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5 19: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51890011684000人教版语文七上《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继续练习默读,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法指导:
勾画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学习运用图表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2.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2.背景链接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3.生难字词
(1)字音
慷慨( )  薰衣草( ) 干涸( ) 废墟( ) 坍塌( ) 戳( )
山毛榉( ) 帐篷( ) 酬劳( ) 呼啸( ) 刨根问底( )
(2)词义
【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 【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
【造就】___________________ 【硬朗】___________________
【溜达】___________________
【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刨根问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速读课文完成问题。
文章以什么为顺序?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再访牧羊人
(时隔6年,1919年)
最后一次相见
(1945年6月)
三、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1.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说说你的看法,并且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首尾呼应。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主小结,畅所欲言。
1.本文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课内外阅读。
附:板书设计
148590020955
默默无闻
牧羊人精神品质 无私奉献
率先垂范
14947907620 无私奉献
学习牧羊人精神 绿色环保
从小事做起
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3.生难字词
(1)字音
慷慨(kāng kǎi)  薰衣草(xūn)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 戳(chuō)
山毛榉(jǔ) 帐篷(péng) 酬劳(chóu) 呼啸(xiào) 刨根问底(páo)
(2)词义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硬朗】(老人)身体健壮。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4.速读课文完成问题。
文章以什么为顺序?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扬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5.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法指导:勾画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事件,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1913年,初遇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河流干涸;
1919年(过了一年,军队里待了五年)再访牧羊人,画面二:大片树林,溪水重现;
1945年,最后一次相见,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人们过着幸福生活。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放羊、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机: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环境恶劣。
再访牧羊人
(时隔6年,1919年)
身体更矫健,减少羊群数量,改养蜜蜂,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寡言。
萌发生机: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蔚然成林,河床开始有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
(1945年6月)
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自己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改观,生机盎然: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人们过着幸福生活
三、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1.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说说你的看法,并且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依据。
明确:牧羊人是一个沉默寡言、充满自信、爱干净、外表整洁、一丝不苟、意志果断、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慷慨无私的人。
依据:“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2.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首尾呼应。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4.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爱惜每一块草坪,爱护公共财物,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家乡环境。
示例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比如“垃圾分类”、“节约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筷子、塑料袋等”……提倡绿色环保理念,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四、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5.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五、自主小结,畅所欲言。
1.本文主旨: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