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专题十
人口的变化
考情解读
命题规律
考点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
考查频次
Ⅰ
卷,
5
年
1
考
Ⅱ
卷,
5
年
0
考
Ⅲ
卷,
4
年
1
考
Ⅰ
卷,
5
年
1
考
Ⅱ
卷,
5
年
0
考
Ⅲ
卷,
4
年
1
考
考查难度
中等
容易
常考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
8~20
分
选择题,
8~12
分
命题趋势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以最新社会经济发展案例、最新人口政策为背
景,结合统计数据,要求分析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人口迁移的影响
因素及影响等,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人口政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现实问题
考点梳理
考点一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基础导学
1.
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①衡量指标:1
??
?
???
和人口分布格局。
③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5
??
?
???
、西欧、北美东北部。
人口密度
东亚和南亚
(2)我国的人口分布
①特点:6
??
?
???
。
②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以东以南7
?
??
???
;以西以北8
??
?
???
。
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人口稠密
人口稀疏
2.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①地形:人口多集中在9
???
???
;10
?
??
???
人口较稀疏。
②气候:主要通过11
???
???
来影响人口分布。温带降水较多的地区人口稠密。
③水资源: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2
???
???
。干旱地区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④土壤:主要是13
???
???
间接地起作用。
⑤矿产资源: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分布的14
??
?
???
。
平原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人口
气温和降水
水源分布
通过农业发展
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15
?
??
???
、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16
???
???
的影响最为显著。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①概念: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②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2)人口合理容量:在17
?
??
???
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18
???
???
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19
???
???
规模和20
???
???
规模的大小。
有效和持续
经济
人口
经济
重点突破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开始后
新技术革命后
人类的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
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防御疾病和灾害的能力低,人口死亡率高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科技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2.归纳两类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3.归纳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对策
问题
对策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①
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低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
4.拓展人口结构的相关知识
(1)人口年龄结构
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②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加强非法性别选择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
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体现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如果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过低,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2)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
典例剖析
【例1】[2020年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
2010
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
)
2001—2005年
B.
1991—1995年
C.
1981—1985年
D.
1971—1975年
D
(2)造成该市20~
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
)
A.
生育政策放宽
B.
经济发展提速
C.
育龄妇女较多
D.
生育观念转变
C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
)
A.
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
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
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
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B
[解析]第(1)题,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
第(2)题,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我国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较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
第(3)题,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使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会逐渐减少,D错误。
对点训练
[2020年山东青岛高三期初考试]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11~
2016年人口增长率。据此完成1~
2题。
1.
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一年是(
???
???
)
A.
2012年
B.
2013年
C.
2014年
D.
2016年
D
2.
2014—2016年,该省人口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
)
A.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B.
城市房价增长快
C.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D.
产业升级和转型
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2016年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正值,人口增长率最大,因此2016年人口数量变化最大。故选D。
第2题,由图可知,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而人口机械增长率上涨快,说明该区域人口迁入较多;产业升级和转移会使得区域工作机会增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置业,人口机械增长由负值变为正值,D正确;城市房价增长快不会导致人口大量迁入,B错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机械人口增长影响较小,A错误;生活水平提高不利于人口的机械迁移,C错误。
考点二
人口迁移
基础导学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
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21
???
???
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居住地
2.
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22
???
???
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23
???
???
国家流向24
???
???
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25
?
??@34。。
。
跨国界
发展中
发达
增多
2.
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们不得不大批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26
???
???
、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土壤
(2)经济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27
???
???
、交通和通信,人们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发展
2.
其他因素:28
???
???
、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政策
3.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29
???
???
起着主导作用,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因素
重难突破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
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
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人类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资源开发利用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了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
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
要作用
政治因素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我国
1984
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促使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续表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例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相应的师资力量。
典例剖析
【例2】[2018年全国Ⅰ卷]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
)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C
(2)该直辖市是(
???
???
)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上海市
D.
重庆市
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是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口,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误;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正确;图中只给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涉及到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误。
第(2)题,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D。
对点训练
[2020年天津卷]读表,完成3~4题。
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广东
1
505
1
2
150
1
浙江
369
2
1
182
2
上海
313
3
898
3
江苏
254
4
738
4
北京
246
5
705
5
福建
215
6
432
6
天津
73
12
299
7
山东
103
10
211
8
新疆
141
7
180
9
辽宁
104
9
179
10
内蒙古
55
15
144
11
河北
93
11
140
12
云南
116
8
123
13
3.
据表中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
)
A.
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
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
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
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B
4.
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
)
A.
