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纲解读】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增强,为满足商品市场、工业原料和投资场所的需要,资本主义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19世纪上半期,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或半殖民地。为了反抗列强的殖民掠夺,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持久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内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高考命题选点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选择题(含原来的填空题)散布于各有关章节,而材料、问题题则相对集中于中国的抗战以及日本对台湾的经济掠夺。
【2012考点PK】
本专题的最大特点是打破常规,以亚洲为单位,以民族独立解放和民族经济发展为中心,将中国史与世界史有关内容糅合在一起,组成一条相对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建议分为四个主题进行备考复习:①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急需更多的市场、原料,从而大肆对外掠夺和扩张,迫使亚洲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革命风暴);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导致亚洲反帝反封建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亚洲的觉醒);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引起中国的英勇抗战;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纷纷独立,走上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
主题 课文内容 知识要点与要求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与亚洲的革命风暴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了解英、法扩张的基本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认识列强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成因、过程;认识资本主义列张扩张的双重作用
亚洲的革命风暴 了解亚洲革命风暴的原因、性质、概况
印度民族大起义 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领导者、主力、认识其性质与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性质及作用,认识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亚洲的觉醒 亚洲的觉醒 了解“亚洲的觉醒”的原因、主要史实、新特点了解国大党、提拉克、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义和团运动 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朴素爱国和笼统排外两重性质及《辛丑条约》的危害
辛亥革命运动 (见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进程,明确《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 认识20世纪中期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了解中国军民抗日的主要史实,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明确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
亚洲现代独立国家的建立与经济发展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 了解蒙古、朝鲜、韩国、越南独立,印巴分治、阿以冲突
战后初期亚洲独立运动 了解中国、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模式
亚洲经济的发展 了解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认识民族独立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名师点睛】
首先,要瞻前顾后,注意历史的前因后果和前后同类事件的对照比较。以亚洲的民族国家独立与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例,它们既是前后历史进程的关系,也是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因为,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所以,复习前者就要联系后者。反之亦然。就亚洲革命风暴而言,它跟工业革命、市场原料需求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有因果关系。谈到前后对照比较,较为典型的是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比较。它们都是民族解放运动,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斗争性质,但在时代特点、领导阶级、斗争方式诸方面又有诸多的不同。中国与日本的两次战争也有比较的必要。前一次即甲午战争是怎样爆发的?中国是怎样抗战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后一次即抗日战争又是怎样爆发的?中国是怎样抗战的?中国为什么会胜利?等等。进行这种比较,最大的作用是找到双方的异同,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其次,要左顾右盼,注意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间民族解放斗争、经济建设的联系与比较。1.印度民族大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都属于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亚洲革命风暴,但是,前者主要是反对英国殖民侵略,偏重于民族斗争;后者主要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偏重于阶级斗争。2.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都属于亚洲的觉醒,似乎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其实,义和团运动没有反封建性质。两者性质的差别要格外注意。3.日本侵华,最好与德国纳粹进行政治体制、战争手段、残暴兽行等方面作以比较。至于亚洲的经济,既可作内部的比较,如针对韩国与新加坡、韩国新加坡与西亚各国、印度与中国,问成功的原因、条件、各自经济特点和共性;也有必要将亚洲经济与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相联系,将亚洲经济的发展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来理解。
第三,要质疑问难,注意热点、误点与盲点。所谓质疑问难,就是每事问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取得良好复习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所谓热点,主要是指社会关注、史学界重视的与现实密切联系的历史问题。如天京事变(150周年)、国共合作抗日、中日关系、西亚石油国等问题就需要多加关注。所谓误点,是指容易错误理解的知识联系。如工业革命是列强扩张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革命运动,所以顺应了历史潮流。朝鲜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属于亚洲的觉醒,所以都具有反帝斗争性质。1939年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所以,1939年后国民党“抗日是假,反共是真”。曾是殖民地的韩国、新加坡几十年后成为现代化国家,所以殖民地的历史为现代化的现实创造了条件,韩国政府以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所以,韩国是计划经济。等等。所谓盲点,就是历史复习中常常忽略而高考命题出其不意选中的知识点。如重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印度的独立是以和平的不流血的方式实现的,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等等。
