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河北省沧州市某校初一(上)月考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liàng)?
?
?
黄晕(yùn)?
?
?
?棱镜(léng)
B.莅临(lì)?
?
?
?
?
?
镶上(xiāng)?
?
高邈(miǎo)
C.粗犷(kuàng)?
?
静谧(mì)?
?
?
?
?竦峙(sǒng)
D.抖擞(sǒu)?
?
?
?
着落(zháo)?
?
?
澄清(chéng)
?
2.
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
?吝啬?
?
宛转?
?
花支招展
B.肌肤?
?水藻?
?
贮蓄?
?
呼朋引伴
C.花包?
?嘹亮?
?
绿萍?
?
咄咄逼人
D.烘托?
?响晴?
?
梦寐?
?
枯滕老树
?
3.
下列句子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追问,他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B.她画的画色彩缤纷、花枝招展,令人头晕目眩。
C.马上就要开始考试了,我们精神抖擞地走进考场。
D.天刚蒙蒙亮,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呼朋引伴,快乐地放起了风筝。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B.通过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使我领略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删去“使”)
C.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删去“不”)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许多提出了宝贵意见。(将“建立”和“完善”互换)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等,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
C.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D.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
6.
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勤奋是烈火,烈火能点燃希望的灯塔;勤奋是灯塔,灯塔可以照亮前进的方向。(暗喻、顶真)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
C.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二、名篇名句默写)
?
7.
根据提示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三、古诗词鉴赏)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面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闻(听说)
B.左迁(升职)
C.寄(寄托)
D.君(指王昌龄)
(2)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B.第二句写诗人李白在外旅途奔波。
C.诗人运用拟人和想象,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D.全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四、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
?_______________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__
③不逾矩?
?
?
?
?
?
?
?_______________
④学而不思则罔?
?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佛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济南的冬天》(选段)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描绘的某两处“画面”。
示例:青松擎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幅画面说明作者表现山雪景色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选文在写景状物的层次顺序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③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竟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
(2)文段④画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说说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②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
材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
【注】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
(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意的理解。
六、写作)
?
12.
题目:_______________滋润我成长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河北省沧州市某校初一(上)月考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B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酝酿”的“酿”应读作“niànɡ”;
C项,“粗犷”的“犷”应读作“ɡuǎnɡ”;
D项,“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
故选B。
2.
【答案】
B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花支招展”应写作“花枝招展”;
C项,“花包”应写作“花苞”;
D项,“枯滕老树”应写作“枯藤老树”。
故选B。
3.
【答案】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艳丽或姿态优美。不能用来形容画作,使用错误。
C项,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4.
【答案】
D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项,语序不当,将“许多”放到“宝贵”之前即可。
5.
【答案】
B
【考点】
济南的冬天(老舍)
春(朱自清)
雨的四季(刘湛秋)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省略号与“等”字不连用,删去省略号或“等”。
6.
【答案】
C
【考点】
春(朱自清)
修辞手法的辨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是没有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结合“闭了眼”看出应该是想象。
二、名篇名句默写
7.
【答案】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考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展现海岛勃勃生机”可推知答案。注意“丛”的正确书写。
(2)由“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可推知答案。注意“郎”的正确书写。
(3)由“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可推知答案。注意“残”的正确书写。
(4)由“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可推知答案。注意“藤”的正确书写。
三、古诗词鉴赏
8.
【答案】
B
B
【考点】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品味语言(炼字)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左迁:降低官职。
(2)B项,“李白”错误。降职远调的是王昌龄,所以在外途奔波的是王昌龄。
四、文言文阅读
9.
【答案】
(1)①生气,恼怒,②竭尽自己的心力,③越过,④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①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②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A
【考点】
《论语》十二章(《论语》)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②句意为: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③句意为:不会越过法度。逾:越过。
④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①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悦”,愉快。
②温:温习。
(3)A项,“《论语》是佛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错误。应为:《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
五、现代文阅读
10.