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
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
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D
[解析]第3题,据表中数据分析,东部经济地带跨省流入数量较多,西部较少,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数量不均衡,A错误;表中东部经济地带省份2010年流入人数较2000年均在增加,说明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B正确;表中数据显示,西部省份中新疆流入人数大于云南,错误;据表中数据计算,上海增速约为186.9%
,北京增速约为186.5%
,天津增速约为309.6%
,天津增速最快,D错误。
第4题,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差距,广东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D正确;交通发达、生态环境优、政府鼓励等均不是最主要原因,A、B、C错误。
课时作业
[2020年山东新高考仿真模拟]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济南某中学地理小组通过查阅文献,绘制了山东省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乡村就业人口、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统计表(下表)。据此完成1~2题。
人口类型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农村户籍人口(万人)
5
482
5
462
5
120
5
056
农村常住人口(万人)
4
501
4
404
4
233
4
076
乡村就业人口(万人)
4
327
3
405
3
376
3
371
乡村第一产就业人口(万人)
2
086
2
023
1
963
1
935
1.
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之差的主要原因是(
???
???
)
A.
婚姻外迁
B.
外出务工
C.
求学外迁
D.
农村环境变化
B
山东省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乡村就业人口、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统计表
2.
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乡村地区(
???
???
)
A.
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B.
农业产值下降
C.
乡镇企业发展
D.
环境承载力下降
C
[解析]第1题,农村户籍人口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该地应该有多少人。而农村常住人口可以理解为该地实际有多少人。表中该地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判断存在人口外迁现象。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和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可知,农村人口向外流动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主要目的是外出务工和经商,B符合题意。婚姻外迁、求学外迁大多会迁移户籍,很少能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之差,A、C不符合题意。农村环境一般会好于城市,因此农村环境变化不是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之差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第2题,乡村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表中表明,山东省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减少,这反映了乡镇企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值一般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环境承载力变化与一个区域的资源条件有关,短时间内环境承载力不会下降,且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反映环境承载力下降,D不符合题意。
[2020年山东威海文登区高三期末]北京市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及构成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北京市人口发展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下图)。据此完成3
~4题。
2010-2018年北京市人口统计图
3.
图中数据显示(
???
???
)
2013年出生率约为9.5%
B.
2012—2014年,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少儿人口
C.
2010—2016年,0~14岁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D.
2010—2018年,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
D
4.
2016年以后,北京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老年人口比例大,死亡率升高
B.
受负担抚养比走高影响,青壮年外出躲避
C.
受人口政策影响,出生率降低
D.
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和人口向河北省转移
D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知2013年0~14岁人口比重约9.5%
,而不是出生率,故A错误。图中反映的是老年人口和0~14岁人口比重的增长变化,而无法判断增长速度的高低,B错误。据图可知,2010——2016年,总人口数增加,0~14岁人口比重上升,0~14岁人口数量应该是上升,而不是波动上升,C错误。2010——2018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7%
,且不断增加,说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故D正确。
第4题,据图可知,2016年以后,北京市人口数量减少,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说明不是死亡率升高,A错误。也不会是受负担抚养比走高影响,青壮年外出躲避,不符合社会现实,B错误。少儿比重上升,说明不是出生率降低,C错误。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分散城市职能,把产业和人口向河北省转移,故D正确。
[2020年山东日照五莲县高三检测]如图示意某国家2006—2010年每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总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的对比。据此完成5~
6题。
5.
关于该国2006—2010年人口变化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
)
该国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
B.
该国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
C.
该国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D.
该国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
6.
关于该国2006—2010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
①2006—2007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
②2006—2007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机械增长的变化
③2009—2010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入
④2009—2010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净增人口可知,该国从2006年到2009年人口总量一直在减少,2010年人口开始增加,A、B错误;因此该国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正确,D错误。
第6题,该国2006—2007年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负增长,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①正确。该国2009-2010年,依然是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净增人口在增加,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入,③正确。故选A。
[2020年3月山东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深圳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年轻城市。目前,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实施普通高校毕业生引进和落户“秒批”等政策,2018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302.6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4.70万人。下表为2015—2018年深圳人口增长量年末统计表。据此完成7~8题。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深圳非户籍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数量-户籍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数量,A错误;由表可知,非户籍人口增量并非逐年增长,B错误;总人口中非户籍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以前非户籍人口数量增速较大,近几年户籍人口增量大于非户籍人口增量,说明近几年户籍人口数量增速较大,C正确;2018年末户籍人口454.70万人,增加了19.98万人,两者一减即2017年末的户籍人口约为434.72万人,D错误。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深圳实施“秒批”政策主要是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B正确。
7.
深圳常住人口中(
???
???
)
A.
户籍人口数量大于非户籍人口数量
B.
非户籍人口增量逐年增长
C.
近几年户籍人口数量增速较大
D.
2017年末户籍人口不足430万
C
8.
深圳实施“秒批”政策有利于(
???
???
)
A.
缓解严重的老龄化程度
B.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C.
减轻交通、住房等压力
D.
减少非户籍人口数量
B
[2020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受自然、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人口问题一直是俄罗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俄罗斯采取了多种措施缓解人口问题。下表示意俄罗斯2015——2018年人口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0题。
年份
总人口(百万人)
自然增长率(%
)
性别比
2015
146.3
0.022
86
2016
146.5
—0.002
86
2017
146.8
—0.093
87
2018
146.9
—0.153
86
(注:性别比通常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
9.
近年来,俄罗斯总人口增长的原因是(
???
???
)
A.