【规律方法】
总结本专题相关知识,可以抓信这么几条规律:一是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包括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也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各种形式(激进或温和的)的反抗,几经曲折最终都殊途同归取得了独立; 二是殖民主义对亚洲的侵略虽然方式各有不同,但客观上都具有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双重作用;三是民族独立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迅速发展必然是因为有了独立,而独立则不一定经济能迅速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四是中国抗战的胜利证明只要举国团结坚持抗战,正义的被侵略弱国终将战胜邪恶的侵略强国。
全面、准确记忆是复习本专题的基础。根据近年高考命题情况看,凡是《考试说明》涉及的历史知识点都应该全面、准确、牢固地复习落实。应对的基本办法就是明确《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逐节、逐段、逐句、逐字过关,做细致的复习。
高考中的一些试题,之所以使人出乎意料,其实就是知识点未得到全面、准确记忆的结果。如何去落实知识点?建议用缩写(即针对教材内容删繁就简长话短说)、朗读(即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反复朗读)、回忆(即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逐一回忆甚至默写),这些似乎是最笨拙的,其实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灵活、熟练运用是复习本专题的关键。既然是选拔性的高考应试,因此,通过解题的强化训练达到灵活、熟练运用的目的就必不可少。关于强化训练,提出三条建议:1.收集近十年的高考有关试题,认真反复做,必须达到这样的目的:既要知道试题问什么,更知道命题者为什么这样命题;既知道怎样解题,更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题。以此熟悉高考解题的方法;2.建议选择一至两本试题集反复练习,以便熟能生巧;3.根据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自己适当编写一些选择题、问答题,自问自答,体会一下命题者的感觉。这对准确理解高考试题命题者的意图大有好处。
【名师预测】
一、单项选择题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亚洲掀起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据此回答1~5题。
2.“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你对马克思这句话的本质含义的理解是 ( )
A.入侵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生产力 B.入侵导致印度自然经济瓦解
C.入侵使机器纺织代替了手工纺织 D.入侵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大起义中反殖民主义侵略性质十分明显的是 ①爪哇人民起义 ②阿富汗人民起义 ③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④太平天国起义 ⑤印度民族起义 ( )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4.印度民族起义固然是因殖民掠夺而爆发,但导火线却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素。这个因素是( )
A.宗教 B.卫生 C.婚姻 D.租税
5.印度民族起义的主要力量和打击对象分别是 ( )
A.封建王公和英国侵略者 B.土兵和英国侵略者
C.农民和英国侵略者 D.手工业者和英国侵略者
19世纪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也促成了亚洲的觉醒即亚洲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据此回答6~8题。
6.下列事件中基本上不具备反封建斗争性质的是 ①朝鲜义兵运动 ②中国义和团运动 ③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④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激进派的主张不包括 ( )
A.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 B.推翻殖民统治
C.实现民族自治 D.实现民族独立
8.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为近代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是 ( )
A.君主专制 B.满清统治 C.土地不均 D.列强侵略
近代以来日本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都进行了英勇反抗。据此回答9~17题。
9.日本统治集团制定大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B.西方列强的支持
C.对市场原料的需求 D.日本是岛国人多地狭
10.“此日漫挥天下日,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此诗句哀蛋赞叹的海军将领是( )
A.左宝贵 B.邓世昌 C.林永升 D.丁汝昌
11.下列各国,对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持不反对态度的是 ( )
A.英 B.法 C.俄 D.德
12.迫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的是 (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3.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4.国共两党两军联合作战顽强抗日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豫汀桂战役
15.抗战时期口诛笔伐汪精卫为“叛党祸国,觍颜事敌,罪大恶极,浮于秦桧”的是 A.海外华侨 B.延安军民 C.重庆政府 D.英美记者
16.1943年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的 ( )
A.协定关税权 B.治外法权 C.投资办厂权 D.传教办学权
17.中共“七大”规定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 ( )
A.社会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人民共和国 D.中华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纷纷独立。据此回答18~19题。
1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19.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但至今阿拉伯国家一直未能建立起来。其直接的原因是 ( )
A.英国的干涉 B.美国的破坏 C.阿以冲突 D.冷战的影响
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亚洲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此回答20~24题。
20.新加坡独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其领导人认为他们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是 ( )
A.资源 B.人才 C.地理位置 D.小国
21.20世纪90年代韩国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其成功的经验不包括 ( )
A.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B.根据国情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C.实行五年计划的计划经济 D.鼓励出口
22.泰国、马来西亚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韩国、新加坡是在 (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3.与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事实不符的有关表述是 ( )
