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复习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各个历史时期外交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2、引导同学结合教材,了解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重要作用等。
3、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同学熟悉教材,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老师引导同学收集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材料、解决问题。
3、帮助同学通过多种方式应用所学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中国逐渐走上世界舞台,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展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充分感受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同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外交原则;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复习课就是引导大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符合同学们的认知水平,也能适应学业考试的要求。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分析讨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材料。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情景导入:出示资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周恩来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教材链接:明确本节课复习涉及八年级下册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第14课:登上国际舞台第22课:中国走向世界 学生回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结合图片资料回顾旧中国的外交史实,总结旧中国外交的特点,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阅读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领后面的学习。?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年间,旧中国历届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饱受了列强的欺凌掠夺。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彻底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提供的时间提示学生找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建国初期,70年代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框架。 自主学习学生单独完成知识回顾并填写学案。合作交流并展示到小黑板上。 巩固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与本组员共同探究问题,由“小组长”指挥,准备课堂上交流
环节三展示交流 1、引导学生对框架中知识进行陈述,找出错误并点评。再归纳总结。2、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新中国外交图片展。 1、组内交流,组间展示,表述和倾听,加深记忆。2、学生活动:请你帮忙找一找,理一理。3、学生表演:我是小记者,结合图片解说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并以全班学生作为观众,接受采访提问。4、完成交流总结环节。 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的构建。掌握重要的图片,能结合图片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环节四巩固拓展 1、出示拓展题。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点拨,达成共识。2、出示中考链接。 新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呢?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感悟?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堂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完成学案中的材料分析题。 开卷拓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目标。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巩固理解所学知识。
链接中考
1、材料一:下图,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二:2006年4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1)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哪一年?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
(2)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
(3)中美两国都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调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时采取了罗斯福新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式”的微笑 材料二:跨越太平洋两岸的握手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联系?
(3)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