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意识。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统计的思想,体现统计的价值。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出示青岛市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相关信息。
师:那么我们看一下青岛市的降水量,这是青岛市2003年降水量的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一说)
师:我们可以把这张统计表做成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出示课件。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格表示降水量是多少毫米?半格呢?
学生回答。
师: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板书:直观性 增减变化
2、你能根据青岛各月的降水量,猜测一下昆明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出示空白图,引导学生猜测,学生猜一个,你出示一个。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抢答老师的问题。
(1)一月份降水量相差多少?(40)
(2)二月份降水量相差多少?(27)
(3)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
(4)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师:为什么刚才那两个问题我们回答不出来?
生:两张图不方便看。
师:你能想出什么好的方法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吗?
生:将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
师:非常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自己能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吗?拿出老师刚才发的纸,试试看。
(1)指名学生口答如何做的,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两条折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日期。)
”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图例的重要性。
2、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3、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说说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4、观察复式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还能发现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吗?
揭示规律。
用浅色的条状色块将折线逐渐覆盖,体会1-4月降水量较少,而5-8月逐渐上升,再至后面的月份又逐渐减少的规律。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练一练
1、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2)拓展:对于这张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女生的平均身高会一直高于男生吗?这两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
2、教学练习十三第1题
接下来我们研究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记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独立完成,
(1)展示学生作业。
(2)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3)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4)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来选一选。出示三个人近五次的考试成绩,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选出参加比赛的人,并说出理由。
五、总结
1、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有时也可能有三组数据,用三条折线来描述。)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直观 增减变化情况 图例
便于比较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