A.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B.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自给
C.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D.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24.20世纪70年代西亚石油国日益富裕,其中已迈入世界富国行列的是 ①沙特阿拉伯 ②科威特 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④南也门 ⑤伊朗 ⑥伊拉克 (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日本的武器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吨。而中国,飞机、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没有生产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其主要部件和原材料还必须依赖进口。……与日本相比,七七事变前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到日本的1/4。其中,钢年产量是1/145、石油年产量是1/129、铜年产量是1/121。……七七事变前夕,中国仅有飞机223架,而日本有1600架,中国有作战舰艇60余艘,排水量约6万余吨,只有日本的1/20。
——黄钟:《弱国战略成功的典范》,《凤凰周刊》2005年第18期
材料二 1935年11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发表对外关系演说。他说:“苟国际演变不斩绝我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吾人应以整个的国家与民族之利害为主要对象,一切枝节问题当为最大之忍耐,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为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27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
材料三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力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激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
——黄钟:《弱国战略成功的典范》,《凤凰周刊》2005年第18期
材料四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宣言》和《关于要绝赤祸之决议》。宣言对国民党“五大”和五届二中全会所确定的对外方针“继承不变,且努力以策其进行”。对内承认“和平统一”,“为全国守之信条”。……声称“无论用何种方式,必以自力使赤祸根绝于中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29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6.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在重庆召开的庆祝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个灯谜:谜面叫做“抗战胜利”,谜底是打中国史书上的一个著名人物。结果出现了四种答案:一曰屈原;二曰苏
轼;三曰蒋干;四曰共工。(注:苏轼,西汉人,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始终不屈,后汉匈和好才得归汉;蒋干,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企图盗窃情报反而中计;共工,我国神话人物,怒触不周山使天崩地裂。)
请回答:
(1)解析上列四个历史人名所寓含的历史内容
(2)如果你是当时的猜谜人,作为游戏你会猜四人中的谁?结合事实说明你的理由(不论猜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请对中国抗战胜利原因作一综合分析。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经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政治前提是什么?试举三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
(2)中国、印度实现民族解放、经济发展的道路有何异同?
(3)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有何突出成就和面临的共同难题?
参考答案:
25.本题的设置,旨在依据材料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的抗战对策,着重考查考生的求异思维能力。(1)结论:抗战前夕,日本综合国力强于中国。理由:中国
的经济实力、国防工业、海空力量与日本相比,均居于绝对的劣势。(2)评述:背景:国共对峙已经基本结束;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对待共产党,由“武力剿灭”转变为“和平统一”。对待日本侵略,一是在“不侵犯主权”前提下尽量“拖延”战争的爆发;二是战争一旦爆发,则坚持“持久消耗”战略,争取国际援助(从东到西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日本实力,以待英美的参战)。基本评价:蒋介石虽未放弃“根绝赤祸”的根本立场,但“和平统一”策略有利于弱国的备战。“持久消耗”战略为后来抗战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抗战不但坚持到英美参战,而且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26.本题以中国抗战胜利原因为主题,并不求答案的一律,是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多元化历史思辨能力。(1)屈原,指美国,即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苏武,指苏联,即日本受到蒋介石国民党的打击。共工,即共产党,指日本投降主要是共产党的功劳。(2)猜谜底:共工。中共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的压力;牵制了日军兵力,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得以坚持下来。屈原。美国是盟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对中国提供了援助;制止蒋介石反共行为,维持了中国的统一战线;放弃了在华的治外法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太平洋战争中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与中、英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军心,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苏武。苏联是盟国中的强调;对中国抗战提供了援助;斥责蒋介石反共行为,维持了中国的统一战线;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蒋干。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统帅了中国军队,领导了中国的抗战;与英美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从国际方面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通过外交谈判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治外法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民党军队承担了下面战场的血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下面战场的牺牲和战果均明显高于敌后战场。(3)综合分析:中国抗战的胜利者先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结果,“屈原”“苏武”也起到积极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因为,没有中华民族的顽强抗战,用不了八年中国早已亡国,有多少“屈原”“苏武”也枉然;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面对强敌入侵,敌后战场、下面战场相互支持配合缺一不可,因此,抗战的胜利是“共工”和“蒋干”合作的全族抗战的胜利(在此前提下,也可以说共工或蒋
干为主)。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