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5 19: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醉翁亭记》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彩屏显示课题。)
二、质疑互辩:
1. 师友互相提问,师傅帮学友纠正字词,巩固文常: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  ) 琅玡(  )林壑(  )辄醉(  ) 弈( )者胜 穴暝(  )伛偻(  ) 酒洌(  )山肴(  )野蔌(  )觥筹(  )交错 阴翳(  )
(2)解释下列词语。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翼然临于泉上者 5.名之者谁 6.饮少辄醉 7.醉翁之意不在酒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云归而岩穴暝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1.吾谁与归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3.山肴野蔌
(3)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4)文常填空:
本文作者 ,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 ,号 ,晚年又自号 。谥“ ”,著有《 》。唐宋八大家之一。
2.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学案中的“整体感知”部分的内容,进行质疑问答,解决自学中的疑难,组长记录共性疑难。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作者围绕醉翁亭写了哪些内容?)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亭名由来 第2段: 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 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 日暮醉归
(2)贯穿全文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
“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3)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是哪句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全班展示,解答疑难:由各组小组长提出本组共性疑难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解疑释惑。
三、精讲点拨:
(一)研读课文,学生朗读小组翻译后回答问题
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太守为什么而醉?
明确: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第1段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明确: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4、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 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明确: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6、第四段中描写了几种乐的情景?找出第四段的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自然和人事之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7、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期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二)读课文,推究文理
1、你认为文章中的那一句话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并简要分析。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后都统一在太守之乐中,“乐”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怎样?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章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到处,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而已”,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在醉翁亭得名时就有“太守自谓也”但太守谓谁,暂且不表,直到全篇结句在点出,这样有何作用?
明确: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收尾照应之效。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四、拓展延伸: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六、达标检测:(见下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