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05 05:3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训练
课时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知,v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B.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C.因为,所以
D.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
2.中央气象台2019年11月22日06时发布台风预报:今年第27号台风“凤凰”(强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22日)早晨5点钟位于台湾台东偏东方约335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50~230公里。预计,“凤凰”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转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报道中的两个速度分别是指(  )
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3.质点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某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质点在这2s内的位移一定是2m
B.质点在2s末的速度一定是2m/s
C.质点在该2s内的前1s内位移一定是2m
D.质点在该2s内的某时刻速度可能大于、小于2m/s,也可能为零
4.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前半程内的平均速度是v1,后半程内的平均速度是v2,此质点在全程范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5.一物体沿半径分别为r和R的半圆弧由A点经B点到达C点,经历的时间为t,如图所示,则它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分别为(  )
A.;B.,向东;
C.,向东;,向东D.,向东;
6.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点出发,分别沿ABC和ADC行走,如图所示,当他们在C点相遇时(AC为圆的直径)
A.瞬时速度不同
B.位移不同
C.路程不同
D.平均速度不同
7.“水立方”的泳池长50
m,在100米蝶泳比赛中,测得菲尔普斯在10
s末的速度为1.8
m/s、50
m时的速度为2.1
m/s、经过50.58
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2.4
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98
m/s
B.1.2
m/s
C.2.1
m/s
D.0
m/s
8.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x,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9.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20s内它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
B.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
C.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相等
D.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大小均相等
10.一辆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其v-t图象如图所示.在t=0到t=40s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是(

A.0
B.30m
C.750m
D.1200m
二、多选题
11.某部队进行野战训练,训练过程中的运行路线可以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显示出来,屏幕上的小正方形边长代表1m。如图所示为某个班战士们的行动轨迹,沿箭头方向运动。、、、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s、2s、3s、4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战士们在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B.战士们在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5
C.段的平均速度比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战士处于A点时的瞬时速度
D.段的平均速度方向沿方向
12.以下对速度的定义式v=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与运动的位移x成正比,与运动时间t成反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x和时间t都无关
C.此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任何运动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
13.设游客甲驾车从九华山大门去黄山大门,行程162km,游客乙驾车从黄山大门赶往九华山大门,行程158km.若两人恰好同时出发且同时到达,则甲、乙在两地之间运动的过程中(

A.研究甲车的行驶路程时能将甲车看成质点
B.甲车、乙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C.甲车的平均速率大于乙车的平均速率
D.游客乙驾车行驶“158
km”指的是位移
14.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乙质点的速度为,则可知(

