.端午节
C.清明节 D.春节
解析: 从图片内容分析,应是纪念屈原,故为端午节。
答案: B
8.温家宝总理在刚果布拉柴维尔访问期间,曾专程来到布拉柴中学,并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  )
A.王勃 B.陈子昂
C.高适 D.岑参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判断能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名句。
答案: A
9.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下列书体中属隶书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A属于草书,B属于楷书,C属于行书,D属于隶书。隶书的特点是雄放洒脱,雄厚深沉。
答案: D
10.关于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臻于成熟 ②两宋时期楷书进入盛世阶段 ③草书极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④魏晋时期进入自觉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以古代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各类书法的艺术特点设题,以史实为基础,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本题难度并不大,但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最好采用排除法,先排除几项,答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
答案: D
11.右图是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吉祥物泰山童子。它属于(  )
A.山水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解析: 2009年十一运动会吉祥物泰山童子灵感来源于“泰山石敢当”的传说,属于风俗画。
答案: D
12.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解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元时期话本、杂剧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施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辨证纲领。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用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为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材料二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他把药物分成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材料三 2009年12月17日,由北京多家中西医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出来的世界首个抗甲流中药方——金花清感方,现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有望为全球治疗甲流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
科研人员通过运动实验,以及对410例甲流轻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均证实“金花清感方”是治疗甲流的一剂有效药方,与达菲效果相当。这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医药方法来评估中医药对甲流的治疗效果。
甲流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就展开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甲型H1N1流感患者头痛咳嗽等症状、缩短退烧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书”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4分)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什么?如何评价其价值?(8分)
(3)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医理论?(8分)
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医学成就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辨证施治”方面判断“书”为《伤寒杂病论》,再指出其历史地位。第(2)问从“科目分类”来判断“文”为《本草纲目》。第(3)问应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如何对待中医理论。
答案:-0(1)《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4分)
(2)《本草纲目》。价值:记录各类药物1 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8分)
(3)中医学有很多的优点,也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局限,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珍视传统,古为今用,辩证取舍,发展创新等)。(8分)
14.“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予以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公元1049~1054年)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
(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6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春望》指出杜甫关注现实生活的诗歌特点。第(2)问应从宋代“冗官”“冗费”方面分析大量铸币的原因。第(3)问要从史料来源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杜甫的《春望》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特点: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8分)
(2)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解决三冗问题也需要大量货币。(6分)
(3)铜(铁)钱。理由: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