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公开课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公开课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5 19:1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比喻论证
关于设喻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蓝 青
水 冰

发展、提高
客观
事物
提高、发展
直木 轮
木 直
金 利
改变原来状况

知明而行无过
加工
胜于
冷冻
寒于



引申


变化过程
学习
人工改造
博学
引申


客观
事物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木、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通过学习
一般人
顺风呼 闻者彰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一般的自然条件)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


君子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
基础上改进创造)
善假学习
要靠后天学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
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
空想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学习要
积累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要
恒心
(对比)
学习要
专一
(对比)
本文设喻的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比喻论证的好处
能力迁移
1、 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 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
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 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
干旱的土地,使他能恢复生气。
?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
黑暗中远征。
? 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2、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
要勤奋或谦虚
?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 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无刻不放出光芒;
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荀子之所以劝学,是因为事与人都可以向积极方面转化,故得出论点 : 学不可以已。方法无他,唯善假于物也,但是需要不断积累、 持之以恒和专心不躁。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连词,表转折关系,译成“却”、 “但是”
①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②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2.连词,表递进关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 连词,表假设关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成“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甲骨文 (大,人)+ (矢),像一个人在战场上被箭所射中。《说文》:“疾,病也。从疒矢声。”《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疾”本义为“中箭受伤,卧床休养”。又因“从矢会意,矢之去甚速”,因此,“疾”又有“快速”之义,联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该语境,“快,速”之义又引申为“(声音)洪亮”。后来“中箭受伤”这一本义引申为形容词“疼痛的”之义(如:痛心疾首)、动词“厌恶、憎恨”之义(如:疾恶如仇)等。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恨)
②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快)
③ 君 有 疾,在 奏 理,汤 熨 之 所 及也 。
(病)
④膑 至,庞 涓恐 其贤 于己,疾 之。
(嫉妒)

象形字。“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因此“至”的本义为“到来、到达”。

形声字,《说文》:“致,送诣也。从夊suī从至。”右边为“攵pū”即“攴pū”,“攴”字象形,《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从“攴”“攵”旁的汉字,本义大多与鞭打、敲打有关。

横绝江河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因此,
“绝”本义为“将丝线切断”,引申为“断,断绝”“停止、消失”之义。两山断绝,如何到达?那么只有“横渡”了。因此,“绝”又引申为动词“横渡”之义。
《千里 之行 , 始于足下 》 、《专一是成功 的钥匙》 、《学不 可以 已》 、《贵在有恒 》、《登 高才能博见 》 、《善假于物》 、 《锲而不舍浅析》 ,任选一题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