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5 21: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Hú Xīn Tíng Kàn Xuě
湖心亭看雪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新课导入
《咏雪》一文中谢道韫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湖心亭看雪》——张岱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解析词语
是日 更定 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炉正沸
焉得 强饮 客居 痴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 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有两句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式: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张岱的文章不仅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位、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此文是小品文,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文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选自《陶庵梦忆》)
不 二 斋
张 岱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又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
不 二 斋
张 岱
布置作业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湖心亭看雪
赏雪
——
混沌世界
人生茫茫
怀念往事
奇遇
——
凄清世界
幸得知己
无限感慨
Hú Xīn Tíng Kàn Xuě
湖心亭看雪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