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目录
DIRECTORY
第一章
通读全文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第二章
课文解析
第三章
深入探讨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
第四章
同步练习
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字体管家润行 方正清刻本悦宋简体 楷体
通读全文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朗读技巧: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
4.语速适中
5.感情充沛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 罚臧( ) 否( ) 裨( )
补阙( )漏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yī
háng
zhǎng
wěi
sù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sè
nú
zhì
zāng
bì
quē
pǐ
bó
bì
hóng
fěi
cú
bì
课文解析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
于“表”
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思 考: 诸葛亮分析形势不利条件是什么?
有利条件是什么?
此段目的是什么?
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古代帝王死亡叫“崩”殂:死亡。
中途
贫困衰弱
的确
时候
但是
宫廷里
边境
语气词,原来是。
发扬光大
发扬扩大
阻塞
恩情
不利
有利
(危急存亡)
(欲报殊遇)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内不懈
外忘身
诚宜
不宜……
开张圣听
(正反)
第一条建议
文中说了:“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侍卫之臣,即皇帝身边的大臣,
要努力做事坚持不懈的履行职责;忠志之士,指在外做战的将士,忘身忘我,英勇作战,保卫蜀汉。
“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思 考: 本段中诸葛亮的建议是什么?
译: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奖励\惩罚\善\恶
显示
公平严明的治理
指国家的官员
尽忠做好事的人
刑赏严明
第二条建议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宜付有司
不宜偏私
以昭平明
之理
第三、四自然段(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思 考: 第三、四两段有什么异同点?
译: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古时自称,我。
更多的益处、成效。
补救缺点和疏漏
都
因此
同“拣”,选拔
给予
译: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通晓,精通。
队伍,指军队。
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相同:向后主推荐人才
不同:第三段重在“宫中之事”,第四段重在“营中之事”。
第五自然段(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思 考: 第五自然段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
它和第三、四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和第一、二段呢?
第五段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它是对第三、四两段的总结。也是第一、二条建议能得以实行的基础。
译: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的原因”。
倾覆衰败
没有一次
痛心遗憾
为节而死
第三条建议
荐贤臣
引教训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亲贤臣
亲小人
亲贤远佞
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
目的是什么?
⑴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⑵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⑶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第六自然段(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思 考: 在第六自然段中,诸葛亮回忆从前的事情有什么用意?
在本段里,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亲自
姑且
声名显赫\做官
因为
身份低微
见识浅陋
答应
奔走效劳
碰上,遇上。
探访
用
因此
那时以来
同“又”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第七自然段(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思 考: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第七自然段中,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都做了哪些准备?
六、七自然段和前五段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表明自己对君主的忠诚,希望后主能亲近贤臣,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六、七两段的记叙是紧承第五段而来的.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译: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早晚
实现
不长草木(的地方)
武器装备
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
铲除
衡量
使……受伤害
用来
表并列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八自然段(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思 考: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出师表
任务
完成
怠慢
来公布他们的过错
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
认识接受正确的意见
面对
告慰
泪水
.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⑴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⑵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深入探讨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
诸葛亮
行文思路及写作特点:
出师表
形势分析
提出建议
帝死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开张圣听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论述透辟
句句在理
晓 之 以 理
追述身世表明忠贞
以身许国 创业艰难
夙夜忧叹 请命北伐
分述职责 诹善纳雅
言词恳切
字字有情
动之以情
议论 叙事 抒情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
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小结
同步练习
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 。”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 ,?????????????? ” 一致。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 ,???????? 。”
(4)《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
(5)《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
(6)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 ??”。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