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教学设计
课型:合唱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乐的少年,是一节歌唱课。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自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五年级孩子开始有了害羞的感觉,大部分孩子不太喜欢蹦蹦跳跳的表现自己,也不喜欢个人表演,但是对于一些新奇的事物是渴望去动手表现的,对于小范围的律动和集体的活动还是乐于参加的,排斥枯燥乏味的课堂。大部分孩子处于变声期,要注意嗓音保护科学歌唱。由于是街道农村学校,孩子的合唱基础基本为零,可以说一节课完全按照教材进行二声部合唱是不可能完成的,建议合理裁剪。
三、教学目标
通过视听、模仿、探究、听辨、律动、实践、图谱教学等方法,体验力度变化对歌曲情境的渲染,感受前倚音、下滑音和#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能自主的用轻巧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乐于和同伴进行初步的二声部合唱,从而进一步产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轻巧弹性的声音初步进行二声部的合唱。
难点:唱准#记号和力度变化,感受到前倚音和下滑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运用情境创设、视听、模仿、探究、律动、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教学准备
师:研读教材,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聆听几首湖南民歌,感受湖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具:多媒体平台、钢琴、两个水杯、羊鞭、铃鼓
七、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练声
2/4 3 6 | 6 i | i 3’ | 3’ i| i 6 | 6 3 ‖
你 好
2/4 3 6 6 | 6 i i | i 3’ 3’| 3’ i i | i 6 6 | 6 3 3 ‖
你好 呀
师:我还想这样和你们打招呼:
嗬 你 好
【设计意图】在学唱前运用五声音阶小调式进行练声,调整音色,既符合歌曲的调式,又为歌曲中吆喝声的高音学唱做准备,让孩子的声音更好的进入状态。
二、二声部学唱
1.听老师的歌声猜一猜“我是谁”——小牧童
【设计意图】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学唱吆喝声
(1)教师范唱吆喝声,边做喇叭手指甩鞭动作
(2)师:这片山坡实在太大了,你们能帮我一起来呼唤羊群吗?如果能加上肢体动作那就更棒了。
(3)师:我看到有几只小羊跑到了对面的高山坡上,让我们把声音像抛物线一样传得再远一些呼唤它们吧
(4)师:这句吆喝声中哪个动作你最喜欢?(甩鞭)你能来甩一甩吗?师:音乐总是跟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为了让小牧童甩鞭的动作更加 潇洒帅气,在歌声中加入了前倚音和下滑音,把(平音)“啰”唱成(带有前倚音和下滑音的)“啰”(师范唱)。唱一唱。
【设计意图】将甩鞭动作与特色音结合,让孩子能在趣味中学习技能
(5)请一位学生挥动鞭子担任牧童领唱
【设计意图】让优秀的孩子使用鞭子,既符合歌曲意境,又能起到带领和指挥的作用。
(6)老师边唱边划图谱,力度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谱教学,让孩子浅显的看到了力度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有效性。
(7)这样的力度变化让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唱出带力度变化的吆喝声
3.学唱羊铃声
(1)师:你们想知道你们的吆喝声是否把羊儿召唤回来了吗?请你们边唱出力度变化边仔细听。
(老师唱低声部羊铃声叠加在生的吆喝声中出现二声部)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二声部的氛围,熟悉二声部合唱的感觉,还能抓住力度共同点节省时间教学。
(2)师:你发现羊铃声和吆喝声有什么共同点?(力度变化一样)出现几个音?(两个音)音高一样吗?(不一样)
师:请你模仿我来唱(师在琴上弹出羊铃声)生唱出有力度变化的羊铃声
(3)师:让羊儿铃声走动起来,你有什么办法?(用力度变化边拍腿边唱)
师:联想起牧童的吆喝声,你觉得这样的力度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场景?(渐渐走来又缓缓离去)
(4) 带音高的两个杯子演奏低声部旋律
师:这么热闹的情景怎么能少了伴奏呢。瞧,这就是我的乐器两个杯子,根据水的高低不同会有不同的声音,现在听我敲一敲,哪边高哪边低?现在,我将这样来为你们伴奏(师边唱边敲击杯子)让我们一起合作吧(生拍唱师敲)让我们再一次合作
(5)请一位同学敲击杯子演奏低声部,其余学生边拍边唱低声部旋律
师:现在请下面的小羊儿们跟着演奏家一起来一次(生敲——生生合作)
【设计意图】巧妙的使用和本节课吻合的两个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巧妙的和低声部的羊铃声符合,这种生活中的乐器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4.生生二声部合唱,两个孩子分别挥动鞭子领唱和敲打水杯伴奏
师过渡:伴随着牧童的吆喝声和羊群叮铃铃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带有湖南民歌特点的歌曲《叮铃铃》
三、新课教学
1.聆听,情绪如何?速度如何?几拍子?你可以试着拍一拍
2. 再听,拍一拍节奏(拍手+拍腿),感受节拍
3. 第三次安静听,你有没有听到小牧童和吆喝声和羊儿的叮铃声,在哪句歌词后面? (叮铃铃铃,叮铃铃铃)唱一唱方框内各自声部的横向旋律。
(1)师生合作,师唱前,生合唱
(2)生自己唱,二部合唱
【设计意图】在多声部的概念中合唱,有横向的旋律线条感,更能对前后歌唱进行衔接,有利于歌曲的完整演唱。
4.第四次听,生唱二声部处,其余地方默唱。
5.学生自主学唱A部分,解决难点
(1)解决难点:对比聆听“白—云”还是“白云—”,唱一唱
(2)通过对比聆听找出湖南小牧童俏皮的歌声。升记号和前倚音,再次感受来唱一唱。
6.完整的演唱第一段,注意两个声部,请一位同学在每小节强拍处加入铃鼓伴奏