出生率升高
B.
死亡率降低
C.
经济水平高
D.
接纳移民多
D
10.
造成俄罗斯性别比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
)
A.
史上多次战争
B.
生育观念影响
C.
男性人口外迁
D.
新生人口偏少
A
[解析]
第9题,从表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16年开始为负值,说明人口自然增长为负数,但总人口增长,说明人口增长的原因是机械增长,主要是接纳移民多。俄罗斯经济发达,人们生育意愿低,出生率低;近年来,俄罗斯死亡率较为稳定。故选D。
第10题,历史上,俄罗斯经历多次战争,男性参军较多,因此造成俄罗斯性别比严重失衡。生育观念影响和新生人口偏少不会影响性别比;外迁的不一定是男性人口。故选。
[2020年山东潍坊高三一模]武汉,自古即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省际高铁发展迅速,同时在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中,武汉至黄冈、孝感的城际高铁率先建成通车(下图)。据统计,2019年武汉常住流动人口数量约287万人,其中省内流入人口约占47%
,省外流入人口则主要来自广东、河南和湖南。据此完成11~
12题。
武汉交通枢纽城市群位置图
11.
近年来,武汉吸引全国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条件是(
???
???
)
A.
交通枢纽地位高
B.
省际迁移距离近
C.
经济发展速度快
D.
宜居社区数量多
C
12.
随着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的进一步建设,黄冈、孝感与武汉之间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推测部分人口每天在武汉和黄冈、孝感之间频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
A.
在武汉旅游
B.
在黄冈、孝感上班
C.
在武汉居住
D.
在黄冈、孝感居住
D
[解析]
第11题,本题容易受材料前两句影响而误选A,交通枢纽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往往较好,就业岗位也较多,因此经济因素才是真正的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对全国而言,省际迁移距离不能判断远近;宜居社区数量多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选C。
第12题,武汉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但住房紧张、房价高,“1小时交通圈”建设导致武汉和黄冈、孝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缩短”,周边地区的人口去武汉工作,在黄冈、孝感居住,当天往返成为现实,因此促进了人口频繁流动,D正确。在武汉旅游是短期行为;黄冈、孝感经济较武汉落后,在黄冈、孝感上班的少;在武汉居住较少。故A、B、C错误。
(3)随着时代发展,你认为胡焕庸线的空间位置是否会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
[答案]不发生变化。因为该线是对我国重要人文地理规律的总结,它的形成主要受我国自然因素分布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因素分布的影响,这些因素分布的大格局在未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故此线会长期稳定存在。
或发生变化。因为我国西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我国国力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开发西部的能力大大加强,再加上有西部开发政策的巨大支持,从而引起我国人口等社会因素分布的较大变化,故胡焕庸线的位置未来会发生改变。
(1)指出该省胡焕庸线与铁路干线分布的空间关系。
[答案]胡焕庸线把该省铁路分为东西两部分,比较准确地揭示了该省铁路干线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密集成网,西部稀疏成线(或东密西疏;东部成网西部成线)。
(2)甲城为该省最重要的铁路枢纽,试分析甲城形成铁路枢纽的主要区位条件。
[答案]甲城位于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交界处,有多条铁路干线通往全省各地(或在此交会),构成重要铁路枢纽;甲城是该省的省会城市,辐射范围广;城市人口多且高度集中,铁路旅客运输需求量大;经济发达,铁路货物(物资)运输需求量也大;城市位于平原地区,建设铁路比山区技术难度小(方便)。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干线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胡焕庸线把该省铁路分为东西两部分,比较准确地揭示了该省铁路干线分布的基本格局;胡焕庸线以东密集成网,以西稀疏成线。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城为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交界处,有多条铁路干线通往全省各地,在此交会,构成重要铁路枢纽;成都是该省的省会城市,辐射范围广;城市人口多且高度集中,铁路旅客运输需求量大;经济发达,铁路货物(物资)运输需求量也大,市场广阔;城市位于成都平原地区,建设铁路比山区技术难度小,投资少,建设更方便。
第(3)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正反两方面来作答。因为该线是对我国重要人文地理规律的总结,这条线既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也反映了我国多种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我国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因素分布的影响,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不大,故该线未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为我国西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社会经济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国力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开发西部的能力大大加强,再加上有西部开发政策的巨大支持,西部地区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引起我国人口等社会因素分布的较大变化,故胡焕庸线的位置未来会发生改变。
14.
[2020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模拟]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5%
,人口总增长率为5.292%
。
材料二
2011年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材料三
2011年初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1.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
,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
,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
,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1)据材料一说明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答案]增长。原因:人口大量迁入。
(2)据图说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3)据材料三说明将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会产生的问题。
[答案]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过重;劳动力短缺。
[解析]第(1)题,读材料分析可知,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总增长率较高,说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
第(2)题,读材料二中图可知,城市迁出人口较少,迁入人口较多;乡村人口迁出较多,迁入较少,说明我国目前人口迁移主要是乡村到城市,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
第(3)题,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养老费用不断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过重,劳动力短缺等。