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5 18: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论语》十二章
学习内容
11. 《论语》十二章

1
学时
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生平、地位和影响,懂一点孔子的儒家思想、仁学理论和教育原则。
诵读课文,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能口头翻译课文。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大意,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懂弄通这十二章《论语》,吸收其精髓,并能实际运用。 难点:具体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各章论述角度及主旨。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了解作者、《论语》的相关资料。
给加粗词注音。
论.( )语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罔.( )诲.女.知之乎( ) 殆.( ) 不悱.不发( ) 默而识.之( )博学而笃.志( ) 曲肱.而枕之( )一箪.食(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 )而.( )不愠.( )
(3)温故.( )而知新 (4)思.而( )不学则殆.( )
(5)孔文子何以.( )谓之“文”也(6)必有我师焉.( )
(7)学而不厌.( )(8)是.以.( )谓.之“文”也
(9)不愤.不启.( ),不悱.( )不发( )
(10)吾日三省.吾身( ) 不逾矩.( ) 4.翻译下列语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原文填空:
(1) ,不亦说乎?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 。 (4) ,则不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博学而笃志 (7)人不堪其忧 6.思考 :在《〈论语〉十二则》中,孔子主张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 方法?
二、交流展示
(一)简介孔子、《论语》相关资料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二)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三)课堂自学
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课文,说说每一章是怎么翻译的。
翻译课文。
(四)交流自学过程中的困惑。讨论:
《论语》中许多语句后来被人们当做格言奉行,有一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找出一些并解释。
(五)质疑解惑
(六)学生齐读课文并背诵。
(七)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论语》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早已失去了生命力。 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学习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反馈检测
1. 孔 子 , 名 , 字 , 是 我 国 时 期 伟 大的 、 ,《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主要是记录 。
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2 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二十九
《论语》十二章

2
学时
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生平、地位和影响,懂一点孔子的儒家思想、仁学理论和教育原则。
诵读课文,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能口头翻译课文。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大意,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让学生学懂弄通这十二章《论语》,吸收其精髓,并能实际运用。
具体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各章论述角度及主旨。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诵读课文,并背诵十二章。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论.( )语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罔.( )诲.女.知之乎( ) 殆.( ) 不悱.不发( ) 默而识.之( )博学而笃.志( ) 曲肱.而枕之( )一箪.食( )
人不知.( )而.( )不愠.( )温故.( )而知新
思.而( )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 )谓之“文”也 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 )是.以.( )谓.之“文”也 不愤.不启.( ),不悱.( )不发( )吾日三省.吾身( ) 不逾矩.( )
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饭.疏食,饮水,曲耾而枕之( ) 4.翻译下列语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5.原文填空:
(1) ,不亦说乎?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 。 (4) ,则不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博学而笃志 (7)人不堪其忧
三军可以夺帅也, 。
二、交流展示
(一)学生交流自学情况,师生共同订正。
(二)提名背诵课文,点评:要正确,还要有韵味。
(三)课堂自学
讨论概括第章大意,揭示其论述角度。
你觉得课文语言有怎样的特色?为什么?
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四)交流自学过程中的困惑。讨论:
①孔子主张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除此之外,孔子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
②《论语》十二章里,你认为哪几句话对你最有启发?
③《论语》中许多语句后来被人们当做格言奉行,有一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找出一些并解释。
(五)质疑解惑
(六)学生齐读课文并背诵。
(七)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论语》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早已失去了生命力。 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学习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反馈检测
1. 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不亦说乎”与“不亦乐乎”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在形式上有什 么特点?
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 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 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
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 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 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 1.9 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 484 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 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母亲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
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二、《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影响人类文化的 100 本书之一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哲学书
著名史学家钱穆所开列的中国人必读书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 经》。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 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由于《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历代思 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论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大大超出了这 本书原初的内涵。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国学必读之书。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 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读《论语》,你会感到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中国战国初期。西汉时有今文本《鲁论语》20 篇;《 齐论语 》22 篇( 多《问王》、《知道》二篇 )和古文本《古论语》21 篇(有两篇《子张》,目次亦不同于前二者)。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本《 鲁论语 》参考《 齐论语 》编订,称《张侯论》。东汉末,郑玄据此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作注,成为传世之《论语》(20 篇)。《论语》内容以社会伦理问题为主,涉及到哲学、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汉代以后,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论语》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朱熹将《 论语 》与《 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官方科举取仕的必读书, 进一步扩大了《论语》的影响。
三、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一)成语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 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 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 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
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 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 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 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 的年轻人。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 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
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 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 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二)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鲜亦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语,寝不言.
寝不尸,居不容.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过犹不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 弟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 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72.既来之,则安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9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