【答案】
(1)示例:小山着衣、白银镶玉、落日羞雪、山庄卧雪(任选两个作答即可)。
(2)示例:①突出特征。从整体上看,选文写“雪后山景”抓住了外在的色彩美和内在的情韵美,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虚实相生(或运用联想与想象)。如“青松擎花”是实,“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这样写具有立体质感,有利于表情达意。
③巧用修辞。如“落日羞雪”:“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照在山腰上使雪着色当作人害了羞来写,写出雪变幻的色彩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示例:写景状物要讲究层次性。总体上一般要按照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等逻辑关系安排内容;局部可以按照空间、时间等顺序叙述描写。
【考点】
修辞手法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老舍)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表现手法及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选文第一段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可以概括为“小山着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雪像银边天似玉,可以概括为“白银镶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落日的阳光使得山腰的薄雪羞成粉色,可以概括为“落日羞雪”。选文第二段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即“山庄卧雪”。作答时注意按照示例的格式进行概括,任选两个作答即可。
(2)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虚实、联想、想象等方面来分析,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和妙处。比如写“青松擎花”的画面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具有立体质感,有利于表情达意;写“落日羞雪”的画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变幻的色彩美等等。选择一处加以分析即可。
(3)作者先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对局部的景物进行描写,分别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山尖的银边,山坡上的草色,再写到山腰上的薄雪,山坡上的小村庄。然后拉到远景,从总体着眼,形容眼前整体的景色是张“小水墨画”。因此,本文的景物描写生动而有层次,大层次上由分到总,先描写局部景物,再描写整体景色;小层次按空间顺序细致描摹各个局部景物。这启示我们在写景状物时,应当注意层次感的问题,可以分为大层次和小层次两个方面,而在各个方面之中又可以分别选择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等来描写。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1.
【答案】
(1)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柳的生命力。
(2)有实用价值,表达情思
(3)①“狂颠”形容举止放荡无节制,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柳的美丽姿态和情韵。
(4)材料中的“柳”包含着不舍、留恋的情思。
(5)主要有两方面含意:一是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二是柳树是人们的情感依附,人生寄托(或“蕴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人生寄托,有着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考点】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赏析文章语言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答题前要明确每段主要写了什么,概括一下段意,之后再总结三个方面。第①段点明中心,柳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第②段没有中心句,但从柳叶、树干、树皮就能看出写得是柳的形态。第③段从第一句看出写得是柳音。第④段从第一句看出写得是柳之妙。第⑤段写得是柳絮,也属于柳的顽强生命力。第⑥段和第⑦段写得是柳的顽强的生命力。第⑧段写了历代文人雅士靠吟咏柳来抒发感情,寄托人生。第⑨段再次点明主旨,升华中心,写江南柳不但“灵魂不灭,生生不息”,而且他也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题干已给定答题范围“文段④”,根据“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可知,“柳之妙”体现在柳的实用价值;根据“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可知,“柳之妙”体现在柳能表达情思。
(3)①“狂颠”本义是形容举止放荡无节制。这里一反柳絮安静柔弱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柳絮在风的作用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
②将“柳”比作“诗”,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的美丽姿态与情韵。
(4)解答时,应在明确文章主旨,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根据材料中的“杨柳依依”,定位到第④段中“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一句,该句饱含了“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由此可知,材料中作者是借“柳”来表达离别的不舍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解答本题要结合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先看“一颗不灭的灵魂”在文中第①段中的意思: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然后再看在第⑧段中关于“一颗不灭的灵魂”的相关内容“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分析其意思:柳树蕴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人生寄托,有着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六、写作
12.
【答案】
参考例文:
阅读滋润我成长
阅读,像甘露一样滋润着我枯燥乏味的生活;阅读,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看见人世间的真善美;阅读,更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直照在我的心田上……阅读,滋润着我成长,陪伴我走过了14个春秋。小时候,我总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给我讲故事。那一个个迷人的故事,总能给我带来乐趣,常常使我在五彩缤纷的童话故事里流连忘返。上小学后,我就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书中的精彩情节,常常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中,我仿佛和尼尔斯一起游览这美丽的世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我好像和鲁滨逊在荒岛上一起生活,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狼牙山五壮士》中,我仿佛和战士们一起并肩作战,消灭敌人。看了这些,我多么想成为这书中的一角,和他们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不知不觉,阅读便成了一种美的享受。上初中以后,我逐渐懂得了阅读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在这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这本书,故事中的海伦是一位盲人,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凭借着她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给人们极大的鼓舞,也让那些虚度光阴的人悔恨愧疚。海伦的事迹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能够徘徊不前,不能虚度光阴,而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眼前这美好的生活,绝不要轻易地向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低头,要勇敢地去战胜它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深切的感悟,学会了坚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还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阅读,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感情。在成长的路上,因为有了阅读的滋润,我的生活变得丰富了,因为有了阅读的滋润,我的生活也变得更精彩!阅读,滋润着我成长,我喜欢阅读。
【考点】
半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作文标题是“_______________滋润我成长”。审题没什么难度,关键是补题。补全题目常用方法是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如横线上可填“母爱”“友谊”“诗歌”“书香”“幸福”“快乐”“挫折”等。写作时一定要把横线上所填内容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写出来。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