7.在歌声中走一走,拍一拍,唱一唱。
注意:外圈同学原地踏步拍手唱,里圈同学跟着我绕圈拍手走,注意保持队形。一直要唱好自己的声部,在第二段音乐中听到自己的声部有节奏轻轻的走回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律动中完整感受全曲的意境和心情,既有利于孩子放松身体,又能将身体的动感融入歌曲演唱中。
8.师:从歌曲中你发现结尾有没有不一样?(有,多了一句)
师:速度上和力度上有什么变化?(变慢变弱)为什么这样变化?(渐渐离去)
师:边划图谱边学唱结束句。
【设计意图】根据聆听和图谱,在趣味中学习结束句。
9.跟着老师钢琴,完整的演唱湖南民歌叮铃铃。两个指挥的孩子注意表演。
四、歌曲角色表演
低声部站成一个圈,按歌曲节奏边走边拍手,自己声部的时候用边唱边按节奏小跑的方式扮演羊群
高声部围在低声部外,原地踏步边拍手,自己声部时候用边唱呼唤甩鞭的形式扮演牧童
【设计意图】给歌曲一种完整的演绎,牧童的吆喝声和羊儿的走动更符合歌曲意境,让孩子演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师:宋代诗人辛弃疾曾经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为赋新词强说愁” 可见,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而今天,在你们叮铃铃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小牧童,祝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彩色的童年,都做一个快乐的少年郎!在音乐声中律动离开教室。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叮铃铃》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乐的少年,是一堂合唱课。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自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那么在歌唱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力度变化对歌曲情境的渲染,感受到前倚音、下滑音和#记号在民歌中的作用,自主的用轻巧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乐于和同伴进行初步的二声部合唱及如何唱好二声部,是我本课的目标所在。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我基于学情下将新体系理念融合进常规课堂,让孩子能自然的过渡到“新常态”课中。在学唱前运用五声音阶小调式进行科学练声,调整音色,既符合歌曲的调式,又为最高音的学唱做准备,让孩子的声音更好的进入状态。接着由老师范唱牧童吆喝声,孩子们轻松就猜出了身份并进入了情境中,接下来在牧童放羊的情境中以喊羊的形式,用正确的发声状态自然的学唱牧童高声部。将挥鞭子的放牧动作形象的与民歌中的下滑音与前倚音结合,以实践告诉孩子音乐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接着请一位优秀的牧童上来挥鞭表演唱,起到带领和指挥的作用,为二声部合唱打下基础。通过图谱教学的方式体验吆喝声的力度变化,不仅浅显形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实效性,感受到力度变化对情境的渲染。同时为符合学生的学情和基础,对低声部羊铃声进行了减法,保留简单的do’la 处。在学生演唱吆喝声时直接加入羊铃声的学唱,给学生营造二声部的氛围,熟悉二声部合唱的感觉,还能抓住力度共同点节省时间教学,同时使学生对力度变化有了统一的认识,也对羊铃声在音高和节奏上有了理性的观察。让孩子自己发挥想象创造出羊儿的脚步声,并以此为律动拍出力度变化,联想羊儿由远及近再缓缓远去的情境画面感。然后用两个带有不同水位音高的杯子敲击出低声部羊铃声的旋律和节奏,两个玻璃杯发出的叮叮声巧妙的和低声部的羊铃声符合,自主感受到声音的弹性,这种生活中的乐器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解决完合唱部分后,在四次的聆听歌曲中,让孩子分别感受歌曲情绪、速度、节拍等特点,理性观察到各个声部的横向旋律发展,对前后歌唱进行衔接,感受音乐旋律性,有利于合唱声部的清晰。在多次充分的聆听后,由学生自主学唱歌曲A部分。然后完整演唱歌曲并请一位学生加入铃鼓在强拍处伴奏,其余学生在歌声中走一走、唱一唱、拍一拍,融进歌曲的情境中,结尾处通过图谱学唱体验力度变化,最后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走一走、唱一唱、拍一拍、演一演完整呈现牧童放牧时的情境,在趣味中结束课堂。
对于本课的反思:对于本课,我走的是一条将新体系理念融合进常规课堂的“新常态课堂”之路。因为新体系理念中的体验性原则,我在本课中设计了大量的体验活动,比如力度体验,分角色体验,情境式的体验,而本课作为一堂合唱课,歌曲篇幅也不小,含量大加上过多的体验教学,使教学内容非常多,课堂上的呈现非常的赶,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真正的玩起来,绝大程度上还是教师在把控课堂,这样不利于新体系理念真正的落实下来,对孩子的信任和解放还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另外,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进行试课的结果告诉我,对于合唱教学这块,少艺校和直属学校的孩子的能力自不用多说,只说类似我校的农村学校,力度、角色、特色音,单个环节都没有问题,但是合起来的时候,音乐基础差的孩子就只能做一项了,能拍腿就唱不出声音,低声部跟着高声部跑的现象普遍存在,歌唱基础决定了低声部不清晰,对情境表演也有些不知所措。经过思考我认为加强常态课的歌唱基础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歌唱的基础是音乐课堂的基础,所有的合唱、表演、音乐剧都必须以此为奠基;其次,合唱教学在常态课中必不可少,哪怕再差的学校,只要我们音乐老师有心从低段开始慢慢接触,合唱之花最终必定绽放;最后要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慢慢将新体系理念运用进常态课堂,转变老师观念,解放孩子身体,改变木讷的神情,让我们的音乐课堂鲜活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