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红楼梦
红楼梦故事的来历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由曹雪芹著,后40回由无名氏续,陈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人物简介
《红楼梦》一书描述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不仅人物关系众多,而且关系复杂。四大家族的“史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命运沉浮成了构建红楼梦的万花筒式的奇特景观,以致一代一代的红学家呕心沥血、皓首穷经。在此以四大家族的关系作为探讨的对象,红楼梦第四回写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通过这句就可以知道四大家族的富有。红楼梦在描写四大家族的故事时共收七百二十一人,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下面就为各位画出了主要人物的关系图。
贾母(祖母)
王夫人(母亲)
王熙凤(堂嫂)
走近《红楼梦》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红楼梦》以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富贵走向衰败的历史。贾宝玉与表妹林黛玉是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一对恋人,但在封建家长干涉下,贾宝玉最终娶了志向不合的表姐薛宝钗,林黛玉含恨而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多情善感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厌恶功名利禄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决浊臭逼人”——女尊男卑
贾宝玉
贾宝玉形象
贾母:“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第56回)
个人在社会中无可选择的痛苦和屈从世俗的无奈
宝玉:“凭他怎么短,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
“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甚至想到“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第28回)
林黛玉(表妹)
多愁善感
聪慧率真
口齿伶俐
薛宝钗(表姐)
恪守礼教
圆滑世故
温和端庄
薛宝钗的形象
“任是无情也动人”
思想意识
“女子无才便是德”
处世态度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道德品质
林黛玉形象
“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
张潮《幽梦影》:“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目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这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或者说,是一个少女气质的诗人。这使她一言一动、多愁善感之中,发散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她永远只向生活中的灵智和感情顶礼膜拜;世俗的理智,永远不能移动这个少女的心。然而,才禀在她身上却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灾难,使她比一般人遭受到更为繁多、更为深细的社会折磨。”
蒋和森《林黛玉论》 :
“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人。
一、宝黛初会
宝黛前世各为一石一草,定有“木石前盟”,所以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
金锁配玉
宝钗故意大声读出玉石上的字,让丫环替她说了想说的话。
黛玉怨语
黛玉深感来自宝钗的威胁,对宝玉的爱情始终怀疑。
共诉肺腑
黛玉又喜又悲,对宝玉的感情终于放心。
病露真情
两人的感情被封建家长们看出,成为家长们的心病。
宝钗扑蝶
宝钗灵机一动,将嫌疑转移动黛玉的头上,又维护了自已的好人形象。
洞房花烛
黛玉之死
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
形象象征:贾府的衰朽腐败
日常生活的穷奢极欲,入不敷出
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贵族子弟不务正业,腐化堕落
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四春:“原应叹息”
丫环的命运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男女青年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肠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之二)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奇苦极郁的悲剧意义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吾谓作是书者,殆实有奇苦极郁在于文字之外者,而假是书以明之。故吾读其书之所以言情者,必泪涔涔下,而心怦怦三日不定也。”(潘德舆《读红楼梦题后》 )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主旨
关于红楼梦旨义思想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鲁迅定义为“人情小说”,脂砚斋《凡例》评:此书只是着意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与外事者则简。王国维《红楼梦评价》:《红楼梦》一书与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评价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心的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本书变相的反映了现代人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