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警句,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诸葛亮的生平,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常识积累】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8岁幼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殷切期望尽在此书中。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也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读准字音】
夫(
)君子之行
淫(
)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
)
年与时驰(
)
遂(
)成枯落
悲守穷庐(
)
【字词梳理】
1.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3.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
4.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_______
5.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
6.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
7.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
8.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
9.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
10.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
【朗读练习】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2.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3.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
4.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
5.年
与
时
驰,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翻译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告诫儿子要成为君子需要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总结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检测
1.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诫子书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常识积累】
孔明;卧龙
【读准字音】
夫(
fú
)君子之行
淫(
yín
)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
zào
)
年与时驰(
chí
)
遂(
suì
)成枯落
悲守穷庐(
lú
)
【字词梳理】
1.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2.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4.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5.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6.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养
7.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8.意与日去
消逝,逝去
9.遂成枯落
于是,就
10.悲守穷庐
房子
【朗读练习】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2.非
淡
泊/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3.非
学/无
以
广
才,非
志/无
以
成
学。
4.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则
不
能
治
性。
5.年/
与
时
驰,意/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穷
庐,将/
复
何
及!
【翻译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5.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告诫儿子要成为君子需要怎么做?
明确:①淡泊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来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三、课堂总结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课堂检测
1.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1)(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3.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