A.乙质点的速度大小大于甲质点的速度大小
B.因为,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表示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后甲、乙两质点相距
三、解答题
15.在用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研究物体做初速度为零且速度逐渐增大的直线运动的某次实验中,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试根据纸带求解以下问题:
(1)纸带的哪一端与物体相连?(2)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3)BD段对应的平均速度是多大?(4)打C点时瞬时速度是多大?
16.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0~1s内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如果运动,速度是多大?
(2)1~2s内物体的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速度方向是正还是负?
(3)2~3s内物体的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速度方向是正还是负?
17.如图所示为超声波测速示意图。一固定的超声波测速仪每隔1s向小汽车发出一个超声波脉冲信号,已知第一个超声波t0=0时刻发出,遇到小汽车后返回,t1=1.0s时刻接收到反射波同时发出第二个超声波,t2=1.9s时刻接收到第二个反射波。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102m/s,小汽车在这段时间的运动视为匀速运动,根据上述条件:
(1)请判断小汽车是靠近还是远离测速仪运动?
(2)小汽车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18.登山运动中,小张用100min由宿营地X爬到山顶Y。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400m,相对于X升高了1200m,如图所示。
(1)求小张由X运动到Y总的位移的大小;
(2)求小张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3)他的朋友小李从Z点爬山,比小张晚20min开始,平均速率为0.5m/s,还比小张早20min到达山顶,问小李由Z爬到Y共通过了多少路程?
19.如图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B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设小车向右运动先后经过P、Q两点,小车经P点时,B发出的第一个超声波脉冲被小车反射,其后被B接收,B从发射到接收历时,小车经Q点时,B发出的第二个超声波脉冲被小车反射,B发射并接收第二个超声波脉冲历时,相邻两次发射超声波脉冲的时间间隔.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求小车先后两次反射超声波脉冲时间内前进的距离和小车的速度.
20.汽车从制动到停止共用了5s。这段时间内,汽车每1s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m、7m、5m、3m、1m。
(1)求汽车前1s、前2s、前3s、前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在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一个最接近汽车刚制动时的瞬时速度?它比这个瞬时速度略大些,还是略小些?
(2)汽车运动的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速度是按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速度可以用此公式进行计算,但速度不是由这两个物理量决定的,A错误;
B.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错误;
C.速度是矢量,正、负号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C错误;
D.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D正确。
故选D。
2.B
【解析】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而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25指的是台风中心的最大速度,是瞬时速度,15指的是台风移动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
故选B。
3.D
【解析】由公式x=v平t求解第2内的位移为x=2×2m=4m,故A错误;因为不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故2s末的速度不能确定,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无法确定,故BC错误;只知道平均速度,故瞬时速度可能大于2m/s,也可能小于2m/s,也可能为0,故D正确;故选D.
4.D
【解析】设总的路程为x,在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为:
,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为:
全程范围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5.D
【解析】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则平均速度的大小
其方向是这段位移的方向,由A→C,即向东;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则平均速率
平均速率是标量,无方向。
故选D。
6.A
【解析】A.
两个人在C点相遇时,他们的速度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速度不同,故A正确;
B.
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他们的起点和终点都相同,所以位移相同,故B错误;
C.
两个人经过的路线的长度均为半圆的弧长,所以他们的路程相同,故C错误;
D.
两人的位移相同,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平均速度相同,所以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由题意可知,菲尔普斯的位移为零,故平均速度为零,D正确;
故选D。
8.A
【解析】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即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更短,更接近瞬时速度,故A正确;
9.A
【解析】由图看出,三个物体的起点与终点相同,位移相同,所用时间也相同,则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由图得知,甲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返回,而乙、丙都一直沿正方向运动,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则甲的路程最大,乙丙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的平均速率最大,乙丙的平均速率相等,即,故选A.
10.C
【解析】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故在40内的位移为,C正确.
11.ACD
【解析】A.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可以计算得到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A正确;
B.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B错误;
C.包含A点在内的运动所用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接近A点的瞬时速度,C正确;
D.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ACD。
12.BCD
【解析】AB.v=只说明计算速度可用位移x除以时间t来获得,并不是说v与x成正比,与t成反比,实际上v与x、t没有比例关系,该公式是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
C.v=是计算速度的公式,适用于任何运动,选项C正确;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选项D正确.
故选BCD。
13.AC
【解析】A.研究甲车的行驶路程时,甲车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能将甲车看成质点,A正确;
B.甲车、乙车的时间相同,位移大小相同,方向不同,所以平均速度不同,B错误;
C.相同时间内甲车的路程大于乙车的路程,甲车的平均速率大于乙车的平均速率,C正确;
D.游客乙驾车行驶“158
km”指的是实际轨迹长度,指的是路程,D错误。
故选AC。
14.ACD
【解析】AB.速度是矢量,比较大小时看绝对值,A正确,B错误;
C.因为速度是矢量,所以其正、负号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C正确;
D.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运动,后的距离等于两者位移之和,即
D正确.
故选ACD.
15.(1)左端;(2)0.1s;(3)1.861m/s;(4)1.861m/s
【解析】(1)由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速度逐渐增大,可判断纸带左端与物体相连
(2)由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知,相邻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T为0.02s,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Δt=5T=0.1s
(3)由纸带可知
xBD=(49.60-12.38)cm=0.3722m
tBD=2Δt=0.2s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m/s=1.861m/s
(4)C点的瞬时速度等于BD段的平均速度,故
vC=1.861m/s
16.(1)运动,2m/s;(2)减小,正方向;(3)增大,负方向
【解析】(1)由v?t图象可知,0~1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2)1~2s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是减小的,由于图像在时间轴上方,故速度方向为正。
(3)2~3s内物体做方向的匀加速运动,速度是增大的,由于图像在时间轴下方,故速度方向为负。
17.(1)靠近;(2)
17.9m/s
【解析】(1)第一次超声波接触小汽车时超声波测速仪与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第二次接触小汽车时超声波测速仪与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所以小汽车靠近测速仪。
(2)汽车在向着超声波测速仪前进,前进的位移:
经过的时间:
小汽车的速度:
18.(1)2000m;(2)m/s;(3)1800m
【解析】(1)由几何关系可知,总位移
(2)小张爬到山顶用的时间
平均速度
(3)由题意小李比小张晚20min开始,还比小张早20min到达山顶,使用的时间为
则小李运行的路程
s′=v′t′=0.5×3600m=1800m
19.;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零时刻发出第一次超声波信号,经过接收到反射信号,则小车距离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为
时刻发出第二次超声波信号,经过接收到反射信号,则小车距离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为
.
因此小车在先后两次反射超声波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
小车从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
则小车的速度
20.(1)9m/s,8m/s,7m/s,6m/s,5m/s,见解析;(2)2m/s
【解析】(1)求汽车前1s、前2s、前3s、前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在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前1s的平均速度最接近汽车刚制动时的瞬时速度,它比这个瞬时速度略小些,因为汽车做减速运动;
(2)汽车运动的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